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乾隆年间的《施南府志》修纂成果优秀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乾隆年间的《施南府志》修纂成果优秀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乾隆年间,宋鳌、李宗汾等赞赏王志简严有法,以其为底本修纂《施南府志》,“公在容美署中,纂修卫志,简明有法,今得藉为粉本”[286]。(二)施州府志1.乾隆二十一年《施南府志》四卷,王如珪修、宋鳌纂。李宗汾,汉阳人,廪贡,施南府训导。乾隆四十二年,李宗汾续修《施南府志》,未开局征集资料,亦未能刊刻,“乾隆四十二年续修府志八卷,未刊,亦未开局征取”[294]。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乾隆年间的《施南府志》修纂成果优秀

(一)施州卫志

1.邓宗启《施州卫志》

卷数不详,邓宗启纂修。邓宗启,字开甫,号鲁山崇祯八年拔贡[278],明亡不仕,“拔贡,为武选司郎中。寻避乱,隐居教授”[279]乾隆年间,宋鳌修志时,邓志业已不传,仅存其名。

2.张延龄《施州卫志》

卷数不详,张延龄纂修。张延龄,邑庠生,明亡之后以教授为生,“张延龄,字令齿,号药溪,笃行博学,精六书,工诗文,明丧礼,远近学者宗之,有濠上、下集二编行于世。乱离之后,先正云亡所以昭示来学,咸鲁山、药溪二先生之功”[280]。《施州卫志》可能是张延龄在明亡之后,教授之余纂修。张氏《施州卫志》综合《湖广通志》及其他文献编纂而成,主要记述清代以前施州卫地理沿革、人物事迹等,“卫志一编,乃张药溪先生所遗也。先生原存旧稿,参阅《湖广通志》及博采残遗耆献所志,辑而成书,然自入本朝事实未暇书叙,是书所以未出也”[281]

3.童天衢《施州卫志》

卷数不详,童天衢纂修。童天衢,施州卫人,世袭官职,岁贡,所修《施州卫志》颇称良志,“童天衢,岁贡,纂《卫志》,颇称博恰”[282]

4.唐箴《施州卫志》

卷数不详,唐箴纂修。唐箴,施州卫人,崇祯年间岁贡。乾隆年间,恩施训导宋鳌主持《施南府志》修纂,当时童志和唐志尚存。道光年间,知府王协梦修纂《施南府志》,二志皆散佚,“三家志稿,宋司训修志时犹存,今仅得王志抄本,余佚”[283]

5.雍正七年《施州卫志》

卷数不详,王封镇纂修。王封镇,施州卫诸生,雍正七年纂修《施州卫志》,“王封镇,字建元,卫诸生,博学能文,雍正七年馆容美土司署,刚方正直,土司敬礼之,辑《卫志》,简明有体”[284]。施南知府王如珪认为该志记载有失,粗可成书而已,价值有限,“继乃得郡人王生所辑志略,颇见一斑,冶然曰:恩、建二县原属内地,因陋就简,粗可成书”[285]

而乾隆年间,宋鳌、李宗汾等赞赏王志简严有法,以其为底本修纂《施南府志》,“公在容美署中,纂修卫志,简明有法,今得藉为粉本”[286]。可见乾隆年间,王志尚存。但道光年间,湖北学政王增芳等未能见到该书,可能业已散佚,“王名封镇,称雍正甲辰馆于容美土司署中,纂修《施州卫志》,其用笔谨严简洁者,今未见传本,予甚怅怅”[287]

(二)施州府志

1.乾隆二十一年《施南府志》

四卷,王如珪修、宋鳌纂。王如珪,宛平人,贡生,乾隆年间施南府知府,“莅政精明,吏民咸服,整饬士习,淳淳以殖学立品为训,命训导宋鳌纂修府志,自为之序。今得为粉本焉”[288]。宋鳌,黄冈人,乾隆六年进士,任恩施训导。[289]乾隆二十一年《施南府志》是恩施地区改土归流以来第一部府志,但未能开设志局,也未刊行,“乾隆二十一年,辑府志四卷,未刊。时改设未久,又未开局征取,其书甚略”[290]。又嘉庆《恩施县志》载:“邑训导宋氏所纂志乘,因采择弗备,未付枣梨。”[291]嘉庆十三年,张家檙修纂《恩施县志》时,乾隆《施南府志》犹存,“顾施志有旧本,如童氏昶、宋氏鳌所辑,皆足以扩见闻而昭信实,而采择未备,未付枣梨,阅者不能遍览焉”[292]。但乾隆《施南府志》杂采《荆州府志》《夔州府志》等资料,致使施南府星野混乱不清,颇受指责,“施本楚地,星亦楚分。《一统志》所云,翼轸分野者,本无可疑。自宋氏采及荆、夔二志,遂滋疑窦。其论以《荆志》为非,以《夔志》为可据,实则鹑首之次,其辰未者,即属井鬼。宋氏盖不明列宿之位也……宋氏谓建平隶夔者,亦无据。施州至宋,始隶夔州路”[293]

