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田园城市建设与广州居住规划研究

西方田园城市建设与广州居住规划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华德将土地开发的公有权视为建立田园城市的关键。图3 -23卡尔斯鲁厄田园城市资料来源: [德] 赖因博恩著, 虞龙发等译: 《19 世纪与20 世纪的城市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德累斯顿郊外的海勒瑙田园城市是由私人业主负责先期推动, 以每平方米1—1.5 马克拿到大约140 公顷的用地, 而后成立的“海勒瑙田园城建设有限公司” 负责经营整个地产, 股息限于4%。

西方田园城市建设与广州居住规划研究

3.3.1.1 西方田园城市思想

田园城市的思想脱胎于1888 年美国人贝拉米(Bellamy) 因愤慨都市居民之腐败堕落, 遂以救济为目的而著的小说《回顾》, 这本书描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合作模式, 这给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以启发和鼓舞。 担任议会和宫廷速记员的经历, 使得霍华德有机会参与当时议会里关于如何改善劳动者社会环境和为其提供舒适卫生住宅的激烈讨论。 面对当时大城市的种种弊端, 霍华德认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疏散大城市人口, 保持城市的合理规模。 他的田园城市理论提出, 应该用一系列小型的、 精心规划的市镇来取代大都市, 形成一个高效的城市网络。 这种新型的城镇模式, 就是兼具农村和城市优点的城乡磁体,其目的就是使城市与乡村能平衡健康发展。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公顷(包括城市用地400 公顷, 农村用地2000 公顷), 人口为3.2 万人(其中城市3 万人, 农村2 千人) 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当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一个占地4860 公顷, 人口为5.8 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 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化带, 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 环形的市际铁路、 城市运河来相互联系(图3 -22)。

图3 -22 民国文献中的英国田园市分析图(左图为霍华德的理想田园市计划图, 右图为莱奇沃斯市计划图)

资料来源: [日] 弓家七郎著, 张维翰译, 冯雄校: 《英国田园市》,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7 年

1898 年, 霍华德出版了他的著作《明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构想。 他认为, 所谓的田园城市应该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将田园城市的土地及周围农用地转化为地方政府财产, 以避免将来土地升值所导致的租息升高; 二是确定投资者资金的最低利息, 将多余利润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三是通过公共绿化带限制城市向外扩张并为城内住宅提供足够的花园用地, 住宅应该建设在同工厂、 购物中心、 学校、 公共建筑、 公园及空地合理联系的地方; 四是通过相应的监督机构达成城市建筑的和谐与多样化; 五是尝试与地方企业以及合作制企业进行合作。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不仅仅是带有花园或是绿化良好的城市, 他所提出方案的目的在于让城市生活方式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转变, 他所追求的空间目标在于, 不同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 的体系; 住宅区被绿化带和空地隔离开来; 住宅区、 商业区及基础设施便利联系; 更贴近自然的风光; 通过绿化带限制住宅向外扩张。 霍华德在设计田园城市模型的时候, 对其运作机制和资金来源方面也进行了考虑。 他提出, 通过对地方土地价格的严格限制来保证较低的房屋租金和利息负担; 通过公共社区设施的多样化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并通过租金利息的利润来进行社区及公共设施的建设; 尝试与地方企业以及合作制企业进行合作来建设田园城市。 霍华德将土地开发的公有权视为建立田园城市的关键。

3.3.1.2 西方国家田园城市的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于1903 年在英国莱奇沃斯(Letchworth) 和1919 年在韦林(Welwyn) 得以实践, 由于投资者不愿意接受仅为4%或5%的利息率, 在财政上遇到诸多困难, 直到20 世纪60、 70 年代这两个田园城市才逐步充满活力。与此同时, 田园城市思想在欧洲多个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实践。 在德国, 田园城市建设的情况十分复杂, 既有由德国田园城市协会创建的田园城市, 例如卡尔斯鲁厄田园城市; 也有以私人推动为主, 但在田园城市的意义上是社会导向的以及合作社组织的, 例如德累斯顿郊外的海勒瑙田园城市; 也包括住宅区在规划上具有田园城市的特征, 但并不符合社会方向和合作社组织结构, 例如罗伊特林根郊外格明得斯多夫住宅区。 前两类可以说是真正的田园城市, 而第三类只能算是具备了田园城市特征的郊区化住宅。

卡尔斯鲁厄田园城市(1911—1919 年) 是由合作社性质的“卡尔斯鲁厄田园城有限公司” 负责建设, 其目标是为合作社成员建造“带花园的住房”, 田园城中规划有独家独栋的住宅, 带花园的建筑面积达200 至1000 平方米, 供社会地位高的职员和官员居住, 也规划了部分给工人和手工业者居住的行列式住宅(图3 -23)。

图3 -23 卡尔斯鲁厄田园城市(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 [德] 赖因博恩著, 虞龙发等译: 《19 世纪与20 世纪的城市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德累斯顿郊外的海勒瑙田园城市是由私人业主负责先期推动, 以每平方米1—1.5 马克拿到大约140 公顷的用地, 而后成立的“海勒瑙田园城建设有限公司” 负责经营整个地产, 股息限于4%。 海勒瑙田园城中的建筑既有别墅, 也有小户型住宅, 建筑分散布局, 道路弯曲, 依地形而建(图3 -24)。

图3 -24 海勒瑙田园城市

资料来源: [德] 赖因博恩著, 虞龙发等译: 《19 世纪与20 世纪的城市规划》,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当时, 德国政府特别重视通过对郊区土地的开发, 来修建大规模的工人居住区, 这些工人居住区大多是由工厂主出资, 地方团体负责修建, 但这一政策的实施, 必须依靠工厂主雄厚的资本、 低微的利益来支持地方团体的建设投入。不仅如此, 为避免房租的提高, 政府必须依靠不断地降低地税来保障租赁者的利益; 还必须考虑到周边交通的便利,不断地配备电车交通设施。 1903 年建造的格明得斯多夫住宅区就是为了给纺织工人以廉价的房租提供一个健康的住房。 这种住宅区的规划形式、大花园非常类似田园城市, 但大多是由工厂主为方便工厂工人居住而投资兴建的, 类似的, 还有在德国埃森市,克虏伯钢铁工厂为其工人所建造的住宅区, 其实这些都只是具备了田园城市特征的郊区化住宅。

图3 -25 张维翰翻译的《田园都市》 书影

资料来源: [日] 弓家七郎著, 张维翰译,冯雄校: 《英国田园市》,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7 年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在19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在世界多个国家慢慢流传开来, 并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奠定了基础。 张维翰是民国时期最为系统地将田园城市思想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1919 年, 张维翰赴日本, 入东京帝国大学及东京市政研究会, 选修宪法及市政等科, 在此期间, 他将日本内务省地方局编撰的《英国田园市》[52]翻译成中文引介到国内(图3 -25)。 之后,“田园城市” 成为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例如, 1925 年, 董修甲的《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53]对英国田园城市的要点进行了解读, 并对世界各国田园城市运动历史进行了比较, 提出我国在推行田园城市制度时应完善的相关法律;黄希纯的《英国之园林都市计划》[54]则对英国Letchworth 市和Welwyn 市两个田园城市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 1929 年, 杨哲明在《现代市政通论》 一书的第四篇《现代市政革新运动之趋势》[55]中对各国田园城市建设概况, 以及田园城市的法规与制度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我国建设田园城市的必要性和实施步骤。 “田园城市” 因其在语义、 思想及空间特征等方面暗合广州市政当局的城市改良意图, 而被广泛的研究, 并逐步成为广州一系列城市实践的理论原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