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象观测:从外传到世界,近代发展迅速

中国气象观测:从外传到世界,近代发展迅速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气象观测事业的一大贡献。鸦片战争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气象设施大多为外国人所建,例如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及台湾省的气象台站都被操纵在列强手中。1928年在南京成立气象研究所,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到1940年,全国共有5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网。到1948年,该观测网已发展到123个气象观测台站。

中国气象观测:从外传到世界,近代发展迅速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成果极其辉煌,观天察地,捕捉风云,还留下了许多动人传说。

我国是观云测天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气象的记载,有表达风、云、虹、雨、雪、雨夹雪等文字。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关于卜雨、卜晴的记录和连续的气象记录,后者尤其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甲骨文“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在《气象学报》1943年第1期发表的《殷文丁时卜辞中一旬间之气象记录》引用了其中的一条:“癸亥(日)卜,贞旬、三月乙丑(日)夕雨,丁卯(日)阴雨,戊上小采日风雨、巳明启、壬申(日)大风自北。”

春秋时代铁器普及和农业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先秦的典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气象灾害的资料和人们对气象灾害的理解。如《周礼》记载,在周代朝廷专门从事气象天文工作的官员很多,官职分上卿、大夫、士等。《诗经》中不乏气象方面的谚语,其记述的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雪灾和霜灾等。

传说由孔子编定的《春秋》是先秦典籍中记载气象灾害最多、最详细的文献。据统计,《春秋》记述的气象灾害有近50次,其中大旱灾22次,大雨7次,大水灾9次,大雨、雪和雹灾等10次,并且,基本上具备灾害时间、地点、灾情等三要素,为我们研究先秦时代的气象灾害提出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从《史记》到《清史稿》共计25部正史,记录了大量的气象观测和气象灾害的历史资料,其中以本纪和专志(主要是《五行志》)最为集中。这些记载不仅连续性好,涵盖地域、灾种广泛,而且内容详细,除了灾情外,还有赈救政策、措施的记录。又因为正史资料大多取材于前朝“实录”和有关的官方文书档案,可信度较高。

早在汉代,《淮南子》一书就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所谓“一个节气”是指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因此一共要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人们一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www.xing528.com)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气象观测事业的一大贡献。

到了元代,天气经验绝大部分韵语化为“天气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制成了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明戚继光《练兵实记》指出:“潮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

远古到公元15世纪末,人类气象知识由少而多,由浅而深地累积起来。我国古代气象知识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不过,由于生产力落后,再加上政治思想的约束和宗教意识的禁锢,几千年来人们掌握的气象知识多为经验性的。

近代我国气象观测有记载可考的,以天主教士法国人哥比神父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开始在北京用近代仪器观测为最早。意大利传教士Vagnoni Alphonse化名高一志,曾与我国的韩云合作,译述了《空际格志》,这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气象知识的书籍

鸦片战争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气象设施大多为外国人所建,例如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及台湾省的气象台站都被操纵在列强手中。而我国自办近代气象事业,是从1912年成立中央观象台开始的。以竺可桢等为代表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艰难探索气象科学的发展之路。1914年,开始设立农业气象站。1916年,正式以天气图的方法试做预报。体现近代气象科学最大特点的是气象测报网的建立。1928年在南京成立气象研究所,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1930年,开始绘制天气图和发布天气预报台风警报。到1940年,全国共有5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其中有拉萨测候所),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网。到1948年,该观测网已发展到123个气象观测台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