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志:经济建设成果及农村经济转型

中山市西区志:经济建设成果及农村经济转型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6年10月后,明确粮食生产为主、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方针,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协调农业生产发展,水稻亩产持续增长,1977年沙朗公社水稻年均亩产达591千克,比全县平均亩产519千克高出72千克。1998年两村已无耕地业农,西区对该两村着重于指导、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城区经济。1987年11月沙朗镇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开始,沙朗镇明确利用卫生镇优惠政策

中山市西区志:经济建设成果及农村经济转型

(一)农业生产建设

沙朗公社(区镇)农业生产建设 1970年10月中山县革委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后,沙朗公社革委会带领全社社员投入运动,稍后按照中山县“1976年建成大寨式县”提法,制定本社“农业学大寨规划”,订出改造低产田、修整水利、推广良种种植养殖、养猪积肥,争取粮食丰收措施,组织全社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1971年,沙朗公社水稻亩产年平均最高为多宝大队的609千克,其次广丰大队的年均亩产为554千克,全社年均亩产达427千克,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12千克。1976年10月后,明确粮食生产为主、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方针,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协调农业生产发展,水稻亩产持续增长,1977年沙朗公社水稻年均亩产达591千克,比全县平均亩产519千克高出72千克。

1980-1983年,落实农村工作政策,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继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谋求农村经济更大更快发展。1983年沙朗乡广丰村开发小经济区,从禾田中开辟出柑橘园98亩引起了反应,沙朗区公所支持此举,推动各乡村调整生产布局,大种柑橘、香大蕉、花生等经济作物,全区改种面积360亩。1984年全区水稻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比例,从83年底的67.2%调整为65.1%,1985年为59%。1985年,全区农业产值435万元。

1984年中山良种场引进罗氏沼虾自繁自养成功后,沙朗区开始试养。随着良种场能够向市内各镇和邻近8个市县大量提供虾苗,1987年起,沙朗镇决定扩大罗氏沼虾养殖,并率先引养成功。

90年代,沙朗镇继续重视农业生产。1993-1996年,沙朗镇政府实施“一条主线,两手抓”的农业发展措施,以优质水产沙朗罗氏沼虾为龙头,水稻、蔬菜为两翼的农业生产布局,全镇规模较大的水稻生产专业户19户,承包镇外耕地2000多亩。

1995年,沙朗镇针对本镇从事养殖罗氏沼虾的农民仍然是小数,人才严重不足、管理落后现状未从根本上扭转等问题,制定政策鼓励扶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辅导,再而引导、扶持养虾大户组成协会,相互交流养殖技术,组成销售服务。1997年,成功打开活虾北运的销路,促进生产,当年全镇养虾总收入5300万元。全镇水稻种植的机械化、集约化经营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总产值2828万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年增长12.2%;农村经济总收入4.94亿元,比1990年增长27.9倍,年均递增74.2%,管理区集体经济生产性纯收入506万元。

1998年,沙朗镇继续“加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将以技术指导为主的政府服务工作转到以提供信息为主;从抓生产为主,转到生产与流通并重,促使全镇农业向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和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转变。

西区农业生产建设 1988年长洲、后山两村归于西区办事处管辖,西区始有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初期以落实农村政策,提供服务,指导推进为主,90年代随着两村土地征用,耕地迅速减少,着重于解决“洗脚上田”农民出路,支持、指导两村从农业经营转型工贸经营、股份制经营。1998年两村已无耕地业农,西区对该两村着重于指导、支持农村经济转型城区经济。

1999年沙朗镇并入后,西区办事处抓住两地合并后优势互补的机遇和争取市给予政策扶持的机遇,明确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是年,全区养殖罗氏沼虾面积1万亩,占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亩产达360千克,70%的产品销往外省市场。西区的罗氏虾产业化示范基地被评为市创高产、创名牌、创效益基地,西区农产品流通分会和销售大户黄小文、陈桂华获市农产品流通开拓市场特别奖。西区被评为市水稻机械化收割推广先进单位。

2000年,开展第二轮土地延长承包工作,继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设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01年,初步形成农业区域特色,全年农业总产值5536万元,比上年增长4.61%;农业总收入5.4亿元,增长2%。

2002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科学养殖,发展“虾产业”示范基地。2002-2005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05亿元,建成蔬菜机械化、水产养殖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等三个示范基地。2003年,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集体经济产权关系,沙朗、隆平、隆昌村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05年,实施“以工哺农”策略,大力扶持农业;扶持虾农到区外承包土地,在区外承包的土地面积占全区虾农经营虾塘面积的60%。西区农业示范区通过评审验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05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4.3:53.7。

2006年,继续“以工哺农”措施,建设形成养虾业“基地+农户+工厂”的产业化格局,建立“新洋水产”和“泰山饲料”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隆平社区创建近1000亩的新洋健康水产养殖基地。2008年,三大产业比例优化为1.7:42.1:56.2。全年农业总产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业增加值8074万元,增长3.2%。三大产业比例为1.6:42.6:55.8。

