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建筑审美感受的差异对比

中西建筑审美感受的差异对比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方传统建筑由于所受建筑文化不同影响而具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从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不同的建筑物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那就是中国的优美感和西方的崇高感。中西传统建筑的体量的巨大差异给人以优美和崇高的审美感受。可以说,人的尺度构成了建筑和谐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建筑是以人居建筑为中心,在以人性为尺度的审美活动中,理性的、实用的心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中西建筑审美感受的差异对比

审美感受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是人们能够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和对美的事物体验中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它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并由此决定了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建筑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建筑艺术观察和体验所得出的美感享受。

中西方传统建筑由于所受建筑文化不同影响而具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从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不同的建筑物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那就是中国的优美感和西方的崇高感。[1]

优美感(狭义的美感) 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愉悦感,是由对象的和谐、稳定的形式带来的自由、自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优美感中,感觉和知觉因素比较突出,理性因素似乎不易察觉,实际上理性因素处在感性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或者说其中保持着感性因素略强于理性因素的适当比例。就形式而言,引起优美感的客体对象都呈现出均衡、适当、稳定的状态,就内容而言,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动荡的对立发展,因而其审美性质呈现出一种和谐、平静、稳定,没有阻碍感的自由审美状态,与审美主体的感知、情感等心理结构形式形成同构对应,审美主体凭感官的直接观照就可以获得宁静和愉快的美感。优美感所引起的是一种平静的情绪、轻松的情调和和谐自由的心境。

崇高感不像美感那样具有单纯的宁静的愉快感。面对崇高的对象,审美主体首先感到的往往是恐惧、压抑、敬畏、脆弱和渺小等心理感受,但是,审美主体的能动反映,又使得审美主体再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力量,于是更加自信和自尊,情感也更加激越而兴奋,想象更加活跃而激昂,情感体验也有先期的痛苦和压抑转化为愉快而自由,所以说,美感多注重结果,而崇高感则注重过程,在动荡复杂的情感活动中,摆脱渺小与脆弱,超越恐惧与敬畏,使心灵境界得到提高,精神得到满足,情感体验获得愉快。在心理结构上,崇高感呈现为想象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在情感上呈现激荡奋进,在审美感受上的特征上,崇高感是不自由向自由的过渡,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化,其本质是肯定的、积极的审美体验。崇高感来自对象的巨大形式力量的恐怖性威胁到自我保全的本能欲望。

欣赏中国传统建筑,首先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大多由木构架组成的,且体量不是太高大,单体造型相差无几,类型化严重。而西方传统建筑大多由石料构成,且体量高大,单体造型花样繁多,个性化突出。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的不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

中西传统建筑的体量的巨大差异给人以优美和崇高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体量从整体上看都不是太高大,大多是人的尺度,人的尺度的建筑总给人以优美和谐的审美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无一不显示出这一特征。可以说,人的尺度构成了建筑和谐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建筑是以人居建筑为中心,在以人性为尺度的审美活动中,理性的、实用的心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中国建筑中没有脱离了现实中人的生活内容的自然尺度。有高大雄伟,但不是高不可攀;有细致精巧,但不是繁琐芜杂;注重结构的合理,但同时对结构加以艺术处理;注重装饰的悦目,但同时给装饰加以理性理解;开阔的环境视野,但不超越人可能把握的绝对尺度;曲折的园林空间,但不损害整体的气韵风度。一切都很实在,一切都可理解,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中国建筑平易近人,舒展有味,不会出现欧洲某些建筑那些奇异诡谲、变化幅度很大的形式。这主要在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世俗性,不否定世俗的生活,不追求超越和永恒,提倡“中庸”和“中和”,也就是要适度,不走极端,人为万物尺度。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有可“延目广望,聘观终日”的高大台榭(章华之台);有“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宫殿(阿房宫);有“缭垣绵联,四百余里”的大禁苑(上林苑);有七十多万人建成的金字塔式的陵墓(骊山始皇陵),都是超人的尺度、怪异的节奏。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www.xing528.com)

这样的审美心理节奏,也决定了中国建筑的时空关系,即按照线的运动,将空间的变化融合到时间的推移中去,又从时间的推移中呈现出空间的节奏。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特别重视群组规划,重视序列设计,重视游赏路线乾隆时在避暑山庄松林峪沟底建一小园林,由峪口几经曲折,才到园林门前。这园取名“食蔗居”,就是将“玩景”比作吃甘蔗,由头至尾,越来越甜,渐入佳境。人们步移景随,再行进中心理的变化富有节奏性,给人以极为美妙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建筑空间,一种人欣赏人化的自然美与建筑技术人工美的特殊方式,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他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它汲取了传统山水诗论、画论的创作经验,把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高度统一。从设计营构来说,园林建筑是一种处理空间的艺术,通常借用门、墙、窗、楼、阁、亭、台、池、榭、轩、廊、桥等小的空间结构与山石、林木、花草、流水等自然景物错综结合而构成有对比、有节奏的风景画面,通过若断若续的曲折的平面结构,把丰富多彩的风景点缀组织在有限的空间里,使人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园内的景色和景深的变化给人一种悠然自得、和谐宁静、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注释】

[1]优美感、崇高感的概念参考了周来祥、周纪文:《美学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9~131、138~14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