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的民间信仰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的民间信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信仰是宗教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宗教形态,是在群众中自发形成的功利性较强的仪式活动。土家族人没有单一的宗教模式,长期信仰多神,其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为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土家地区民间信仰场所有向王天子庙和婆婆庙等。土司王是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是土家先民首领,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在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土家族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宗教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宗教形态,是在群众中自发形成的功利性较强的仪式活动。土家族人没有单一的宗教模式,长期信仰多神,其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为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

1.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亲属关系,此动物即为该民族的图腾。土家族的图腾崇拜主要是白虎图腾崇拜,土家先民巴人敬白虎,以白虎为图腾。《后汉书》载:巴人祖先“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湖南土家族人认为白虎神有两种:一为“过堂白虎”,一为“坐堂白虎”。“过堂白虎”凶恶,视为坏神,必请土老司“赶白虎”。土家族人信仰“白虎神”,如果“白虎”进门,就不顺利,俗言“白虎当坐堂,无灾必有祸”。因此,有婴儿的人家在男婴出生3天、女婴出生7天内,有12岁以下小孩的人家在秋收以后,要请土老司到家里渡关、赶白虎。其做法是:在门外坪坝中插一竹竿,上挂一只公鸡。土老司用白纸扎一白虎,放在纸扎船上。然后,在堂屋里作法,手执桃树枝在屋里到处拍打,边打边念,并撒五谷。听到屋外公鸡一叫,表示“过堂白虎”已被赶走。“坐堂白虎”是好神,视为尊神,必须敬奉。土家地区个别地方出现了犬图腾。

2.自然崇拜

土家先民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把自然界“万物”都视为神灵的产物,因而产生了万物皆有灵魂的迷信思想,把命运寄托于神灵保护。如遇生病,即请巫师祭祀,以求保佑。

土家地区信奉的自然神有梅嫦神、猎神张五郎、阿密麻妈、傩神、太阳神、月亮神、火畬神、火塘神、火烟神、土地神、四官神、五谷神、舍巴神、毛娘神、灶神门神、财神、井神、山神、树神、蛇神、龙神、风神、雷神、麻阳神、瘟神、茶神、田神、牛神、高坡煞、婆送嗄(烟婆婆)等。土家祖先巴人祭祀田神以祈求丰年,祭典非常隆重,故宋代《太平寰宇记》说:“巴之俗,皆重田神。春到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以上神祇按内容分为人神、动物神、植物神、山神、水神、火神、风神等。按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们爱戴的尊神,二是人们畏惧的邪神。有些原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神祇,传入土家地区后,也为土家人所信奉,并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有些则是土家族固有的,如梅嫦神、巴山婆婆、毛娘神等。如梅嫦神是土家人敬奉的女猎神,相传她在狩猎时与猛虎搏斗,衣服被虎抓烂,赤身裸体,倒在死虎旁边。因此,猎者出猎前敬之时必须穿着整齐,不得袒胸露体,不准讲丑话,不准吹口哨等。石门县、慈利县、桑植县土家族人信仰猎神张五郎。张五郎木雕偶像形状是两脚朝天,双手朝地,表示身躯跌下悬崖,倒挂树上。猎人打猎之前,先向翻身倒祖张五郎问卦,口念诰词。又如阿密麻妈(又称巴山婆婆)是土家儿童的保护神。民间相传她是龙王天子原配夫人,因被龙王遗弃而逃到土家山洞,专为土家百姓抚养幼儿。凡是被她抚育的小孩都健康成长了。因此,妇女生小孩后,其家人剪一个打伞纸人贴在屋里碗柜门上,象征阿密麻妈。逢年过节,母亲必须虔诚敬之。这样,小孩不染灾病,易养成人。土地神是个多神系统,分为天门、城隍、桥梁山林、田垄、当坊土地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土家村寨均建土地庙,立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此外,还有主管五谷丰登的五谷神、保护六畜兴旺的四官神、上天奏本的灶神、公断纠纷的灵官神。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产生于氏族公社时期。祖先崇拜是土家宗教信仰最有特色的遗风之一。土家人认为,历代祖先是最亲近的人,他们去世后化为子孙的保护神拔普帕帕(祖先神),逢年过节或者重要集会必须敬之。土家祖先神范围宽广,包括氏族祖先、土司官员和家先神三种。土家地区民间信仰场所有向王天子庙和婆婆庙等。

