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胡凯郑瑞强一、引言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则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人体才智体现为发展的完整性、健全性与非压抑性的优秀人才。

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胡凯 郑瑞强

一、引言

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美国学者莱特(Wrignt,1992)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那些富有创新精神、从事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人才则更是国家稀缺的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缺乏。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高校来说,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恩田彰指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则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人体才智体现为发展的完整性、健全性与非压抑性的优秀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朱清时院士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四大素质:好奇心和兴趣,品味、直觉和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Gerard(H).Gaynor认为创新者不仅是那些有创意的人,他们还必须是执行者,创新者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我激励,富有想象力,敢于面对新的、不确定的事物,广泛的兴趣和经历,卓越的洞察力,拥有整合资源的知识和经历,具备开创者的品质,掌握多种技能,有足够的勇气等。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成功的创新活动都包括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即创新动机、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执行。因此创新人才是那些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并能高效执行创新活动的人,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模型。

1.强烈的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它能产生动力激发人们的行动,并维持行动朝向既定目标,具体来说,创新动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逐利动机。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满足市场需求而获利的行为,因此,逐利动机的强弱将影响创新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个体逐利动机有显著的区别,有的人奉行一种“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生活理念;而有的人则不断进取,通过财富的积累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显然,后者与前者相比,其创新动机更为强烈。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倡导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追逐财富。

(2)风险态度。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创新成功的几率很低。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调查表明,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2%。只有那些敢于承担创新活动高风险的人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那些风险厌恶型的人其创新动机就比较弱。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风险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新思维、新尝试。

(3)成就动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实现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将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就动机,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其激励强度甚至大于逐利动机。比如,驱使比尔·盖茨继续从事创新的动力更多地来自成就动机,而不是逐利动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文化及价值观。文化以及价值观是影响创新动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根本因素。创新之所以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呈现出很大差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秉承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例如,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如果某个人抓住了机会,通过创新赚取了金钱,就会得到很高的评价;而纵使创新活动失败,人们也能宽容地对待,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能形成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人们从事创新活动。高校在此方面应重视创新创业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介绍一些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2.创新能力

光有创新动机是无法完成创新活动的,要成为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1)协调合作能力。现在普遍认为创新已经从熊彼特意义上的主要由R&D部门完成的线性过程向由多个主体参与的、相互依赖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转变。参与、影响创新活动的要素和主体很多,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包括创新团队成员和企业各职能部门;从供应链的中观角度来看,包括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宏观角度来看,包括政府、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要素。

创新不同于知识创造,如果说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可以完成一项知识创造的话,那么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则要广泛得多,它更强调从创意形成到创新产品被市场接受整个过程中各主体的合作和参与,成功的创新者必须具备协调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只有有效地协同从微观直至宏观层次的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和行为,才能为创新活动创造最有利的环境。这种协调合作能力包括人际沟通、换位思考、团队精神、利益分享、共同学习、知识扩散、战略联盟等,可以视为创新型人才的“情商”(EQ)。我们高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协调合作能力,这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重点强化。

(2)专业技能。创新人才除了具备高情商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把握该领域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创新活动。专业知识技能是高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3)广博的知识结构。创新人才不但应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里吸取更多的营养。知识广博使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周密,容易发现新问题、新矛盾,寻找新方法解决问题。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学科知识不断融合和渗透。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结构。

(4)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它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常规观念,能够帮助人们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识别新机会,并善于用新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它具体表现为:不受传统约束,勇于批判和怀疑权威,敢于破除迷信,打破从众型、经验型、书本型等思维定势。高校对此可以开设一些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3.执行能力

好的想法和创意只有通过高效的执行才能转变为最终的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梦想家,更是实干家,执行能力表现为以下几方面。(www.xing528.com)

首先,创新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创新者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常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挑战,甚至面临失败;还有很多创新者得不到家人、朋友、社会的认同,要承受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创新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才能勇敢地面对压力,不怕艰难、不畏挫折、不屈不挠、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为此,高校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

其次,创新者还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创新者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意志,还要善于灵活变通,根据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创新行为。坚定的意志和灵活变通两者不是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者必须灵活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在按照既定方案前进的过程中,根据情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为此,高校可以加强对学生应变能力的训练。

三、江西农业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根据创新型人才特征模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改变传统的过分强化专业知识传授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角度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在强化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素质是指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突出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以经贸学院为例加以说明。

1.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经贸学院在教学中一直在积极探索,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体验式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中受人们普遍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的先驱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体验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

经贸学院近两年开设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就是体验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的典型。该课程具有趣味性、竞争性、系统集成性、团队合作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沟通技能,该门课程现在已成为学生最有兴趣的课程之一。

2.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结构

在学校组织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坚持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根据此原则制定了教学计划,达到了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结构的目的。

厚基础是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院加大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确保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口径则是指我们加大了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全院所有专业确定了统一的核心课程,改变过去各专业课程设置过细的状况;另一方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还加大了公共选修课学时数,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一些兴趣爱好类的课程。这些做法使得各专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通起来,不割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使学生形成狭窄的学科视野和学术通道。

3.重视实践实验教学

实践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实验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挖掘创新潜能。创新型人才是实干家而不是梦想家,所以实践实验教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大力强化了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加大了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快了校内外实训平台与基地建设,强化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了实验教学管理。以经贸学院来说,建设了“经管类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金融国贸实验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了实践实验教学的比重,使得实验教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总结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我国各高校应吸收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改革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Wright Patrick,M MaMahan,Gary 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2,18(2):295

[2]杨文圣,李振云.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其培育环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1):59-61

[3]胡凯,王晓庆.营销调研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64-1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