2009-2010年,制定《西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指导意见》,继续引导西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居民将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2011年,推进土地经营,继续培育养虾产业。是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5:37.9:60.6。

(二)工业生产建设

沙朗镇工业建设 1970-1980年,沙朗公社以工业服务农业思路进行社队工业企业建设,至1980年本社有机械砖厂、农具修理厂和队办粮油加工场多个。80年代逐步增办工厂企业和引进外来工业。1983年沙朗镇工业产值61万元,1986年镇办工业产值(不变价)212万元,其中镇办工业企业总产值272万元,比上年增104万元,增幅61.9%。镇办企业主要有氧化铝旅游制品、针织、毛织、丝花、压铸、喷漆、彩印、塑印、砖瓦等25间。1987年11月沙朗镇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开始,沙朗镇明确利用卫生镇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兴建利用旧厂房引进外来厂商投资办厂,对新办工业企业和扩大厂房设备,纳税有困难的企业、按政策办理减免等手续,经批准减免镇办、村办工业企业12户,减免税额253868元,开征新税-印花税。据于“三来一补”业务的政策调整,设立“中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沙朗办事处”和“中山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沙朗镇分公司”,拓宽开办工业层面。

1988年,沙朗镇工业新企业、新项目投入增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工业总产值851.50万元。至1990年,全镇村镇工业51家,主要有机电五金、铸造、制衣、毛织、制鞋、塑料、手袋、丝花、家具、饮料等厂,实现工业总产值3533万元。

90年代,沙朗镇围绕减亏增盈、深化改革进行工业建设。1993-1996年,调整产业结构,以兼并、转让、赎买等方法,停办生化制药厂、有机化工厂近20家企业,减少亏损1亿5千万;开办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引进外来企业。1996年,全镇工业企业88家。同时“减亏损”“增效益”,至1998年与挂钩镇办工业企业基本脱钩。

西区工业建设 1983年,西郊办事处从“管好”角度进行西郊经济建设。1984年2月成立石岐西区办事处起,办事处以“铺摊子、搭架子、调整产业结构,上项目、上规模、上科技、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施经济建设,抓、管属于区办事处管辖的几家工厂。1986年,针对工厂企业亏损,配强厂企领导班子,帮助工厂(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厂企业归口分片,明确农工商经理按分工定片实施具体领导,促使企业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内涵挖潜主要环节,加强财物监督、控制和计划管理。1988年长洲、后山两村划归管辖后,明确西区办事处农村工作机构为两村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提供服务以及政策管理。90年代,西区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工业企业,实施改革措施“关、停、并、转”缺少市场竞争力的“老、小、亏”工厂,招商引资,讲求“规模”、“投资”和“先进技术”引进外商办工厂。(www.xing528.com)

1999年8月后,利用新增空间和机遇推进工业建设。2000年,制定《关于西区工业发展的意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工业发展的规模。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83%;获市颁2001年镇区工业增速突出贡献奖。

2002年,全力建设好“一园两区”(广丰工业园、西郊商业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工业园,明确“工业立区”的“做大年产值、做强企业知名度、做高技术科技量”路向,制定《关于鼓励西区企业争创名牌名标产品的办法》,实施名牌战略,奖励获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扶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企业,着力科技创新,提高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年,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增加7家,共36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3.2%;有国内外知名企业6家,知名品牌7个;为5家科技企业申请得到180万元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003年,定位广丰工业园为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吸引家电生产企业聚集,促进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市家用电器总厂、市新晨星玻璃厂有限公司分别获2003年广东省名牌产品企业称号。2005年,推动沙朗片走工贸结合的路子,强化工业支柱地位。

2007年,推动内部挖潜、集约发展,转变“量”的扩张向“质”飞跃,做大做强优质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71家,比上年增加10家;超亿元产值的企业11家,增加2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大洋电机公司在广丰工业园建立的面积3.3万平方米的车间投入使用。

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帮扶企业融资、通关、技改;出台千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争取72亿元银行授信等扶持政策、加快筹建商户小额贷款公司,全力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3月召开招商经贸洽谈会,与区内企业、职能部门共商发展大计;4月召开首季经济分析会,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有力措施;6月召开上半年总结会,谋划对策、落实帮扶措施;10月召开三季度经济分析会,继续讲求化危机为时机,就确保完成全年经济预期目标发起冲刺。是年,西区工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2011年,继续推进工业产业集群,使之初具规模,全年工业总产值1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产值113.9亿元,增长7.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率61.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

(三)第三产业

沙朗镇第三产业 1970-1980年,沙朗公社包括商贸服务之类的第三产业有沙朗供销社以及一些村寨代销店,处于规模、分量都小状态。80年代,放宽政策,支持个体从事商业服务。1985年,全镇第三产业产值125万元。1986年,利用沙朗墟镇成为建制镇的空间和沙朗镇属于珠三角卫星镇优惠政策,兴办一批以承包为主商业企业,供销社增设营业部,扩大外贸。是年,越来越多农民跳出责任田,参加到运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务工的行列里,全区第三产业(含工副业)劳动力1522人,占乡、村总劳动力45.1%(八五年占36.1%),总收入239万元,户平均收入1761元,比上年增长44.3%,第三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45.2%,上升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个项目。