氏族祖先神最著名的是八部大神。传说八部大神是土家八个部落酋长,他们为开拓湘西地区建有功业,故为土家子孙所祭,并在保靖县拔茅乡首八峒等地建有八部大神庙。明代《永顺宣慰司志》载:“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日,巫祀试白水牛,以祀一年休祥。”每年正月初,土家人以猪牛羊血祭祀八部大神,祀后在八部大神庙前举行盛大祭礼和摆手歌舞活动。民国《慈利县志·祠祀第八》也载:“凤明寺,在骆家峪,祀八部大神。”此外,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等地供奉大二三神。《同治鹤峰州志》记载:大二三神为“田氏之家神”,民间传说大二三神是田姓氏族中三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后人按照他们的相貌用樟木雕塑红、黑、白三种脸谱的神像,立于庙内,世代供奉、敬香。再次,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慈利县等地至今保留了祭祀土家“向王天子”的习俗,天子山风景区及老木峪、龙尾巴建有五座“向王天子庙”,供奉向王天子夫妇神像。土家地区各大姓氏都将自己的氏族祖先作为尊神加以信仰,只不过名气有大小不同。名气大的氏族祖先有其传说和遗迹,名气小的其事迹消失。(www.xing528.com)

祖先崇拜的第二类神是土王神。在土家人的信仰中,土王神是指各地土司最高统治者。土家地区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后,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直至清代改土归流”,其统治达四百余年。土司王是统治一方的土皇帝,是土家先民首领,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在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土司王去世后,由于土家人的灵魂不灭观念,认为生前强大的人死后灵魂也是强有力的,于是产生了对土王的崇拜,土家村寨建立土王庙(又叫土王祠),如清《乾隆永顺县志》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祭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每次过年之后,土家后裔鸣锣击鼓,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祀和歌舞娱乐活动。在摆手舞开始之前要祭祖先、祭土王,摆手人员要先绕土王祠一周,举行祭祀仪式。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土司,各姓有各姓的土王。湘西北以彭土司著称,指溪州刺史彭士愁(土人称“彭公爵主”),其左右丞相为“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湘西北土家族聚居村寨为其立庙,土王庙里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向老官人本名叫向宗彦,是土王彭士愁的文官,与彭士愁同供于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左侧,手执大印。田好汉是土王彭士愁的武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与彭士愁同供土王庙里,站在土王右侧,手执大刀。正月初一至十五及八月十五,土家村寨祭祀土王。有的地方以田、向、覃三姓土王为主,土家后裔建立“三抚庙”,祭祀三位祖先。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石门县曾有向王天子、七里公王庙三十多座,庙里供的尊神“七里公王”为明代添平土司王覃添顺。土王崇拜是土家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民间祭祀土王之风普遍流行。但土司制度发展到后期,土司王对土民的掠夺加重,各项制度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民间反抗和揭露土司残暴罪行之事随之产生。土家族家先神是清代“改土归流”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是将历代去世的本家祖宗奉为神灵,并在各家堂屋专设祖先牌位(俗称家先神龛),供奉自己的祖先。神龛上置有香炉,以供香火。神龛上方横写“祖德流芳”,中间竖写着祭祀牌位“天地君亲师位”(往后又写“天地国亲师位”),左侧是“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右侧是“××堂上历代祖先”。逢年过节,土家长者必在神堂上点灯,并用祭品祭祖。土家族祭家先神的习俗保留至今。

