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时期张家界市土家先民:历史文化概览

唐宋时期张家界市土家先民:历史文化概览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羁縻州、县,对愿意归顺的土家首领委以土官治理其地,实行羁縻州、县制度。唐宋时期,土家先民还经营采茶、采药、缚布、织绫等手工业,不少特产列入贡品,土家先民以进贡方式与朝廷保持联系。与唐宋时期澧水流域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是封建领主经济,田土、山林均为各级土官所有。北宋时期,澧水流域车溪洞土酋向克武率领土人归附宋朝。

唐宋时期张家界市土家先民:历史文化概览

羁縻州、县制度是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职,让其自治,具有土司机构基本性质。唐宋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羁縻州、县,对愿意归顺的土家首领委以土官治理其地,实行羁縻州、县制度。这一时期的“慈利蛮”等以种植、养殖、渔猎为主,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刀耕火种现象。如《康熙慈利县志》载:“畬悍直梗朴,伐木烧,以植五谷。”唐宋时期,土家先民还经营采茶、采药、缚布、织绫等手工业,不少特产列入贡品,土家先民以进贡方式与朝廷保持联系。唐代杜佑在《通典·食货》中说:“澧阳郡贡柑子四百颗、桔子七百颗、龟子绫十四匹。”明《隆庆岳州府志》载:“澧阳郡贡纹、绫、绮、练、缚布、犀角、竹簟。”与唐宋时期澧水流域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是封建领主经济,田土、山林均为各级土官所有。广大土民没有土地,是领主的农奴。封建领主向姓、田姓、覃姓、吴姓多为地广粮多的土家酋长,他们购置田土,扩充财富,任意剥削农奴,成为土司前身。

两宋时期,朝廷在澧水流域设置的“土丁弓弩手”为明清时期的千户所、百户所起了先导作用。两宋时期,在澧州等州实行了土丁弓弩手制度:“荆湖路义军土丁弩手之设,盖以诸蛮叛服无常,须土人控制,故选自户籍,蠲徭番戍砦栅,实代王师御侮而无馈饷之劳。”[2]宋史》载:“今辰、沅、澧、靖等州乏兵防守,窃虑蛮夷生变叵测。若将四州弓弩手减元额,定为三千五百人。辰州置千人,沅州置千五百人,澧州、靖州各置五百人。分处要害,量给土田。训练以时,耕战合度,庶可备御。以所余闲田募人耕作,岁收其租,其余边防财赋,两得其便,可为经久之计。”[3]宋廷南渡以后,在澧州设土丁弓弩时规定:“每招土兵一名,给官田百亩,亦足以充一岁之用,使之或耕或佣,各从其便,仍尽蠲其税。”[4]后来,“田禁”松弛,土地可以买卖、转让,一些土丁弓弩手成为占有土地的私有者。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了宋代设置土丁弓弩手的原因:为了防御澧水流域“溪洞诸蛮”,朝廷于“熙宁间,以鼎、澧等州弓弩手一万三千,散居边境训练,无事耕作,有警调发……盖溪洞诸蛮,依据岩险,叛服不常。控制土人,故置是军”[5]。元代曾经恢复宋代隘丁弓弩手制度。“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湖广行省平章刘国杰复屯军之制。初,辰、澧地接溪洞,宋尝选民立屯,免其徭役,使御苗寇。在澧者曰隘丁,在辰者曰寨兵,宋亡皆废,至是复之。”[6]

北宋时期,慈利县曾发生少数民族内部矛盾,朝迁处理少数民族内部关系时,采取“和断”之策。不仅加以劝谕,而且不直接卷入双方冲突,以使事态平息。正如《宋史》所载:“(祥符)三年(1010年),澧州言:慈利县蛮相仇劫,知州刘仁霸请率兵定之。上恐深入蛮境,使其疑惧。止令仁霸宣谕诏旨,遂皆感服。”[7]祐北宋嘉二年(1057年),“罗城峒(今永定区大庸所西)蛮寇澧州,发兵击走之”[8]。武口寨抚夷通判田承满曾经参与镇压罗城洞土民起义。南宋初年,洞庭湖爆发钟相、杨幺起义,石门和慈利等县土家族聚居区都为起义军占据,震撼朝廷。宋绍兴四年(1134年),澧州官军檀成倒戈,投入起义军雷德进部,挺进慈利、石门等县,杀死澧州沿边都巡检使。绍兴中,钟相、雷德进在慈利、石门坚持斗争,指挥四十多寨土家、汉民,抵抗宋军。这时,慈利土家富豪向思胜则与起义军为敌,攻打起义军,杀害了雷德进,在宋军和土官联合夹击下,钟相、杨幺起义失败了。《宋史》记载了起义结局:“湖外自靖康以来,盗贼盘踞,钟相、杨太山、雷德进等相继叛,澧州所属尤甚。独慈利县向思胜等五人素号溪峒归明,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使德进贼党无所剽掠,思胜后竟杀德进。会官军招抚刘智等,而彭永健、彭永政、彭永全、彭永胜及(向)思胜共献粮助官军,招复诸山四十余栅。宣力效忠功居多,宜加恩赏。”[9]钟相被杀后,“相伪将胡沅引兵入慈利,执其党陈诚来降”[10]

