首页 理论教育 暑夏写史话,凤城漫忆:庆城人民心满意答

暑夏写史话,凤城漫忆:庆城人民心满意答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后一问,是请我出山,领导一帮子青年干部撰写《庆城史话》。我爽快地答应了承担主编《庆城史话》的任务。好在我们写作班子里有两位同志从事的工作与史话撰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题目拟好后,按照上级要求,先报《甘肃史话》编委会审核。我们下定决心,要将这本史话写好,向上级、向庆城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事后,参与这次编写工作的一位年轻人在《陇东报》上发表文章说:“《庆城史话》的

暑夏写史话,凤城漫忆:庆城人民心满意答

2004年4月下旬的一天,庆城县委副书记刘健民同志打来电话,要到我家中来,有事相商。我说,你忙我闲,还是我到你办公室吧。去后一问,是请我出山,领导一帮子青年干部撰写《庆城史话》。他强调说:“这是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省性的文化大工程,每市、每县出一本,向外推介全省及各市、县。我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物产丰富,一定要写好!不但要很好地完成省上交给的任务,而且要使本书成为介绍我县的名片。经县委几名主要负责人商议,虽然你已退居二线,还得由你担任主编,主持《庆城史话》的编写工作。”

我是庆城人,乐于向外介绍我的故乡。在此之前,我个人利用闲暇时间,撰写出版了几本有关庆城县(原名庆阳县,2002年9月改为现名)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书籍。如《周祖文化与古庆阳》《凤城遗俗》《范仲淹知庆州》等,深受大众欢迎。2002年,我和时任县长的张畅玉同志商议,开始撰写《庆阳县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计划出十册,已拿出了两册的初稿。接受这一任务,正好是驾轻就熟的事。我还有个打算,在退休后准备出版三部著作:一部是抢救性地审校出版已濒临散失的庆阳县第一部县志。过去庆阳以府志代县志,庆阳县第一部县志于1930年写成,1931年在上海印刷时因淞沪会战而全部丢失。2004年初我觅得一部极为珍贵的手抄本。一部是由我亲自翻阅各种资料,系统地撰写了一部《庆阳历史文化丛书》,从九个方面详细介绍庆城县。另一部是在《庆阳历史文化丛书》的基础上,撰写一部简明扼要地介绍庆城历史文化的单行本。我做这些工作,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若要全面而又简明地了解庆城县的历史文化,就阅读《庆阳县志》;若要有重点而详细地了解庆城县的过去,就阅读《庆阳历史文化丛书》;若要通俗地了解庆城县历史文化的精华,就阅读单行本,这就为不同层面上的人提供了认识庆城县的适宜应读物。至于第三部著作起什么名?以什么形式写?怎么写?我还未来得及考虑。刚好,省上组织《甘肃史话丛书》编写工程,正好将我的这个计划具体化了,何乐而不为呢?我爽快地答应了承担主编《庆城史话》的任务。

答应容易,要真正干起来,却不那么轻松!

首先说人吧。在县各机关单位抽出了几位有写作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其事,但他们都是单位业务骨干,单位离不开,虽然组织人事部门要求被抽调的人暂时离开原单位,专心致志地搞这件事,实际上做不到。有些人一直没来;有些来了几天,被单位强行叫回,再没来。有的同志坚持了下来,倒也热心这件事,但他们年轻,对庆城县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不是单纯地写文章,要挖掘历史、研究历史,在故纸堆里找资料,对资料要有明辨真假、去伪存真的能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干和乐意干的事。鉴于此,我作为主编,许多事得亲自动手,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工作量。

再说资料,我计划写的《庆阳历史文化丛书》,本来是个可利用的好条件,可惜仅仅才开始,收集到的资料单一,大量的资料还得去寻找,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好在我们写作班子里有两位同志从事的工作与史话撰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县党史办主任贺长庆同志,对庆城县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历史比较熟悉,掌握的资料丰富。另一位是县博物馆馆长王春同志,他对庆城的古代史较熟悉,又对庆城出土文物颇有研究。不巧的是,他在史话撰写的中途调往庆阳市博物馆任馆长,他一走,使我们本来不强的编写力量减弱了,分配给他的还未完成的任务又压在了我的肩上。

还有个时间问题。我们是4月底接到的任务,县上要求在7月份拿出稿子送审,中间只有三个月时间,非常紧迫。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编写组的几名负责同志首先精心地编写了撰著提纲。庆城县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新石器时代遗迹、遗址比比皆是。在4000年前后,周族人就迁徙到此地,拓土开疆,教民稼穑,开发了这块处女地,此后这里多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征战之地。所以,这片黄土地上,演绎出的故事不计其数,孕育出的人物成百上千。对此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周祖不窋子孙三代在庆阳播撒农耕火种的时期、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时期,以及庆阳人民全力支持长庆油田会战时期,是庆城县历史上三个闪光时期,是撰写的重点。相比较而言,汉代、明代和民国期间诞生的优秀人才最多,一定要突出。全县众多而优质的物产、古老而优美的民间艺术、深厚而淳朴的民风,都应列为本书撰写的内容。思想明确后,我们认真草拟了写作提纲,为每篇文章拟就了标题。鉴于这是“史话”,要通俗易懂,让广大民众都看得懂,我们将各篇文章的题目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大部拟为七言句,形式整齐,而且言简意赅。题目拟好后,按照上级要求,先报《甘肃史话》编委会审核。

