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史: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序幕

清朝史: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序幕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封万言书中,康有为综合了他十年来刻苦读书的心得体会,认为当今的世界大势,不能墨守祖宗成法,而应该变法维新。其中,以一个名为梁启超的年轻人最为突出。4月底,这一消息传到了北京,官员百姓大哗,群情激愤。朝中的一些清流派官僚,坚决拒绝签署这一和议,在他们的策动下,大批现任官员纷纷上奏,数量竟达到数百人之多。康有为知道,自己推行变法的机会来了。

清朝史: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序幕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印行了不少讲“西学”的书籍,身处广州的康有为自然对此接触颇多。他逐渐感到,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决心开创一种更加务实、经世致用的学问。

光绪五年(1879),康有为去了一趟香港,被外国人的高楼大厦、清洁的街道和警察的办事效率深深地震撼了,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第二年,康有为到西樵山白云洞隐居读书,阅读了大量经世致用和西学书籍。光绪八年(1882),康有为第一次赴北京参加会试,但未能考中,在返回广州的路上,他到了上海。日益繁华的上海滩让康有为深深折服,他认为这才是中国的出路。在返回广州前,康有为在上海一次购买了三千册图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科技著作。他决心以此为基础,创造一套全新的学说。

康有为再一次于光绪十三年(1887)进京赶考,再次落榜,但这一次他却并非一无所获。借此机会,他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要求进献给光绪皇帝。在这封万言书中,康有为综合了他十年来刻苦读书的心得体会,认为当今的世界大势,不能墨守祖宗成法,而应该变法维新。康有为将这封上疏交给了李鸿章,请求后者代为上奏,但李鸿章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回到广州以后,康有为租下了孔庙,在此创立了万木草堂,他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在这期间,他先后写下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后来又开始动笔写《万法公理》(后出版时定名为《大同书》)。

康有为在这两部书中的言论较为大胆,他说中国历代相传的儒家经典都是假的,这在中国几千年遵循孔孟之礼的社会背景中无疑很有冲击力。他希望通过这种说法来颠覆人们的观念,却遭到了守旧派的极力排斥,给变法带来了很大阻力。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的思想是用‘西学为营养,哺育出来的思想’。但是他又披上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

毫无疑问,康有为的理论和学说在广州乃至其他地区的正统学者看来,不啻为异端邪说,他们纷纷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康有为的学说却极其富有新意。这些年轻人从小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同时又经受着“欧风美雨”的洗礼,自然怀着和康有为同样的心情。他们进入万木草堂学习,在康有为的指点下读书,并且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康有为的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都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和康有为一道,致力于破除儒家经典,开创维新之路的工作。其中,以一个名为梁启超的年轻人最为突出。(www.xing528.com)

光绪二十年(1894),已经36岁的康有为再一次来到北京,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与他一起来的,还有梁启超。本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会试,然而,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一切变得都不一样了。

在和议中,清廷不但要赔付日方两亿两白银,还要将辽东半岛和台湾划归日方。4月底,这一消息传到了北京,官员百姓大哗,群情激愤。朝中的一些清流派官僚,坚决拒绝签署这一和议,在他们的策动下,大批现任官员纷纷上奏,数量竟达到数百人之多。一时间,都察院门口车水马龙,人潮汹涌。

这一消息对于刚刚考完试,坐等发榜的举子们来说更是晴天霹雳,他们本是国家栋梁,一个个都有揽辔澄清之志,对于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不能接受,不少台籍举子甚至痛哭流涕,写血书明志。康有为知道,自己推行变法的机会来了。5月2日,他与梁启超等人,在杨椒山祠内召集一些举人开会,商议上书之事,最后商定由他撰写,并代表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

虽然根据近年来历史学家的研究,这一被后世称为“公车上书”的举动并未实行,而是中途夭折了。但是,康有为还是抓住了这次机会。因为过了不久,他居然被点了进士,并被授予工部主事一职。从这时候开始,康有为的名声逐渐为世人所知,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就要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