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分析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分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国大”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心,每年可以从政府获得经费2.5亿新元,到目前为止,已获得政府50亿新元的投资。(一)教学特色同为亚洲国家,研究新加坡的教学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不仅注重传道授业,更注重解惑。首先是教师国际化,为增强师资力量,“新国大”专门成立国际人力资源小组和师资招聘办公室,赴海外重金招聘高级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分析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是新加坡教育部属下的一所公立大学,也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且最有声望的大学(以下简称“新国大”)。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设立的英皇爱德华七世学院和1927年设立的莱佛士学院。现有9个学院(53个系),7个研究生院,多个研究所和科研中心。教学采用英美式的通才教育,并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中不丢失东方特色,既结合了东方教育中培训逻辑思维的教育精髓,又体现了西方教育体系中培养判断力的优势。其“唯有更新,才能进步”的信念,以及“思想任驰骋,生活显姿态”的百年校庆口号等思想理念,都显示了其对创新培养的推崇。

“新国大”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心,每年可以从政府获得经费2.5亿新元,到目前为止,已获得政府50亿新元的投资。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国大获得了快速发展,是新加坡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1997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是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建成世界级大学,在新加坡再现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而闻名的波士顿地区的学术、工业环境,将新加坡建成东方波士顿。并请来国际知名专家小组考查提建议,可以说“新国大”是新加坡教育面向国际化的重要门户。[20]

在《泰晤士报》每年公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2010年位列世界五十强大学中的第18名,同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的香港大学共为亚洲三甲。其学术水平与其他世界著名大学并驾齐驱,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2010年,校长陈祝全教授获推选为研究型大学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IARU)第二任主席,“新国大”在国际的声望可见一斑。

新加坡国立大学还设定了自己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定位,2005年“新国大”百年校庆上,校长施春风提出,要在20年内跻身世界前10所顶尖大学之列,成为第一所名列世界前10的亚洲大学。为此,“新国大”以国际一流大学为参照目标来评价自己,实施国际化高标准定位,进行国际评价,对研究计划、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等方面的审查均以国际审查为主。“新国大”还设立了校级和院级国际评价委员会,定期进行评价并建议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教学特色

同为亚洲国家,研究新加坡的教学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例如同样英语非母语,但“新国大”就坚持英语教学,加之大量的出国深造机会,使之国际化更明显。“新国大”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国大学借鉴。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不仅注重传道授业,更注重解惑。基本上都是采用一个教师主讲,1~3名教师搞辅导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辅导通常采用小班的形式,所以对于一些上大课的班,通常需要分成好几个小班,轮流安排时间辅导。辅导的课时通常较多,因此需要的辅导老师也就比较多,教学效果很好。这样解决了上大课效果差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借鉴。不局限于研究生教学,“新国大”许多课程都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例如一些教师要求3~5个学生结成一队,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考试题目。在这一团队中,任何人都必须承担一部分任务。能否保证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是这一教学方式成功的关键。通过此种不完全灌输的教学,可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类似把头脑风暴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也许并不算特色。但“新国大”能够把此贯彻成传统和制度,在全校形成良好氛围,就使得成效大大加倍。学生通过这样的团队学习和讨论,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创造更多创新想法。许多疑难在这种集体学习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好的创意也很容易产生。同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习惯,为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多教室被布置为圆形讨论桌的形式,桌上有麦克风方便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在校园设置了许多能供4~8人相对而坐进行讨论的桌椅,无论你走到“新国大”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学生围坐一桌进行讨论的情景。“新国大”致力于提供能协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与体验,并为他们日后迈向以创意为主导的无疆界环球经济做好准备。

(二)积极发展教育国际合作

教育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取长补短,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创新思想。“新国大”发展的一个主要经验就在于积极与国际接轨。学校提倡“无墙”文化:思维不设墙、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不设墙,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环境与学习和生活方式,协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使之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成为熟悉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人才。[21]究其国际化落实之处,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

