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欧合作:中国与欧洲联手打造低碳未来

中欧合作:中国与欧洲联手打造低碳未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气候问题十分敏感,但世界需要中国做出宏伟承诺并落实遵守,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欧洲在本地区或是在中欧合作框架内也能遵守相应的承诺。但美国现在宣布退出,那么欧洲就应该接棒美国,去维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好消息是2019年末欧盟委员会已经把应对气候变暖作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欧盟委员

中欧合作:中国与欧洲联手打造低碳未来

只有想法,没有行动,那想法仅仅只是梦想;没有想法,盲目行动,那也只是浪费时间。有想法,有行动,才能改变世界

——纳尔逊·曼德拉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2015年12月12日在宽敞的巴黎布尔歇会场里,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竖起的大拇指。

当天上午,我把协议草案的最终版本分发给各国代表,这个版本已经是两周内的第三个版本了。协商中,我们一般会把有待商榷的内容用中括号框起来,经过我们夜以继日的协商和我的最终仲裁后,中括号的数量终于从1600个慢慢变成0个。接下来,选择权就交到了各国代表手里,就如同我之前和代表们解释过的那样:要么选择一起支持这份野心勃勃的折中案文,要么哪怕只有一个国家,哪怕是那个最不起眼的国家予以反对,我们之前的成果将被全部推翻。

我知道有些国家有反对的想法,于是我拜托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帮我去说服这些国家代表,这样应该会奏效。而我和中方代表解振华先生早前已经建立了互信关系,鉴于他在另外4个国家代表中说话很有分量,我也拜托了他去劝说这4个国家的代表们。至于我,除了要和一直难以被说服的美方沟通之外,还要和南非方进行交流,因为南非是“77国集团”的核心,它的决定至关重要。就在这时,解振华先生朝我走来,他微笑着冲我竖起大拇指,这意味着在这最后关头,我们解决了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在这一刻,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他的帮助让我相信,中国国家主席也是希望《巴黎协定》能成功签订的,他之前应该已经亲自知会过解振华先生了。

现在,围绕着《巴黎协定》的友好政治同盟已经荡然无存。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选择、多边主义式微以及随之在国际关系中抬头的“粗野主义”都打破了协定中达成的共识。现在的关键在于重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良好国际环境,特别是在气候行动方面。为此,尽管在当下和未来,中国在许多领域是欧洲的竞争者,但中欧的联合行动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我们仍希望美国有一天能重新加入我们的阵营中来。

首先,亚洲大陆至关重要。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在经历人口与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飞速的城市化,这些国家对于气候调节能否成功起到关键作用。预计截至2040年,东南亚地区的电力需求将是现在的三倍,因此许多国家都有修建火力发电站的计划,除了中国、日本与印度以外,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甚至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也都有同样的计划。幸运的是,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样,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或将会意识到化石燃料存在的风险,因此部分修建计划未能落实。但是火力发电站的数量依然令人担忧。联合国秘书长曾定下目标:2020年后将不再新建任何火力发电站,但是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个目标。

印度煤炭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因此印度仍然十分依赖煤炭能源。鉴于印度部分城市污染严重,印度总理决心牵头缔结国际太阳能联盟。这个全球性组织旨在降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相对成本,这一举措能够从本质上改善现状,但是结合印度未来的人口增速来看,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但是,就像在许多其他领域那样,中国是环境领域的关键所在。不论是从经济、人口、金融、科技方面来看,还是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位居世界前列的碳排放量来看,中国在这场战斗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之前也提到过,中国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政府的这一选择,一方面考虑到了应与高质量发展相符的政治、社会与环境条件,同时也考虑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曾经中、美、欧在气候领域坚定地携手并进,但美国的出尔反尔让这个联盟土崩瓦解,此时就更需要欧洲沉稳且坚定地肩负起责任:中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国这一切都无法实施。

诚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中国的碳排放量绝对值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耗国。仅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就占了全世界总消耗量的一半,并且中国60%的能源需求仍要依靠煤炭。因此,关键在于中国不能将自己国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成全世界的困扰,中国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就面临这个问题。这个宏伟的发展计划旨在资助一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那么重点在于,不但要保证这些建设项目不与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相悖,还要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一带一路”能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吗?中国政府曾提出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结合,目前仍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1]

