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逆书案:三千年文祸详解

南北逆书案:三千年文祸详解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影响最大的诬告反坐事件是南北“逆书”案。二案前后相接,起于同一部“逆书”,即《启祯集》。法司拘讯沈天甫等,认定为撰“逆诗”敲诈诬陷。次年又有北“逆书”案,首告姜元衡也不得好死。姜元衡甚至联系上年的沈天甫案,诬称南北“通逆”,牵连达300余人,企图兴一场大狱。松江府查明真相,免予追究。历南北“逆书”案风波,后恐症使得此诗集再无人敢收藏,故流传绝少。

南北逆书案:三千年文祸详解

清初影响最大的诬告反坐事件是南北“逆书”案。二案前后相接,起于同一部“逆书”,即《启祯集》。

清初,原明太仆寺丞华亭人(一作长洲人)陈济生搜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凡307人之诗,仿时贤钱谦益《列朝诗集》体例,每家各选录若干诗篇,辑为《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随选随刻,今存初集8卷,续集2卷)。缀以作者小传,借诗存人,选人立传,也有有传无诗,有诗无传的。通常称为《启祯集》或《启祯诗选》。因其中多载忠臣义士、硕德名贤、高士幽人,故又被称为《忠义录》或《忠节录》。顺治中,陈济生亡故。

庄氏史案发生后,苏州奸徒沈天甫、吕中、夏麟奇等人从吴之荣的得志受到启发,于是挟《启祯集》部分有“悖逆”文字的诗卷,如称入关前的清朝为“东国”、为“虎穴”,称南明福王朝廷所在地为“行在”、为“福京”,以及哀悼崇祯帝、思念亡明的字句等,计2卷316页,涉及作者170余人,指为“逆书”,设谋敲诈。“逆诗”卷前有已故明大学士吴甡等6人所题之序(或云诸序系沈天甫等人伪造),于是夏麟奇携书入京,敲诈吴甡之子内阁中书吴元莱,索银2000两。当时清廷为了收买人心笼络士大夫,已有意松弛文字狱罗网,遏止告讦之风。吴元莱利用这一时机,且明知父死别无对证,便坚认序文出于伪造,并向巡城御史出首控告。法司拘讯沈天甫等,认定为撰“逆诗”敲诈诬陷。康熙六年(1667)四月,清廷依律将沈天甫、吕中、夏麟奇处死,“逆诗”涉及者概不究问。

以上便是南“逆书”案。害人者反受其害,真是大快人心。当时御史田六善上疏说奸人告讦借口,“于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北人不曰‘于七党’,则日‘逃人’”,请求平反冤狱,遏止告讦之风,清廷准奏。沈天甫诸奸不识时务,死有余辜。

次年又有北“逆书”案,首告姜元衡也不得好死。

姜元衡是山东即墨人,顺治进士,为翰林官,后辞职还乡养亲。他原姓黄,祖父黄宽是本县巨绅黄培家中仆人。黄培仕明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迁提督街道(一作锦衣卫指挥使),清初隐居。姜元衡忌恨黄家,想推翻主仆名分,洗刷数世之辱,于康熙五年(1666)六月告发黄培及其兄弟子侄共14人作“逆诗”诽谤本朝。黄家力辩,案件数年未决。(www.xing528.com)

康熙七年(1668),姜元衡从沈天甫案受到启发,删改《启祯集》,得120余页,且与黄家“逆诗”《十二君唱和诗并序跋》牵合一处,再度向本省巡、按出首,说是黄家所藏,江南名儒顾炎武搜辑发刻。《启祯集》辑者陈济生是顾炎武姊婿,说顾炎武参与其事,似乎也合乎情理(今有论者认为顾炎武不无参预其事的可能)。“逆书”中有黄培叔父明未御史黄宗昌的一篇小传,文中写传主于明亡后“家居二年,握发以终”,被指为抗拒剃发的证据。又有明末推官顾咸正(顾炎武族叔)的一篇小传,写传主与顾炎武交游,殁后顾炎武为他作《事状》,因此指为顾炎武辑刻“逆书”的证据。姜元衡甚至联系上年的沈天甫案,诬称南北“通逆”,牵连达300余人,企图兴一场大狱。山东当局不敢怠慢,当即将一干人传集济南审讯。顾炎武字宁人,江南昆山人,当时寓居京师某寺院,闻讯赴济南投案。审讯中他利用控方的破绽,据理力争,揭穿姜元衡的卑鄙伎俩。知交朱彝尊、李因笃等人也亲赴济南为顾炎武周旋,展开营救活动并获得成功。官府最终查明姜元衡挟嫌诬告的真相。原来顾炎武曾在山东章丘等地寓居,置有田产,与当地富室谢长吉发生债务和田产纠纷,谢长吉遂挑唆姜元衡出面告讦。姜元衡则妄想一箭双雕:既为自己报黄家之仇,又为谢长吉报顾炎武之仇。同年九月案件了结,山东当局请准诛首告姜元衡,顾炎武等20余人无辜释放。然而黄培仍于次年四月被处死,黄家14人“逆诗”案似乎仍作另案处理(参《清诗纪事初编》卷八李因笃)。

《启祯集》案之先,顾炎武在原籍曾被仇人买通家仆陆恩诬告他“通海”。松江府查明真相,免予追究。顾炎武却又因沉杀陆恩,被陆恩婿家贿通官府私刑拘拷,得友人营救脱难,从此远游不归。

总之,顺康之际告讦蜂起,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往往成为奸人诬陷的目标。“声名转大忧方始,文网多繁梦未安”,明末大学士黄景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代故老遗民的颤抖心音,而“险莫过于谈论,危莫过于弄笔”(见傅山《鬼谷子要语》),则是当时人的亲身体验。历南北“逆书”案风波,后恐症使得此诗集再无人敢收藏,故流传绝少。20世纪初上海发现一残本,经陈乃乾抄补,才较完善。后又发现常熟赵氏旧山楼藏本,内容各有不同。中华书局于1958年参补二本而影印,才稍完善,后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圣祖亲政以后,治风转变,文字告讦之风方趋消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