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衡水内画艺术研究:内画鼻烟壶的产生与发展

衡水内画艺术研究:内画鼻烟壶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产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庙内的一位和尚看到后深受启发,便用一根弯匀的竹签蘸墨在壶内壁上作画,于是内画鼻烟壶的第一幅作品便横空出世了。关于内画鼻烟壶的诞生,与民间流传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是,清朝画家甘恒文,突发奇想在鼻烟壶内画画,起初壁滑,难于着色。现存最早甘恒文内画鼻烟壶制于18l6年,据传他在1860年辍笔。

衡水内画艺术研究:内画鼻烟壶的产生与发展

说起鼻烟壶还要从闻鼻烟说起,鼻烟是一种无烟烟草,由鼻吸入,风味多种多样。古代鼻烟以酸、膻、豆、糊、甜五味为主,而今的鼻烟达到一千多种。明末清初,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陈化数十年而成,而鼻烟壶最早只是装鼻烟用的。闻鼻烟,对解除疲劳起着一定的作用。

鼻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又是谁将其带到中国来的呢?18世纪的欧洲,旅行家在美洲的印第安发现了烟草,带回欧洲之后深受法国贵族的喜爱并视之为流行时尚。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同时也将贡品鼻烟和鼻烟壶引入了中国。

随之闻鼻烟这种流行风尚在京城的达官显贵中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鼻烟壶这种器物由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先是在宫廷的造办处小范围制造,后又慢慢流传于民间。内画这种民间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故内画艺术来源于鼻烟壶艺术。据现存的资料考证,内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利玛窦来中国后,他先在广东肇庆教堂传教。1601年到北京,向皇上献上许多贡品,其中便有鼻烟。据清代士大大、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1829~l884年)《勇庐闲话》中载:“烟来自大西洋。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

当时,明末皇帝和大臣们是反对进行鼻烟贸易的,并严令禁止,从欧洲运来的鼻烟与白银等价,价格昂贵,未能在广州流通。清朝初期,鼻烟传入日本并大肆种植,日本的烟叶经由朝鲜流传至中国东北。不久满族蒙古族很快就迷上了吸闻鼻烟。同时,俄罗斯商人也将鼻烟和鼻烟壶带到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鼻烟在中国逐渐流行。清朝时期,康熙乾隆喜好鼻烟,满朝文武亦对它喜爱有加,鼻烟壶遂成为达官显贵地位的象征,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鼻烟壶也就随之逐渐兴盛起来。

初期鼻烟壶是圆形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并且相当贵重。富甲豪绅和名门望族常以鼻烟壶为饰物,制作壶坯的材料有时甚至是兽角、龟甲,并镶以珠宝或装金饰银,这样一来,就为鼻烟壶的艺术化提供了社会前提。后来盛放鼻烟的容器固定化,多以玻璃和水晶为主,于是内画艺术在这小小的壶坯中展露头角,内画鼻烟壶伴随着人们的品位逐步提升,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产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进京办事,因为不谙世事,得罪了官场上的人,遭到了冷遇。公事被搁浅,时日久了,便身无分文,这时他看到一个寺庙,就暂时歇歇脚。眼看一天天过去了,就连随身携带的鼻烟也用完了,他就拿烟匙再仔细刮刮来解烟瘾。一来二去,鼻烟壶内壁上划出了一道一道的痕迹。庙内的一位和尚看到后深受启发,便用一根弯匀的竹签蘸墨在壶内壁上作画,于是内画鼻烟壶的第一幅作品便横空出世了。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诞生,与民间流传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是,清朝画家甘恒文,突发奇想在鼻烟壶内画画,起初壁滑,难于着色。他便尝试各种方法,将少量小钢珠、石英砂灌进鼻烟壶内,加上水来回摩擦,终于内壁变得粗糙,颜料便于在壶内纹理之上着色。他将竹笔加热烤弯,再蘸上颜料,伸入小口进行作画。然后将弯钩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内壁反面作画。现存最早甘恒文内画鼻烟壶制于18l6年,据传他在1860年辍笔。冀派内画大师王习三主编的《中国内画图典》中也有记载。(www.xing528.com)

改善内画鼻烟壶内壁光滑透明这一措施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这一发明解决了最初光泽壶壁利于观而不利于着墨、着颜色的缺点,令绘画内容从简单的图腾图案向更为广泛的绘画题材发展。

后来艺人们又将铁砂和金刚砂混合并加水摇晃,如此鼻烟壶的内壁便形成了乳白磨砂玻璃,壶壁变得更加细腻,绘画效果可与宣纸相媲美。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与宣纸作画所不同的是,壶壁作画的是反向作画,这要求内画师的功力更加深厚才行,这样对笔的控制就十分困难了,更别说让画面达到想要表现的意境了,所以对于笔的控制和书画的理解力都要求画家有极深邃的个人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创造出高雅的作品。

无论从民间传说还是专家所说,内画的产生极为偶然。使用者长期用烟壶勺在烟壶内掏取鼻烟,壶壁上留下划痕。千变万化的线条在文人雅士的眼中,便是具有审美情趣的画。再加上善于探索的文人雅士者勇于尝试,便使作画工具由烟壶勺向内画竹笔迈出艰难的一步,画者先是将竹签削尖,再用火烫弯,蘸上墨。这样就可以在壶壁上作画了。绘画题材也由简单的梅兰竹菊向山水、花鸟、人物等多方面涉猎。诗人、书法家也纷纷将素材用于内画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融合。久而久之,越画越好,竹笔也得到了发展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内画和内画工具竹笔。

所以内画发展至今有着无意之举,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古人云:“无心插柳柳成荫”,内画便成了无意之中出现的精美艺术,而内画鼻烟壶也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内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技艺,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容小觑。而冀派内画发展至今,其作画工具是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及作画的实践中改良的。

这种笔是金属杆的,较竹笔更加坚固,而笔头也从硬笔改为软毛笔,这是王老先生从创作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这种笔在作画过程中更加灵活,可以随心所欲画出线条。比起竹签硬笔的古板生硬,竹笔更利于壶内作画。这也是为何衡水内画在众多派别之中发展更加迅猛的原因之一。

衡水内画的发展开拓了当前的河北文化艺术市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实现了文化价值,吸引了更多的内画鼻烟壶爱好者加以收藏。它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承载了历史的知识价值,还具有兼容并蓄的审美价值。

冀派内画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承特有的传统工艺,以精雕细琢的手法、生动典雅的韵味而享誉国内外并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新的展现方式,无疑给河北省的产业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更是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大力支持。以艺术审美价值为核心,创新发展内画文化内涵,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