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邺侯书院:中国古老书院之一

邺侯书院:中国古老书院之一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李泌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的一代名相,也是南岳历史上第一位钦赐隐士。李亨视其为好友。李泌退隐南岳还得如此礼遇,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南岳众僧很少有人与他交往,认为此人狂妄不羁。李泌自报姓名后,施以跪拜之礼。邺侯书院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其久远的历史让人感受到一页文明的厚重。云山依旧,古室已空,凭栏追思,徒添几许历史的苍凉。

邺侯书院:中国古老书院之一

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它耸立在南岳南天门侧,俯瞰千年历史风云,阅览百世沧桑风雨,以其嶙峋之躯,兀立在烟霞峰腰,诉说一个又一个遥远而亲近的故事。

邺侯,是唐朝宰相李泌(722—789)的封号,李泌字长源,封邺侯,京兆(今西安)人。他七岁能文,时称奇童。李泌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的一代名相,也是南岳历史上第一位钦赐隐士。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仕或隐,出世入世,亲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辅佐朝政,屡建功业,后任德宗宰相。李泌初为唐玄宗李隆基赏识,以翰林供奉东宫,伴太子李亨读书。李亨视其为好友。李泌曾以“妙策”助肃宗平定天下。肃宗以宰相之位相留,李泌却辞意已决,陈述辞官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大奇;有此五忌,是以不复可留也。”(《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肃宗便允许了李泌的辞呈,并诏令赐予其隐士服装,并予三品俸禄。李泌退隐南岳后,肃宗还为李泌在南岳烟霞峰修建一所住宅供其修身读书,李泌名之为“端居室”。李泌退隐南岳还得如此礼遇,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李泌肃宗至德二年(757)来到南岳,在南岳隐居长达十二年,直到代宗大历三年(768)再度出山。李泌翰林出身,一生以读书为乐,他对儒、道、释三家理论都有研究,颇得仙风道骨。南岳为天下名山,佛道闻名遐迩。李泌来南岳后,学佛求仙,寄情山水,曾随张太虚研习道教秘文,又与懒残和尚交游甚密,李泌在南岳从游佛、道之间,其乐融融。李泌虽好佛道,但他融佛道于儒学,为自己奇特的人生轨迹作了最好的注解。李泌隐居南岳期间,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为传奇的是“懒残分芋”的传说。懒残和尚即明瓒禅师。懒残原是衡岳寺干杂役的和尚,为人处事有些怪癖,夏天睡在牛栏,冬天睡在灶后,终日昏昏欲睡。他每日收食众僧残羹剩饭,久而久之,人称“懒残”。懒残在寺中地位低下,却好读书诵经。他还自己编了一首偈歌,在做事时自唱自乐:“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暮,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南岳众僧很少有人与他交往,认为此人狂妄不羁。李泌进山后,觉得懒残和尚非同一般,决意要与这位奇僧交个朋友。一天深夜,李泌专程拜会懒残。懒残正在火坑边用干牛粪烤芋头,对来者置之不理。李泌自报姓名后,施以跪拜之礼。懒残若无其人,张嘴吃起刚刚煨好的芋头。吃着吃着,懒残见来人还在跪拜不起,稍觉过意不去,便招手示意李泌坐下。李泌便席地而坐,懒残顺手把吃剩的芋头分了半截给李泌,并说了一句:“吃我半个煨芋,领取十年宰相。”这则传说,流传甚广。说来也巧,德宗即位后,再召李泌出山为相,李泌果然为相十载,并封邺侯,于是唐史上有了这则有名的“食芋领相”的典故。(www.xing528.com)

邺侯书院之名,是后人起的。当初李泌自名之“端居室”。李泌到南岳便相中群峰环抱的烟霞峰,并在峰下的兜率寺旁结庐安居, 自名之“端居室”。“端居室”建成之后,李泌广收藏书。藏书之多,数以万计。他以山水为伴,读书为乐。后韩愈游历南岳时,写下“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的诗句,可见李泌当时藏书之多。李泌还在附近的福严寺筑高台,手书“极高明”三个大字,言明隐居南岳的读书之乐。正因为李泌韬光养晦,荣辱不惊,他身居庙堂之高时能虑深山之远,人在江湖之远时又能忧天下之事。

邺侯书院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其久远的历史让人感受到一页文明的厚重。邺侯书院有几处遗址:一处是李泌自己取名的“端居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邺侯书院;一处是李泌儿子李繁为纪念父亲在南岳大庙侧旁修建的,元代初期改名邺侯书院,明代中叶又改为集贤书院,清末民初遭废弃;后人为纪念他,还在其故居修建了一座邺侯书院。真正意义上的邺侯书院当属烟霞峰的“端居室”。“端居室”早在宋代时,就已荒无人迹,张栻曾寻迹书院最早旧址,见到的却是荒芜的石壁和丛生的茅草,已难觅书院旧址。清乾隆年间,衡山知县在李泌“端居室”旧址上重建了邺侯书院,后来人们又把邺侯书院从烟霞峰谷搬迁到烟霞峰腰。清末衡山县令李宗莲还专门写了篇《重建邺侯书院记》,记载了邺侯书院迁移的始末。今天人们所见到的邺侯书院是1922年重修的。书院门前有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云山依旧,古室已空,凭栏追思,徒添几许历史的苍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