2.乾隆四十二年《续修施南府志》

八卷,李宗汾纂修。李宗汾,汉阳人,廪贡,施南府训导。乾隆四十二年,李宗汾续修《施南府志》,未开局征集资料,亦未能刊刻,“乾隆四十二年续修府志八卷,未刊,亦未开局征取”[294]

道光年间,王协梦、罗德昆修纂《施南府志》以乾隆二十一年《施南府志》和乾隆四十二年《施南府志》为底本,“学博罗君好古绩学,司铎有年,闻其辑有《府志稿本》,因索观之。大抵以宋、李二家为粉本,而增益之,详于往昔,略于今,时犹非完书也”[295]民国三年,徐大煜续修《咸丰县志》将宋志、李志作为资料来源,可见当时二志犹存,“除正史外,凡采自童氏昶《大田所志》、宋氏鳌、李氏宗汾、罗氏德昆、何氏远鉴、雷氏春沼、尹氏寿衡《施南府志》”[296]

(三)宣恩县

1.乾隆四十四年《宣恩县志》(www.xing528.com)

卷数不详,贾思谟纂修。贾思谟,字云浦[297],号克谐,四川铜梁人,乾隆丁卯科举人,历任茂州学正、来凤知县、恩施知县等,乾隆四十年任宣恩知县,为政简明,去任后,民犹思之,著有《韵学》《风尘稿诗》等,“贾思谟,四川铜梁人,举人,在任四年,纂修邑志未果,其志稿一本尚存,为政简易。因公解任,既去,民皆思之”[298]

是时,宣恩改土归流不久,文献无征,该志未能充分参考各类资料,为未完之书,故而以稿本形式流传,以待来者修订和刊行,“乾隆四十四年,邑令贾公曾有修志之议,未果,其遗稿犹存,想其时改土归流未久,志之未成,意若犹有待焉”[299]。宣恩县训导萧中琪认为贾志是宣恩县第一部县志,在宣恩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价值,“自有宣邑以来,未始有是志也。自有斯志,以后将志不一志也,任数十百年官是邑有讨者、论者、修者、饰者、润且色者,无不范围于斯志之中,而不必更谋。其草创之事,则即以为宣志之稿,也亦宜”[300]同治癸亥年,张金澜以贾志为粉本修纂《宣恩县志》,“癸亥六月,邑诸生石廉携前任贾公之稿一本,其大概如郡志所载。盖贾稿创于乾隆四十四年,郡志成于道光十五年,固已选入无遗也,惟艺文所未载者,今并录之”[301]。然而,贾志内容半为诗文,收录杂芜,无关宣恩县者也多有收录,“贾志一本,半载诗句,且与本境无关备录,其时创始维艰,山川、人物等志无怪从略”[302]

2.佚名《宣恩县志》

卷数、纂者不详。同治壬戌年,浙江平湖县人张金澜任宣恩知县,礼房书吏将该志呈上,全书仅存三页,记载宣恩境内六土司沿革,附录有山川,简略不详。“壬戌四月,奉檄宰宣莅任之日,礼书以邑志呈,阅其全书,仅三页,纪六土司沿革原委,此外附载山川,不及十之一,且略而不详。余甚异焉。”[303]可见,该志编纂时间应在乾隆四十四年至同治元年间。

3.《宣恩县志稿》

卷数不详,苏于洛纂修。苏于洛,河南汤阴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乾隆五十六年任宣恩知县,后升任同知,卒于恩施,“苏于洛,河南汤阴,进士,嘉庆元年教匪扰来凤,土匪起为声援,公诱擒其魁,余党悉就抚,以功晋同知,随营办理粮台,以病卒于恩施之了木峪”[304]。范植清先生认为该志纂修于嘉庆年间。[305]然而早在乾隆五十六年,苏于洛就任宣恩知县,嘉庆年间升任同知,该志应是其宣恩知县任内所纂,即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九年间,而无明确史料可以判定该志为嘉庆年间所纂。同治年间,张金澜修纂《宣恩县志》时,该志早已散佚,“前令苏公曾修邑志,其稿久逸,不得遵循为恨”[306]

(四)来凤县

《来凤县志稿》,二十卷或二十二卷,王煜纂修。王煜,字晓(小)艛,县贡生,著述甚富,“王煜,字晓艛,廷弼子,状欣而黑,目炯炯,精光外射,赋性聪颖,读书目数行下,于左、骚、汉魏以还之书,无不成诵在心,其为文如天马行空,凌轹古今,不可一世,尤长于诗赋古体,排奡纵横,动与古合,书法二王,而苍秀生动,自成一家。嘉庆辛酉院试,以《问月亭赋》受知学使鲍侍郎觉生,击节叹赏,登拔萃科,复为之游扬公卿间,一时名噪江汉,中年以数奇不偶,士林惜之,著有《冬青馆诗草》二十卷、《古律赋》四卷,《古文》五卷,《骈体文》二卷,《来凤县志》二十卷”[307]