1.课程国际化。“新国大”采用英语为教学语言,重视英语给学校国际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消除了语言的障碍,更能融入国际社会。“新国大”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与世界接轨。1998年起推行跨系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多院系及跨院系的课程,培养知识结构全面的人才。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可以查阅全校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师简介,经过两周的试听后,再确定所选课程。[22]

2.人才国际化。首先是教师国际化,为增强师资力量,“新国大”专门成立国际人力资源小组和师资招聘办公室,赴海外重金招聘高级人才。学校外籍学者约占50%,这些教职人员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学校不仅给教职员提供优厚的薪金,并建立高科技研究所和一流的实验室等,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是学生国际化,李显龙总理在2005年大学校长会议的演讲中提到,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学生可以从多元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受益,由此“新国大”每年大比例地引进、引出学生出国交流,帮助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获取更多世界性的观点。[23](www.xing528.com)

3.国际分校。首先,促进教育“进口”。新加坡政府自1998年制订引进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起,已成功引进MIT等10所世界顶级大学到新加坡开设分校或建立合作研究机构,迅速提高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实力和竞争力。[24]吸引外国教育机构到新加坡合作办学,可以为新加坡普通劳动力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表3-2 新加坡引进国际合作办学统计表

与此同时,“新国大”积极与世界各国名校建立国际交流关系,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项目,例如暑假项目、学分互认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吸引更多世界各国名校的学生前来就读,这样的文化融合对本校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新国大”为国际学生提供的种种便利,也获得了很好的称誉,2008年“新国大”被新加坡旅游局评为“新加坡国际学生最好的家”。

其次是教育“出口”。“新国大”不仅注重教育资源的引入,还不断在海外设立分校,大力推动新加坡教育机构和合作办学机构走出国门,广泛招收亚太各国留学生,使新加坡成为“地区教育中心”,使教育和培训本身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适应无疆界环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自2001年以来,“新国大”在国外建立了5所海外分校。例如其在复旦大学设立了第三所海外分校,为的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和经济。

再次,促进国际交流。政府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和资源来弥补自身劳动力和资源的限制,积极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力争将新加坡发展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其中通过政府奖学金和毕业后留新工作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生源质量,缓解了高层次人力资源的紧张。“新国大”商学院被称为亚洲最为顶尖的前三所商学院之一。2001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双方的合作模式是互相招收留学生,合作培养MBA生,互相承认对方学分。就这样,新加坡通过频繁的努力增加国际交流,为教育创造条件。[25]

(三)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个被称为“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容纳万种宗教”的多元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国家政策等多种内外因素决定了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李光耀曾说:“我们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西亚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教条。”政府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26]自1988年起,新加坡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在“新国大”,也会号召全体学生,不分种族,不论贫富,都应关注新加坡的发展。

新加坡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都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侵蚀。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注重用儒家伦理的精华去塑造其国民的品德,与我国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与德育内涵,因此新加坡的德育教育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教材,在学校里正式开设儒家伦理课的国家。在课程编排上,蕴含了大量诸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儒家伦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吸取了西方诸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法等德育方法,并不墨守陈规,不断创新进取。

在“新国大”,其大学生的道德实践目标是树立“共同价值观”,并通过道德认知(知)、道德感情(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等方面的道德实践,不断创新优质的道德教育。“新国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是与丰富的学生活动紧密联系的。因为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提升个人品格和修养的机会。例如,“新国大”坚持“无墙”文化,其教育宗旨之一即是激发创意精神,拼博、进取和创新,其提倡的自由思想和人才交流,为每位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都营造良好氛围。其有一个社团活动是海外探险,在实地考查和探索过程中,在与大自然和恶劣环境抗争时,学生们意识到人类的脆弱和渺小,更体验到人类的伟大。通过探险活动,“新国大”学生磨练了顽强拼搏的意志,而也正达到了德育体验教育的目的。

与“新国大”相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意识也比较普及,但真正落实到制度保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我们仍需加强。如何妥善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应该思索和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