4.尊崇梯玛

尊崇梯玛是中国土家族的原始宗教形式,它有着形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共性,更有土家族独具的个性。土家族宗教仪式执行人梯玛,汉意为“敬神的人”,汉语称为“土老司”。梯玛用土家语唱《梯玛歌》,故被称为“歌师傅”。土家智者梯玛卜辞传达古代生产力信息,是中国巫傩文化的组成部分。梯玛是不脱离劳动的宗教职业者,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土家族人称之为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人神合一的统一体。清代“改土归流”前,梯玛权力较大,是基层政权和神权的操纵者,不仅主持祭祀、驱邪、许愿、还愿、占卜、解结、度关、超度、赶鬼、求雨等民间宗教活动,而且还管土家村寨的婚丧、求儿女、治病、送亡人、解纠纷、娱乐等社会活动。土家妇女婚后不孕求子的,要请土老司“求儿女”。土老司在屋外草坪上搭台挂神像,头戴凤冠帽,身穿八幅罗裙,手拿八宝铜铃,披个麻布包袱,把事先用糯米粑粑做的“小人”揣在怀里,口唱“架起祥云上天去”,经过“女儿国”后,进入“南天门”,到达“天宫”,向天公、天母求得“金童玉女”。整个活动是用主人问、土老司答的对唱形式完成的。然后,土老司将“糯米粑粑”拿出来,送给待育夫妇分吃,算是从天公、天母那儿求来“真儿真女”。此后,主人等待生儿育女。也有向傩神娘娘许愿祈子的,夫妇去土王庙许愿后,将祈祷时用的灰碗置于傩神娘娘的神龛之上。生了子女之后,请土老司向土王“解钱”,还“喜傩神”愿。清代“改土归流”后,其职能减少,仅限于替人赶鬼治病、求福消灾、许愿还愿等祭祀活动。土家男女需经梯玛许可方能订婚。举行葬礼时,由梯玛“念经”。梯玛没有经书,唱词全凭记忆。从其宗教祭祀可以看出梯玛精通土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掌握土家史实,而且能够表演茅古斯等各种土家舞蹈,为继承土家族传统文化做出历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家祖先为了酬神还愿,多次开展原始宗教活动,土家语称为“梯玛日”,意为“梯玛跳神”。梯玛巫祀活动分为公祀和家祭两类。舍巴日(意为“摆手舞”)属于阖族公祀,举行地点皆在土家族“摆手堂”。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摆手活动由梯玛主持进行。祭祀时,梯玛用土家语唱《摆手歌》,然后带领众人到摆手坪跳摆手舞。许多土家先民还以户为单位在堂屋里面操办家祭。梯玛从事还愿活动之时,头戴凤冠法帽,身穿红袍法衣,手持铜铃、司刀。

梯玛信仰属于多神泛灵信仰,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交融,本民族神与道教佛教诸神混杂,由天格、地格和人格组成的梯玛神系构成土家祭祀大观,表现在《梯玛神图》上,分为大、小两种,是梯玛祭祀神坛上使用的挂轴。大神图是主祭堂挂图,神案设在主人家堂屋里,小神图像是梯玛附属设施挂图,神案设在主人家大门口,梯玛神祇有天地公、天地母、九天神、雷公、祖先神、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冲巴妮、梅嫦猎神、四官神、土地神、五谷神等。梯玛道具包括服饰、法器和各种面具。服饰有凤冠、法衣和八幅罗裙等,法器有坛马、神旗、祖师印、八宝铜铃、司刀、牛角、竹卦和科书等。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故梯玛充当传承土家文化之角色。正是世世代代的梯玛心口相授,以梯玛法事和《梯玛歌》为载体,才使土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积累,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梯玛歌》规模宏大,长达数万行,洋洋数十万言。涉及民族起源、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生儿育女等方面,具有传承土家文化、表达土家语言、调解社会矛盾、加强道德约束、兼营土家医药等社会功能。《梯玛歌》由土家巫师“梯玛”在法事活动中唱念吟诵的祭祀歌,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积淀了大量的土家历史文化和艺术因子。一是《服兹妥》(意为“土家祭祖还愿”),用于“还土王愿”,内容有《报家先》《安正堂》《腊月堂》《报梯玛》《办传贺》《起马》《交和事钱》《过堂》《讨保佑》《拜男拜女》《搭桥》《送神》等四十九个。二是《杰洛方》(汉意为手诀),用于“解结”法事,主要内容有《请师傅》《叙情》《踩刀》《求卦》《画符》《拄印换身》等。三是《宋姆妥》(汉意为祖宗殡殓),用于土家族人“治丧”法事,有“宋姆列些”和“子姐莫是”等程序,带有浓重的表演性。《梯玛歌》形式独特,有讲有唱,有歌有舞,形成歌舞、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价值。可见,《梯玛歌》是土家族辉煌壮丽的长篇史诗,是研究土家族的百科全书,是内涵丰富的土家语辞典,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环境变革以及“文化大革命”冲击,湘鄂渝黔毗邻地区“土家文化传承人”梯玛已经屈指可数。但是,湘西北仍有少数土家梯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保靖县土家梯玛向宏清师从“梯玛大王”彭天禄,成为“沃沙派(意为背笼派)”传承人。桑植县小梯玛尚立昆拜“梯玛世家”向宏治为师,唱《梯玛歌》,跳《八宝铜铃舞》。近年来,土家族音乐家龙泽瑞对梯玛向光权演唱的梯玛歌进行音乐记谱、土家语记音,出版了《牛角里吹出的古歌—— 梯玛神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也于近年出版了土家族民间文艺家刘能朴编著的《梯玛》一书。继湖南首台实景民俗节目《梯玛神歌》文艺晚会在武陵源宝峰湖风景区向中外游客揭开神秘面纱之后,张家界盛唐旅游公司也在打造室内土家文化经典节目《梯玛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的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