相姓为古代“巴人五姓”之一,向姓由相姓演变而来。因“向”与“相”原是同音异译,故土家人讹“相”为“向”。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中说:“向氏为湖南蛮姓中之最早见于记载者。后汉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作‘乱’。相氏疑即向氏,‘相’‘向’同音而异译也。”北宋时期,澧水流域车溪洞土酋向克武率领土人归附宋朝。宋代,朝廷改车溪洞为柿溪州,授向克武为柿溪州刺史,向克武遂设柿溪州衙署(在今桑植县上洞街乡政府)。清《同治桑植县志》载:“向克武,其先亦系蛮酋。宋末,柿溪苗叛,克武奉调剿平。”[11]向克武死后,其子向万民袭职。宋代,澧水北源活动着另一支向姓土人。据桑植县《民国向氏族谱》载:辰州沅陵县莲花池土王向宗彦后裔、巴蜀盘龙洞主向秀发长子向思胜于南宋建炎年间奉令来到桑植征苗,因功被授“湖广桑植等处地方军民宣慰使司职”,颁发印篆一枚。慈利《向氏族谱》卷五载:“宋高宗绍兴七年,慈利向思胜与彭永健等献粮助官军,宣力效忠,其功居多,诏加恩赏,并溪峒头领子孙有应袭者及主管年满者俱给恩赐……湖广一隅,旧属荆蛮,其地人民归化最迟,不但向姓为然。其子孙遗传亦可不必以蛮讳也。”桑植县凉水口镇麻家湾村尚有桑植土司始祖向思胜墓址。

西汉刘向在《世本》中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巴人起源以后,溯清江,顺溇水,迁到澧水流域。土家人说覃即瞫,为古代“巴人五姓”之一。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之蛮族血统》中说:“覃氏蛮,东汉时著于溇澧之间。章帝建初三年,溇中蛮覃儿健等反。”覃儿健起义军被东汉官兵镇压后,其部族部分逃往关陇。关陇覃氏至唐玄宗时,因“安史之乱”迁到施州。唐代天宝年间,御驾幸蜀,覃汝先率领土军千余迎驾,皇帝嘉其忠义,封为“施州行军总管”,子孙世袭其职。后来,覃姓后裔迁回故乡溇澧流域。清《同治来凤县志》载:“覃汝先,不仕,隐居陕西南郑县,生二子:长伯坚,次伯圭,受世职。征四川吴曦有功,俱授行军总管。(覃)伯圭之后为茅岗司。”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宋哲宗时,有覃汝先者,生元符元年戊寅,倜傥有志略。绍兴中,杨幺据湖为乱,诸洞蛮时时窃发。(覃)汝先承制分征剿抚,并施诸蛮畏服,论功授武毅大夫,镇守施州,子伯坚、伯圭。(覃伯)坚为行军总管,(覃伯)圭靖蛮有功,仍镇施州。”该志又载:“本境覃氏世为土司,有覃汝先,宋末自南郑迁施州。”覃伯圭生子仕魁。覃仕魁镇守施州,任苗有功,加封“都督元帅”。覃仕魁之子覃友仁于南宋祥兴年间率兵由施州追贼至麻寮。后来,开辟石门县覃家山,为添平土司之祖。以功授安抚使,封怀远将军。慈利《覃氏族谱》载:“覃仕魁于宋天禧五年仍袭前职……公疾,遣子(覃)友仁统兵追寇,由中建、忠洞至麻寮,地名红土,屯兵驻守,平服叛夷。遂迎父仕魁公同居红土,率兵辟地,后而居。”覃友仁长子覃绪祖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投诚缴印,仍准袭职。迁至郑家坪建衙署,留守添平,子孙定居于此。覃友仁次子覃福祖,生子覃添佑,后任茅冈长官司首任土官。