中方多次强调会遵守承诺,但是在提高本国环境目标方面还是较为谨慎的。印度也是如此,虽然印度应该可以完成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的目标,但其实该目标与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还相差较远。中国对气候问题十分敏感,但世界需要中国做出宏伟承诺并落实遵守,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欧洲在本地区或是在中欧合作框架内也能遵守相应的承诺。原因何在?一方面,欧洲作为一个富饶的大陆若不愿意采取更多行动,很难相信中国会愿意付出更多努力。中国同印度一样,都很重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2],毕竟国际竞争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很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富裕的发达国家不愿意做出承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就更难去遵守一系列国际规定。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圆满成功的关键就是中、美、欧三方结成联盟,这一点当时所有与会国都心知肚明。但美国现在宣布退出,那么欧洲就应该接棒美国,去维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好消息是2019年末欧盟委员会已经把应对气候变暖作为首要任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女士提议建立一个《欧洲绿色协议》,这个提议随后也被欧洲理事会采纳。这份协议由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进行协调,以落实有关对抗气候变暖的政策管理。这位能干的副主席同时也负责农业交通公共卫生与能源的相关事务。《欧洲绿色协议》还包含欧盟各成员国关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并将《欧洲气候法》中规定的2030年的减排中期目标纳入其中。该协议覆盖了所有领域。欧盟委员会还计划将欧洲投资银行转变为一个“欧洲气候银行”[3],在未来10年内为应对气候问题投资1万亿欧元,为了促进“公正过渡”,欧盟委员会还将创立1000亿欧元的专门基金。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计划建立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以避免欧盟内部的碳排放定价使一些不那么“高尚”的国家从中受益,从而损害到欧盟自身的利益。另外,在一份折中案文中也出现了绿色投资的概念[4]。欧洲中央银行预计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鼓励节约能源、投资新能源与能源节约,同时打击化石能源的使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兴计划中的种种措施也巩固了《欧洲绿色协议》。

这份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绿色协议”充满雄心并贯穿各个领域,它绝不仅是新一届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多年期计划。这份协议着眼于将大量的投资需求、低利率与应对气候变化加以结合,或许这份协议可以成为欧洲社会的蓝图。2019年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女士曾在《世界报》上一展自己的雄心:“欧盟委员会的这份《欧洲绿色协议》是欧洲兼容并蓄的经济增长新政策。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能够惠及所有人。从交通到税收、从食品到农业、从工业到基建,我们的政策都将围绕环境这个主线开展。我们的目标是在清洁能源方面加大投资、扩大碳排放交易系统、加强循环经济、保护欧洲地区生物多样性,等等,《欧洲绿色协议》将是一份取之于欧洲、用之于欧洲的协议,也将是为建设更好的世界添砖加瓦的一份协议。”(www.xing528.com)

建设这个“更好的世界”,尤其需要欧洲在关键领域出力,并在环境领域建立国际同盟。同时,欧盟还要与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有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可以看到,欧盟委员会雄心勃勃。简言之,欧盟不仅要延续20世纪欧洲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要顺应21世纪的新环境。在20世纪50年代,彼时,“第一个欧洲”选择和平分享煤炭、钢和铁,这三样是战时制造军事武器的必需原料。在如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海啸”后,“第二个欧洲”,即现在与未来的欧洲则应该给每一位欧洲公民分享新的和平工具——去碳化能源。

另外,中欧之间的共同战略有助于取得一些决定性的突破,特别是在碳定价方面。我曾强调碳定价(或者是定下一个价格通道)好处颇多,因为它可以在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碳排放进行处罚,从而促进社会低碳化转型。但是碳定价面临的困难层出不穷,这些困难有些是技术层面的,有些是更为普遍的。首先,由于各国发展情况不均衡,所以很难实现碳价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完全统一。另外,国家加征碳税的决定需要得到人民的完全认可,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其实民众很难接受碳税。还需一提的是,二氧化碳并不是唯一能够导致气候变暖,且需要加以治理的气体。举个例子,甲烷[5]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即使相较于一般会在大气层停留100多年的二氧化碳,甲烷的留存时间只有十几年,但甲烷所造成的变暖效应要比二氧化碳严重28倍。最后,很显然,鉴于碳交易市场是由公共权力建立起来的,这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市场形式。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也为了创造全球驱动力,此时中国与欧盟之间若可以协同工作,甚至达成协议,那么中欧合作将会发挥积极且重大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在欧盟内部确定统一碳价,或者至少设立一个碳价天花板,然后再与中国确定一个碳定价或是一个共同的碳价格通道。就像欧盟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曾经提议过的,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政策来建立一个边境机制,以均衡国际竞争条件。决定与欧盟一同实施碳定价的国家将会是欧盟的盟友,而其他国家则需缴税。第50届德法经济金融理事会上很多专家也都提到了上述这点。中国与欧盟若能采取相同的政策并加以实施,这不仅会给双方带来强大的驱动力,也会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起到推动效果。

2021年,中国将举办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第15次缔约方大会,同年英国也将举办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无论中欧之间的局势多么紧张,一同筹备接下来的各类环境会议都是完全符合双方利益的。面对气候挑战,中国与欧盟将需要各自承担责任,也将共同承担起责任。2021年将是决定性的一年。

【注释】

[1]事实上,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巴黎协定》,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法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的低碳目标,从“科学发展观”到“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在不断推动和创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译者注

[2]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CBDR):指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在导致全球环境退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作用,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应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3]2019年底,欧洲投资银行决定2021年后将不再为任何化石燃料项目进行投资。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公共银行的决定意义重大,但是对于从现在起到2021年的天然气处理还比较模糊。

[4]考虑到各成员国在核问题上的差异与敏感度,有关核能的投资决定将推迟两年颁布,有关天然气是否接受经济援助、在什么情况下接受经济援助的问题也将推迟决定。

[5]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截至目前,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甲烷气体排放量(例如天然气、煤炭与石油的开采)被低估了,并且还有30%的甲烷排放来源于畜牧养殖,8%来源于水稻种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