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成果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往往对学生以分数高低和是否“听话”分优劣。(二)以改革教育内容为核心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体系,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难以有更大的作为。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成果

(一)抓住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进行教学体系创新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在我国,长期以来把学校看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是接受和存储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三个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科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除了教给他们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能力,掌握发展新的科学理论的思想方法,建立起合理的智能结构,学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上来个转变,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统一起来。

2.更新教科书的编写思想

科学研究以及对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创造能力不是天生而来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训练。通过对教科书中知识创造过程的介绍以及书中丰富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是一种模仿性的训练,但模仿常常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可能孕育出创造的种子。从模仿走向创造,是人们的一种共同经验。因为在模仿遇到困难时,就是人们发挥创造能力进行新的创造的开始。起初可能只是对前人工作的改进和革新,进而则有可能做出根本性的创造。

目前,我国高校各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多重视已有的知识结论,忽视知识的创造过程,而且书后例题多为重复性练习,没有提出创造性要求,致使学生在学习和训练时思维懒惰,没有创新。因此,要转变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将结论与过程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创造过程的内容,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的结论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来叙述各种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规律,认清科学的不稳定性和暂时性,并可激发创造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创造的过程,形成和学会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方法。

3.提供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来看,大学生和中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大学时期,学生主要是处于一个求索和发现的阶段,比中学生更多地具备了独立认识世界和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既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了可能的心理基础和相应条件。苏格拉底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催生术”可以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一员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坦诚探讨,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新异见解,而不是以真理或权威的化身对学生的各种观点下结论。许多大学进行的各种课堂讨论之所以收效甚微,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科学、民主的精神。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的环境”和“创造性的气氛”。在高校里,创造性的环境和气氛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形成。但是,并不是说教师搞科研就自然建立了这种环境,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将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发生接触与联系。这样形成的才是一种积极的有教育价值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现在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全与学生脱离,不仅使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不出创造欲,而且对于教师本人的科研来说,也是一种消极的“画地为牢”。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必须加强教学的各个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首先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要敢于突破已有“知识圈”,敢于创造性地进行试验。对高年级的实验课,要尽量增开或加大综合性的、带有研究性的项目。改变“抱着学生走”的方法,从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直到完成实验报告总结,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把实验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学生时代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想象力,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此外,还要加强第二课堂和其他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条件。

5.改革教学管理制度(www.xing528.com)

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和教学本身的改革同步进行。要改变过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等学校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往往对学生以分数高低和是否“听话”分优劣。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管理规章制度,不但束缚了学生手脚,而且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为此,应增加鼓励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如在制定评选奖学金标准时,要注意体现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成绩考查评定上,要增加有关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规定和标准,对于创造能力较强并取得创造成果的学生,要有一些特殊待遇。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把“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改为“开放式”,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创造性人才培养还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人的创新精神是在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使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树立为振兴中华、为祖国早日繁荣富强做贡献的思想,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好的思想基础。为此,必须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改革教育内容为核心构建知识创新体系

以“教师—教材—课堂—应试”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体系,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难以有更大的作为。只有以此为基础,重建以“发展知识”为中心的“知识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

立足应用性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一成不变,沿袭过去,也不应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应根据应用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原则。这就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以及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结合点,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预见性、前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外交、经贸、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成为高校构建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

围绕应用性目标,重视实验、实践教学。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实验技能”的目标应有所突破,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科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应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应用,学校应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应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

(三)改革现行考评方法,构建评价创新体系

1.构建考核创新体系

构建考核创新体系,包括对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学生的考核。改革评教、评学体系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创新型教师的考核可以以职称改革为切入点,调动教师的创新激情,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和教学创新能力;对创新型学生的考核,可以以现有的考试制度为基础,大力加以丰富和完善。比如,建立创新的考试评价标准,增加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唯一标准的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不同方面探索和创新;改革考核模式和方法,除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外,还可采用网上考试、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同时,考试时间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允许学生提前申请考试(网上考试技术已经可以支持)。

2.评价系统起导向作用,学校应当构建具有激励机制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学校要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冲动,并制造创新机会,提供创新条件,让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愿望,最终通过创新行动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已有许多高校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