90年代,确立“第三产业立镇”方针,改革、改造镇办商业企业,以“嫁、卖、让”的低成本技改和引进,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立镇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制订《招商引资工作总体纲要》,拓宽、做好招商引资。1992年12月26日,沙朗镇成立全市第一家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中山市金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业开发,当年推出金沙花园等第一批外销楼宇。1993-1998年,以“第三产业立镇”态势,先后建成金叶广场、蔬果批发市场、金沙综合市场、建材市场等四大市场,组建朗运(香港)集团公司、中兴船务公司,第三产业的规模、分量增大。

西区第三产业 1983年,西郊办事处管辖的西郊范围有多家大酒店和几十家小店小铺,西郊办事处对此立足于政策上的管好。1984年成立西区办事处后,实施管好已有的服务产业,又开办属于本区的商贸企业,1985年继续铺大贸易摊子,总贷款额超过1000万元,月付息超过7万元。1986年,面对商业、服务业亏本,以“转轨、维持”整顿、管理企业,一些的单位逐步落实用“关、停、并、转”措施,撤销经济效益亏、差企业11个(公司5个),降格公司5个。整顿促使西区所属的香山实业公司、商贸公司、西华贸易行、工业贸易公司理清发展走向,各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扎扎实实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1987年,继续兼并和整顿商业企业,引进和发展新项目,尤其是外向型项目;改造老企业设备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后劲。此后至90年代,建设集贸市场,方便居民生活;发展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扩大商贸区域丰富商贸品种,加快房地产新兴产业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要。1992年改造中山一路城区北段,建成颇具规模的住宅小区8个。1994年全省首家由农民兴办的酒店——富洲酒店在富华道开业,同年建成景裕新村和金银辉大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逐年增加,1995年占43%,1996年占67%,1997年占68%。行业以商贸、旅游、房地产、饮食服务为主,辖区内酒店、旅游接待单位19家,拥有客房2088间,床位4236张,其中富华酒店、国际酒店为四星级酒店。有批发市场22个,设计铺位5300个。

1998年,定位西区为西郊商业区,谋略本区商业发展和布局,制订西郊商业区建设方案,着重于几个功能区,包括小商品市场一带的批发市场区、岐江桥畔一带的饮食服务区及交通大厦、珠宝商业城一带技术市场、科技区的建设。以批发市场为龙头,推动发展旅游酒店业、饮食服务业、金融证券业以及房地产业,确立商业区为全市商品流通集散中心的地位。共有批发市场22个,个体商户、私营企业2300户,酒店、旅游接待单位19家,客房2088间。

1999年后,加快建设设施完善的商业市场。2000年建设蓝波湾小区、兴华商厦、瑞安花园、富泓商场等,形成以翠景道为中心的商业区。2001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设立西郊商业区。2001年全区有各类市场24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1个,包括西郊小商品市场、西区广场、富泓商场、豪城商场、富洲商场、华侨商业城、富丽华广场(旧货交易市场)、亚洲广场、果菜批发市场、金叶广场等。商铺超8000间。形成以富华道为酒店、旅游服务区,岐江河畔为餐饮服务区,彩虹大道至105国道两旁为汽车销售区,市汽车总站周边为客货运输服务区,西苑电脑城为信息产业区,西郊小商品市场、水牛城商业广场为服装、百货批发销售中心的商贸格局。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6.33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6%。

2001年,实施“强化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策略,大力招商引资。房地产业发展平稳,翠景花园等楼盘凭借优越的配套设施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2002年利用“西郊商业区”的品牌,调整规划西区第三产业发展功能,推进汽车销售一条街建设,形成初具规模的汽车销售企业22家,货物运输企业45家,其他产业、行业发展有利房地产业兴旺。

2005年,针对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本地经营者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区第三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削弱、发展步伐不快,制定“工业带动、商贸升级、内外并举、两宜兼顾、和谐发展”的战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升级。

2007年,提出打造富华道商业圈构想,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以传统物流为主,新兴行业逐步形成,明显突出汽车贸易、小商品贸易、电脑交易、果菜食品批发、服装百货零售、客货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等7大类专业市场商贸服务功能。

20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5.73亿元,同比增长12%。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房地产和住宿餐饮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全年营业总收入103亿元,比增11.7%。是年制定的《中山市西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提出建设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构想被列入2009年省重点项目。

2009年,帮助商贸各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使第三产业稳步营运,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3%。2010年3月,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片区控制性规划方案获市政府批准,被确立为“市区共建”项目,纳入广东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喜来登酒店、文华行配送中心、宜必思连锁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开业;引入被纳入为省第三批拉动内需重点项目的普洛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设“普洛斯中山物流园”。是年,西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2.52亿元。

2011年,加大扶持力度,出台《西区商业集聚园区二次招商扶持奖励办法》和《西区电子商务研发企业扶持资金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是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