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声誉建立:获得外界认可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声誉建立:获得外界认可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上的学术声誉也泛指一切来自外界的、对于教师个体学术能力及其学术成就的认可和肯定。(三)符合学校制度规定获得来自高等教育机构层面的、源自某些政策或制度的专业认可,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应对职级评聘中有关海外交流经历的明确规定,是青年教师个人选择赴海外中长期出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获得职级晋升资格本质上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成就予以认可的一种体现。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声誉建立:获得外界认可

“学术声誉”指的是学术共同体对从事学术活动的人在增进和发展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尊敬[3]。广义上的学术声誉也泛指一切来自外界的、对于教师个体学术能力及其学术成就的认可和肯定。在本案例中,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原因也包含获得这种基于学术声誉的混合学术资本的主观诉求,包括:使科研成果获得社会认可;使科研成果接受学界评价;符合学校制度规定,以及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肯定。

(一)使成果获得社会认可

使科研工作及其成果更具有社会价值,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反映了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以及增加个人及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的内在需求;而国际性科研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助力之一。一位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获得社会认可比单纯得到学术认同(如文章获得高被引)更为重要,也更有现实价值,因为它是成就学术生涯发展、甚至实现个人在其他领域的职业成就的根本保障:

参与国际化,这肯定不是学校驱动,而是我们老师自己要驱动的,就是想着为社会做事。因为你有成果,最终是为了做贡献。就像拿什么奖的那些人,(获奖原因)不是说他发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高,最关键的是推动了社会进步,为社会服务了。再然后(获得社会声誉)他才可能评什么杰出青年,或者院士,对吧?(F06)

(二)使成果接受学界评价

确保个人的科研成果产出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专业评价,反映了部分青年教师追求学术卓越和国际认可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激励意识,这同时也是其获得某种隐性学术资源(如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渠道。例如,一位来自文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国内的体制,它有的时候可能还缺乏国际上的那种鉴赏力,经常找一些外行来进行评议……这些外行在我这个学科,他们的权威性是远远及不上国际同行的,他也看不懂我的东西,所以只有国际同行(评价),而且是权威的,才有参考价值”。由于其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该教师认为,其个人作为国内少数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应肩负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为本国学者发声的责任:

我现在基本上都是用外语发表论文,我所有的发表全部都是国际的。因为我个人觉得在国内期刊发表科研文章的,有成千上万的人,但是能够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就是说我们更需要能够在国际最顶尖刊物、在国际上最顶尖的那个学术圈发出我们声音的学者……像我研究的领域,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现在已经搞得非常非常先进,我们想要迎头赶上,就要跟他们互动交流,向他们学习,同时发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声音,相当于体育运动奥林匹克吧,所以还是要国际发表。(F03)

(三)符合学校制度规定

获得来自高等教育机构层面的、源自某些政策或制度(对于教师学术能力和表现)的专业认可,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成或满足聘期考核要求(F21、F23),二是获得职级晋升资格。两者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紧密联系。

首先,满足科研发表的考核要求是部分青年教师选择在国际性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情况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例如,对于来自工科学院、编号F21的青年教师而言,国际发文是完成考评要求的硬性指标,因为“我们老师发国内核心期刊,他的工作量基本上是不计的,大家都是往SCI那里发表”(F21)。而这一规定在S大学似乎也已经覆盖了除人文社科大类之外的所有院系,成为自然科学大类各领域教师的“标配”。

其次,应对职级评聘中有关(至少6个月)海外交流经历的明确规定,是青年教师个人选择赴海外中长期出访的重要原因之一(F10、F14、F15);而获得职级晋升资格本质上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成就予以认可的一种体现。从被访教师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这一政策显然对于多数本土毕业的青年教师在此方面的国际化参与决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来自工科学院、编号F14的青年教师指出,“出去交流的话,原则上跟晋升要求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本土老师,就是没有出过国的老师,像我评副高(之前)是要出去一次的,这是一个硬性规定”(F14)。另一位来自理学院的青年教师指出,个人在职期间参与的首次为期一年的海外访学也是为了“评副高”,因为“学院评职称要求国内博士毕业的教师有出国访问经历”(F15)。(www.xing528.com)

(四)获得学生信任和认可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指导”反映了青年教师对于获得来自学生群体、对其专业能力的信任和肯定的一种心理诉求(F02、F10、F12、F23、F25)。这种心理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这些教师对于以“传道授业”为核心的传统教师职能的深切认同感。虽然多数教师在访谈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本质,但其言谈举止间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对于获得这种基于传统教师职能的声誉或认可度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内在动机的运作机理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针对本土学生的教学方面,一位工科领域的教师指出,虽然学校一直在强调国际化教学,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却完全没有变,课堂上依然是一个老师在前面吧啦吧啦讲,底下的学生爱听不听,完全形不成一种开阔的思路和方式”,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看到的“别人好的授课方式”(F02)。另一位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将国际化的知识和信息纳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本土学生获得更多国际化视野,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送出去。但我自己在国外学习过,也看到了很多东西,我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分享给学生”(F25)。

在针对留学生的指导方面,一位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分享了指导境外合作院校留学生的情况,虽然他认为这是一项额外工作,但也表达了积极的参与意愿:

指导留学生对我来说算是一项工作,但也是自愿参与的,因为学院或者学校都不算工作量,没有直接的回报或好处,相当于是公益性的,也要花一些时间。比如前阵子我们日本合作院校的一位老师带了学生过来。他们的学生要选导师,他就把学生领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带,我完全可以拒绝,因为他们的专业方向和我们的相关性不是特别强;另外这个学生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但关键是他的学生要选我,学生说了解到我,要想选我,所以我就同意接收了。(F10)

另一位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认为,个人接触留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于教学工作的兴趣,以及对留学生所在国家教育体制文化的了解:

学院里面会有一些外国学生来申请学位,学院会给所有老师发申请者的个人资料,我一般看到差不多可以接收的,我就会带。一方面因为我喜欢跟人打交道,这是我的性格……另外,这些留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特点,你基本要顺着他。像我带的这个法国学生,我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我知道怎么去指导他学习。(F12)

除了工作职能所在,一位来自文科领域的青年教师也强调个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趣和热情是驱动其不断探索理想教学模式的重要推动力:

其实有一部分外国学生是想来提高汉语口语的,这方面我也可以做到。我出国访过学也教过学,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这些受众还是比较了解的,一些课程我都讲过,对我来说没那么大难度,再加上我本身和他们年龄相差的不是那么大,我愿意教学,在教学当中会有很多新奇的小点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F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