一天,省编委会执行编辑管卫中同志打来电话说:你们编撰的题目很好,从题目上所反映出的内容比较丰富,希望你们认真写作,将这本史话搞为精品。他还说:我已将你们拟就的标题以文件的形式转发到各市县,供他们参考。我提出:“《庆城史话》内容多,上级规定的文字不能突破18万字的限制,我们执行起来有困难。”他答复:“允许你们超,只要写好,不限字数。”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使我们信心大增。我们下定决心,要将这本史话写好,向上级、向庆城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我将写作的任务进行了分配,每人平均承担了三至五篇文章的撰写工作,我也承担了不少写作任务,如周祖文化、民俗、人物和物产等部分。鉴于有些同志对承担撰写文章的内容了解得不多,我尽其所有,将我原来写的文章和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供其参考。年轻人大部分很虚心,有不懂、不清楚的地方,都来请教,写好的初稿拿来让我提修改意见。我发现了几名文字功底好、热心于地方文史研究工作的好苗子,如韩超、张建昕、杨万林、高文耀等。我们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冒着酷暑,加班加点,没用多长时间就拿下了撰稿任务,个中辛苦,他们不说,我深有体会。

接下来就是审稿,基本是主编的工作。我审核史料,统一文风,删繁就简,修饰文字,共达五次之多。那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过再苦再累,我乐意,我高兴。事后,参与这次编写工作的一位年轻人在《陇东报》(2006年7月9日第四版)上发表文章说:“《庆城史话》的创作,从2004年5月开始,到7月结束,文字要求严格,时间异常紧迫,创作难度很大,代表着庆城的文化形象。由于参与编写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同志,加之内容繁复,参写人员文风各异,删繁就简的工作量巨大。于是,刘文戈又忙了起来,他加班加点,有时甚至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不但亲自撰写文章,而且认真细致地修改其他同志撰写的文章。不厌其烦,百改不怠,35万字的文稿由他逐一推敲审定,个中滋味,无人知晓。一个星期天,他像往常一样,照例早早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对《庆城史话》进行文字修改。10点多钟,不远处酒店里的猜拳行令声和他笔尖的沙沙声交织一起,他在文字中穿行,他们在酒场上尽兴。同样的一天结束了,当心身疲惫的他准备离开自己的房间时,不远处的吆喝声也停息了。后来,刘文戈风趣地回忆说:‘欢度周末,各有乐趣。他们乐趣在杯光酒影中,我的乐趣却是在古代的刀光剑影中。’”

文稿拿出来之后,我同副主编贺长庆在天气最热的8月上兰州,到甘肃文化出版社送审,受到省史话编委会执行编辑管卫中等同志的热情接待。他们认真地审阅了我们的文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文稿中需要补充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一一做了补充完善,《庆城史话》获得通过,我们终于长长出了口气。

这本史话出版后,在庆城县引起轰动,大有洛阳纸贵的趋势。人们争相传阅。县委办公室直接管理此书的发放,作为礼品向来庆城县的上级和宾客赠送。为什么这本书受到庆城人如此欢迎呢?原因有五:(www.xing528.com)

一、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全书起笔于上古,落笔于当代,以历史纵向发展为骨架,以正史史料为筋髓,以野史笔记、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作为血肉,用史家的视野、散文的笔法、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对庆城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世情做了一次全景的展示,浓缩了四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兴废更替,使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庆城、熟识庆城。

二、抓住了重点,凸现了亮点。庆城千年沧桑,怀瑾握瑜的高士、慷慨悲壮的精英,代不乏出。但《庆城史话》不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了一个重点,凸现了一个亮点。重点是4000年前周祖不窋及其子孙在庆城开发农业的时代。《庆城史话》将庆城开发之先、引领百代风骚的一面,明白而又生动地叙述出来,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前期艰辛创业、广泛传播文明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而且还能从后面的文章中屡屡看到周祖文化对庆阳人民生活的影响,这就将周祖文化的历史意义更深挖了一层。亮点就是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形成的老区精神。庆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曾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培育出了影响后代的老区精神。《庆城史话》以十六篇文章之多,从各方面展示了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三、说史论理,以史为鉴。《庆城史话》不单纯地以史说史,而是力求写史论理,从一个历史故事中向读者说明一个史实、阐明一个道理,从理性的认识和哲学的思考中探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已不单纯是一种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本现实的教材,这是与述而不评的志书不同的。

四、紧扣现实,古今贯通。为什么要出史话?省史话编委会指示得很明确,是为了宣传甘肃、宣传庆城。《庆城史话》不但详细地介绍了庆城的历史、庆城的文化、庆城的民俗、庆城的物产,而且介绍了庆城古今优秀人物,特别是在改革浪潮中所反映出来的庆城人敢为人先、引领社会潮流的历史本性。这可以从《联产承包开新篇》一文中提到的王魁、李怀茂等老人身上体会到,更能从《高原兴建旱码头》《愚公移山筑新城》等文章中有切肤的感受。从这些篇章中,我们认识到庆城人民思想是解放的、性格是憨厚的、干劲是充沛的、做事是认真的,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五、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本书按照史话的体例,避免了空泛的议论、艰深的考证和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以清新、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讲述历史事实、传承文化、描绘现今庆城人的风貌,使庆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呈现在大家面前,为读者了解庆城、认识庆城、熟悉庆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然,这本《庆城史话》之所以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得益于《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创意,得益于写作班子全体成员的辛勤劳作,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从人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甘肃文化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的具体指导,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凑得《咏〈庆城史话〉落成》一首:

暑夏挥汗写史话,倾心尽力一功成。

详谈周祖千年事,细述老区奉献情。

历世兴衰有其律,良才代显归地灵。

今留史著长久在,玉宇传扬庆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