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面貌: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及其海外影响

文学面貌: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及其海外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所开启的另一个新领域是港台地区、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十多年间,“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交流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大陆没有出版过台湾地区作家的作品。香港地区的文学作品过去虽有出版,但为数不多,其中有些是作为内部读物发行的。”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从内容到艺术写作手法都与内地有所区别,它们填充了内地在这方面的空白。

文学面貌: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及其海外影响

诗,这个文学意味、理想特征明显的文体对于“知青”而言有着特殊的意味,全国也曾经掀起过全民诗人的“赛诗会”,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一些集体场合它被赋予了社会政治意义。所以,在80年代里,在商业气息还没有过多影响人们生活的时候,写诗成为时尚、前卫,各地的诗人、校园诗人风起云涌。“1981年出版诗集91种,1982年增至121种,1983年达160种,1984年则超过200种。这几年出版的新诗集不仅数量增多,而且题材、风格、形式也趋向丰富、多样,立意新,手法新,质量高。”[13]一些出版社扶植青年诗歌作者,出版青年诗人创作丛书,出版了各式各样的诗集。因此,诗在当时走在了文学创作的最前面,为文学复兴制造了社会舆论。“1981—1988年,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版进入了繁荣阶段,年出书数都在100部以上,比‘文化大革命’前长篇小说出版最多的一年1958年多出3倍,反映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与生活的作品仍占多数。”[14]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长篇小说发展迅速,从1983年起,每年出版100多部长篇小说。

此时的文学创作为插图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基础。从1983年起,在每年出版的100多部长篇小说中,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作品数量大增,达到一半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有《河魂》《天堂之门》《白海参》《夜与昼》《金牧场》《莽秀才造反记》《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地球的红飘带》《京都三部曲》等。对于历史故事的追怀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是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一个文学组成,在这种作品中所塑造的外化的情感通过插图更易于表现。所以说,插图对于本质的简单化处理也是由于文学创作本身就有这样的特点,或者说,它们都是患时代之“病”。于是,对于插图的发展来说,也是走在一条表面化的道路上。如果联系到中国缺少专业的插图创作者,而是由画家捉刀代笔,那么插图的业余之作的地位更使得插图创作满足于这种既有的认识和表现上的程式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与艺术一样,外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引入促使文学创作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宏大叙事转向了对个体、对人性、对现实的强烈反映。所以,代表原有意识形态的曾经发行量巨大的一些文学类期刊走向衰落。此时的优秀小说如《红高粱》《许三观卖血记》《黄金时代》依然受到读者欢迎。不同的是那种举国争相传颂的盛况已不复见,那些非要从一篇小说里挖掘出若干意义的评论也少了,小说不再承担原本不属于它的所谓启蒙、教化作用。可以说,文学也终于获得了本体回归,谈文学可以只在文学的范围里谈了。在这些图书中,已鲜见插图的踪影。一方面是商业化后的出版状况不再允许插图过多崭露头角;另一方面,插图创作的深度、力度已经开始落后于文字,对于作品中深刺入骨的描写,以往的插图塑造方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境况。文学创作能够迅速转型得益于新生代的作家不断加入其中,在思想需要一个载体释放时,文学成为首选。插图的转型则不像文学那么轻松,它所面对的不只是创作者日渐减少,插图创作的过分艺术化倾向使得插图转型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

在此,也许应该把插图和书籍之间的关系再一次拿出来讨论。插图是附隶于书籍的,精巧地彰显文字的精妙才是它自身最大艺术性的体现。而绘画则是自为的,它要通过点线面和色彩构成这些形式语言构建一个高度独立、自我的有机个体。一定意义来讲,它排斥其他形式对它的解读,或者说,它之所以允许被解读是因为它干涉不了解读者的自由。所以,当文学和绘画都在精神上不低头之后,绘画在行动上的妥协就是消极怠工。插图变成写生肖像、风景、物象这些绘画要素的排列、堆叠。也就是说插图中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是很松散的。许多艺术作品是以对某文学作品的表现为基础的,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插图,实质上,单幅的形式让插图原本所应具有连续性、叙事性简化为单一的情节性,该作品只是众多情节中的一个情节而已。也许可以争辩说,在创作出优秀单幅作品后,再创作其他相关的画幅只是多与少的关系,殊不知,插图画家这种过分强调个人喜好而忽视叙事过程的态度本不是插图创作所应持的。插图与文字两相映照的关系渐失。(www.xing528.com)

此时所开启的另一个新领域是港台地区、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十多年间,“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交流一直处于隔绝状态,大陆没有出版过台湾地区作家的作品。香港地区的文学作品过去虽有出版,但为数不多,其中有些是作为内部读物发行的。”[15]但随着新时代里两岸政治态度的改变,文化交流随着政治空气的改善而繁荣起来,“1979年,各地报刊开始陆续介绍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吴浊流、钟理和、杨拓、林海音白先勇、杨青矗、李黎及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於礼华等均有多篇作品发表,有的出版了单行本”[16]。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文学作品的出版在各地开花,各专业文学出版社几乎都出过港台地区作家的作品。从文学题材上来说,“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发展,从1985年起约有两三年时间内,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言情小说和传统侠义小说的禁锢,在大陆出现了几个出版阅读台港文学作品的热潮:三毛抒情散文选,琼瑶爱情小说热,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热”[17]。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从内容到艺术写作手法都与内地有所区别,它们填充了内地在这方面的空白。

在初期,这些作品的插图和装帧方式多数是直接照搬原版的,无论是构图还是颜色应用,明显相异于内地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题材原因,对此类题材生疏的插图画家尚不能驾驭内容,再则也是由于无论是吸引读者还是促进内地插图画家吸收新元素这些新奇的方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版的作品中就已经不再是原版插图了,甚至在其原版地也采用内地插图,可见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内地插图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