鉴于林翼池《来凤县志》较为粗略,王煜乃纂《来凤县志稿》,然王志历经咸丰、同治年间兵燹,散佚较为严重。同治五年,李勗、何远鉴等筹划编纂《来凤县志》,在龙山县黄元复[308]处寻得该志,多所参考,“县志旧有前县令林公警斋刻本一十二卷,维时草莽初开,无可采志,略举纲目而已。其后,邑王明经小艛著《志稿》二十二卷,兵燹以后,颇多散失,近得之龙邑黄奉政叔容家,虽非善本,亦多可采择”[309]

(五)咸丰县

雍正十三年,置设咸丰县后,汉阳府训导蒋世槐,贡生宋文藻、文有典以及候选教谕徐正旭等各编有《咸丰县志稿》,“设县以后,志之者不一家。蒋氏荫亭、文氏菊人、宋氏古芗及予家先君子皆各有藏稿”[310]

宋文藻、文有典曾分校张梓修、张光杰纂《咸丰县志》,又纂有《咸丰县志稿》。宋文藻,字古香,岁贡生,多文才,擅诗文,“幼性敏勤学。其为文才思纵横,不落庸腐,且词赋擅长。游泮后,每试辙冠多士。古体诗典丽清新,多表彰节义之作,近体亦渊茂越俗。文教五十年,门下士遍黔、利、恩、来诸邑,有声黉序者不下百余人,卒年八十三岁。著有《县志稿》《诗文集》若干卷”[311]

蒋世槐,字荫亭,岁贡生,任汉阳府训导,后归乡,著有《县志稿》《知曰斋诗文集》若干卷,“蒋世槐……博学能文,尤工诗,任汉阳府训导,主讲晴川书院数年,门下士被其裁成,腾声艺苑者,实繁有徒。先生道咸多事之秋,以冷官小隐,外患内讧,每一感触辙托诸吟咏,是故在汉多载,抚藩上宪率多以笺扇索吟题。甫落稿,士林争传诵焉。粤西事棘,先生知武汉将大受蹂躏,谢病归理。时蒲圻贺渠塘任教授,本故交,以先生方蒙宪眷挽留,弗听。未几,武汉残破,贺奔波受累,始服生见之明。卒年九十六。所著有《县志稿》《知曰斋诗文集》若干卷。因乏嗣,无人梓行。府县志所附录特其近体中之一种耳”[312]。所撰《咸丰县志稿》应是蒋世槐辞官居乡时所撰。

徐正旭,贡生,任候选教谕,热心地方事务,“徐正旭,字寅轩,恩贡生,同治初以军需防堵功奖六品衔,就职候选教谕。先生幼精举子业,入庠后,两试秋闱,一膺房荐,素究心经世学,尤喜谈儒,先《性理》书皆手抄,裒辑成帙,昕夕把玩,因内无昆委,家贫亲老,不得已,里居教授。先品行,后文艺。邑名士多出其门,行谊诚敬仁恕,暗室无欺,毕生未尝袒裼箕踞,及为便易草书,其端正不苟,类如此。所为文醇厚静穆,望而知为耆德硕士。邑令刘寿椿举乡饮大宾,通详有案。至老以物望所归,尤惓惓于本县地方公益善举。尝手书重要事件于座右,以自课,即次第行之。如整理宾兴书院及赈荒施衣即送善书,其最著者也。易篢前日犹出大力”[313]

(六)建始

康熙年间,建始知县吴李芳、武令谟和刘珙征等先后修纂《建始县志》,诸志卷数不详,今皆已散佚不存。

吴李芳,湖广宝庆人,康熙丙辰年进士,康熙二十三年由内阁中书改任建始知县,课士劝学,抚民有法,“日与诸生讲学无倦色,历三年,人悉知礼教”[314]

武令谟,山西太原人,进士,康熙四十年任建始知县,“留心民谟,培植人材,邑人秦应光,少孤贫,公奇其才,命与己子共读书,朝夕提命,后举乡试,任河南淅川令,有循声,皆公之力也”[315]。康熙四十二年编纂《建始县志》。该志又称《建始县志初编》,因平定三藩不久,资料搜罗困难,该志也仅聊具规模,较为粗略,“觞咏之余,偶阅斯志,聊具粗略,鄙已甚”[316]

刘珙征,进士,江西临江人,康熙四十六年任建始知县,“听断勤敏,加意学校,公余招集诸生,讲论经史,晟以实行,建邑之士习民风咸赖以主持焉”[317]。鉴于前志语焉不详,择核不精,刘珙征在旧志基础上加以考证损益,编纂新《建始县志》,“前任吴君粗备修举,武君慨然草创成编,然择焉不精,语焉不详,若使承讹袭舛,疑以传疑,世远而言愈湮矣。余不敏,不禁殷然而念曰:‘操觚记胜,吾儒事也,修废举坠,有司职也,敢辞不敏而谢修明之职欤。’爰取遗编,更加博采,参互考订,残缺者补之,失次者序之,记事年表务求其确,论人博物悉覆其详,续百代之源流,昭一邑之典故,虽不敢谓书自我作,古自我传,但使蕞尔之山川、风俗、人物以及前言往迹不致泯于当时,纂集成编,以备风谣之采,俾得疾苦上闻,膏泽下逮,起凋残,而臻康阜,是则余之志也。至若踵事增华,灾梨寿世,端有藉于后世之同志耳”[3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