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分为土家古歌、武陵山歌、城镇小调、劳动歌曲、风俗歌曲等六类。土家民歌结构有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形式。陈金钟、向佐绒、尚生武和谷彩花被公布为第一批和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概览:土家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民间歌曲简称为“民歌”,分为土家古歌、武陵山歌、城镇小调、劳动歌曲、风俗歌曲等六类。土家民歌结构有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形式。流传于桑植县的“桑植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山歌高亢、明快;小调悠扬、婉转;加上歌中衬词,更显民族风格。桑植民歌歌词感人,极富韵味。如《马桑树儿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冷水泡茶慢慢浓》《四季花儿开》《上四川》《好郎好姐不用媒》《要当红军不怕杀》《做军鞋》《十颂红军》《门前挂盏灯》等。1980年,桑植土家歌手尚生武、向佐绒参加了文化部举行的民歌会演,他们演唱的《太阳出来照山坡》《远看大姐穿身花》和《桑木扁担软溜溜》等民歌被录制在《民歌之声》唱片中。1987年,土家歌手尚生武在波兰第十九届国际民间歌舞演唱会上演唱了《桑木扁担软溜溜》等桑植民歌,使桑植民歌首次登上国际舞台。20世纪90年代,土家歌手尚生武、向佐绒、黄道英多次在张家界风景区江泽民、李瑞环、朱镕基、李岚清和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土家民歌。2005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后,桑植民歌更是享誉世界。2006年,“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金钟、向佐绒、尚生武和谷彩花被公布为第一批和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1)土家古歌:包括梯玛歌和摆手歌等。“梯玛歌”是梯玛在做祭祀时演唱的歌调,如《请神歌》《祭祖歌》《求愿歌》《七姑娘歌》等。在土家族“舍巴日”祭祀中,梯玛头戴凤冠,身穿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和司刀,载歌载舞。“摆手歌”是在“舍巴日”祭祀活动结束后由歌师在众人跳摆手舞时用土家语演唱的歌曲,如《摆手歌》《挖土歌》《吆喝号子》等。

(2)武陵山歌:是武陵地区土家族人在山间、野外抒发情感的抒情歌曲。唱山歌者因景生情、即兴作词。山歌种类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唢呐腔歌、三句子歌、四句子歌、五句子歌、六句子歌、连八句歌、采茶歌、砍柴歌、生活歌、仪式歌、叙事歌、时政歌、情歌、盘歌、牧歌等10多种。

(3)城镇小调:是流传在城镇、房内的民歌体裁,形式多样,有两句体结构、三句体结构、四句体结构和单段体、多段体等形式。小调以情歌题材居多,音乐感染力强。如桑植县《花大姐》《送情人》《嘀格儿调》《一根藤》,永定区《大四景》《小四景》,石门县《一笔写东南》《九岭十八岗》。特别是慈利县《灯草花儿黄》,歌词长达300多句,是一部土家长篇叙事诗歌

(4)劳动歌曲:主要是薅草锣鼓歌、采茶歌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歌”曲牌有桑植县“唢呐腔”“扬歌”,武陵源区有“请土地”“单七字板”“舵把子”,永定区有“平腔薅草歌”等,共几百首曲牌。“劳动号子”是土家先民在劳动时所唱的歌谣。由于土家族人与木材岩石等打交道多,故劳动号子又以澧水号子、船工号子、拉纤号子、放排号子、拖木号子、拖石号子、打硪号子、打杵号子、打油号子、榨油号子和车水号子等为主。打硪号子是慈利县境内极具文化价值的传统音乐,是慈利范围之内流传的打夯号子的统称。打硪号子在修筑垸堤和台基活动中创造与弘扬,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慈利县高峰乡打硪号子音域适中,曲谱有7种,分为抒情和叙事两个大类。澧水号子是以反映船工和纤夫们劳动场面为主题的民间音乐。澧水号子没有固定唱词,全凭先辈口授,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但是豪气冲天:“太阳出来红满天,船工汗水湿衣衫”,“山高水险不用怕,步步蹬稳往前爬”。他们在拉纤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也有唱给船老板和他人听的:“高山乌云即刻到,拉纤好比过天桥;泥烂路滑难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风儿吹来河儿弯,情哥搭信要鞋穿”。由于地域不同,澧水号子唱腔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上河腔与下河腔同出一辙,平板快板均可因时因地交替运用,只是声腔略有变化。“大河涨水好放排,头帮去了二帮来。高山有雨四处飘,船工好比坐天牢。”澧水号子记录了澧水船工们的泪与辛酸。“船到江心扯起篷,好似孔明借东风。何惧征途浪打船,急流险滩任从容。”澧水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分为行船腔、休闲腔和表演腔。1956年,慈利澧水船工号子参加全省会演,获得好评。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澧水谣》唱道:

哎,划起来啰啰嘿,

隔山隔岭哟嘿哎又隔弯啰伙咳。

隔河隔水哟嘿啰嘿又隔滩啰嘿。

楠竹篙子呀节节黄呀哎,

撑起船儿哟走四方哎啰哎。

唱起那个号子啊声音尖啰,

打嗨船靠号子,(www.xing528.com)

打嗨马靠鞭啦,

打嗨不怕风浪打嗨高过天。

过了九九哇十八滩,

细水细浪呀入平川。

划起来啰啰嘿,

拉起铁锚哟嘿哎扯起帆啰伙咳,

顺风顺水哟嘿啰嘿好行船啰嘿。

楠竹篙子呀节节高哎,

彩龙船儿哟两头翅哎啰哎。

(5)风俗歌曲:有婚礼歌、丧礼歌、喜歌等。“婚礼歌”有哭嫁歌、拦门歌、迎亲歌、婚典司仪歌、交拜歌、闹房歌等。“哭嫁歌”内容有哭爹娘养育之恩,哭哥嫂、姊妹难分之情,或哭骂媒人等。哭唱方式有一人哭、二人哭等。有的地方出嫁前兴唱《陪十姊妹歌》,即在堂屋中摆一张大桌,摆十碗菜,新娘坐上方中间,其余九位姑娘依次围席入座。右边第一个叫“安席”,左边第一个叫“收席”。新娘先哭《开台歌》,然后由“安席”接腔依次哭至“收席”作罢。“丧礼歌”有跳丧歌和丧鼓歌两种。跳丧歌由道士边唱边舞,以“开路”“跳神”“做道场”“拜五方”等程序为亡人送葬,既歌颂亡者功德,也历数土家祖先。丧鼓歌就是绕棺孝歌,有《叫歌》《摇丧》《吆姑姐筛锣》《四合一》《散花》《打夜鼓》等。土家族人遇到生子、祝寿、新屋落成等喜事时,常请歌师在家演唱“喜歌”。斟祝米酒的晚上,兴唱《怀胎歌》《闹五更》《爱才歌》《十爱姐》等“喜化鼓歌”。桑植县和永定区流行为老人做寿时唱“贺寿歌”。新屋落成时,就唱“上梁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