澧水流域土家田姓以北宋时期武口寨“抚夷通判”田承满及其后裔为多。据《南齐书》载:南朝刘宋时期,“酉溪(今酉水)蛮”王田头拟因汉官禁断鱼盐,怒杀郡吏,被处赔款,其子田都逃入僚人界中,及至北宋咸平、祥符年间,田氏沿酉溪自建州、峒甚多,后称“溪州蛮”。五代时期,设二十个羁縻州,以下溪州为“都誓主”,归彭氏;其余都叫“誓下州”。其中,高州(今湖北省宣恩县)田氏势力最大。据元代脱脱所撰《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高州刺史田景迁卒,其子田彦伊继为刺史。田彦伊子侄为酋长者甚多。由于宋咸平六年(1003年)高州“生蛮”掠夺汉人四百余人,夔州路转运使丁谓集中“蛮豪子弟”勒令退回汉人,北宋朝廷决定对高州田氏采取“不分种族”措施。宋祥符三年(1010年),慈利县土家人互相仇杀,宋真宗派遣使者言和,并筑武口寨。据《慈利田氏族谱》载:高州土人田均长子田承满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被任命为太保、“抚夷通判”,率领部族迁来慈利县,进驻澧水与武溪交汇之地武口寨(治所在今永定区大庸所武溪口寨,故名),并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修建衙署,创建“紫荆书馆”。因此,田承满成为田氏各支始祖。《慈利田氏族谱》卷一亦载:“(田)均公,原籍江西,其后子孙迁至慈利者,逮今凡五支……即以(田)均公论之,一载公生一子,讳(田)承满……上满公官宋仁宗庆历时,以战贼功,赐名‘抚叛’。”田承满六子田世明、田世修、田世德、田世亨(通)、田世邦、田世彰成为慈利、永定等地土民。慈利县土家老人相传:田氏因“义不臣元”受到元蒙镇压,某支兄弟九人逃亡之时,用一支水牛角,锯成九节,号为“日”“月”“星”“明”“亮”“龙”“凤”“虎”“满”。田姓兄弟九人按大小从头至尾各执一节,作为以后重逢相认的信物,是为《九节牛角》的故事梗概

自五代时期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来,彭氏一直是酉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土著大姓。关于彭氏源自江西之说,见于方志。如《民国永顺县志》谓:“彭瑊,江西吉水人,父辅为(唐)懿宗朝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生子五:珏、琳、璋、玕、瑊,(彭)瑊因杨行密与黄巢战,兄弟皆流散。时马殷据湖南,瑊至依之,以功授辰州刺史……为永顺土司之祖。”主要依据来自明代永顺宣慰使彭世麒所撰《永顺宣慰司志》。对溪州刺史彭士愁先世真伪,早就有人质疑。清《乾隆永顺府志·杂记》中对《保靖司家乘》把彭氏之先追溯到唐懿宗进士彭辅提出异议:“彭辅之说……子孙夸大其先人,恐未足凭也。”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中认为:彭士愁为“蛮族血统”,与彭玕、彭瑊“为风牛马之不相及,断乎绝无关系者也”。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写道:“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是溪州‘土著’。”根据五代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与彭士愁缔结的盟约《复溪州铜柱记》记载:“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这根本不是刚到酉水流域的外地人。《复溪州铜柱记》还记载彭士愁之前担任溪州刺史的有彭允韬、彭师佐二人。可见,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显系伪托。史籍说土著彭氏是少数民族的比比皆是,如《旧五代史》卷133说彭士愁为“溪州洞蛮”。《资治通鉴》卷289说彭士愁之子彭师暠为“蛮酋”。《宋史·西南溪洞诸蛮》称“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等。由此可见,彭氏系土著民族而非汉人。明代,彭世麒修通谱时将彭士愁与彭瑊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乃夷夏之防思想影响所致。据慈利县江垭镇《彭氏通谱》载:彭士愁后裔彭嗣祖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任慈姑州牧。卒于任所后,葬在饭甑山(在今慈利县零阳镇甑山村)。彭嗣祖四子文甫、胜甫、仁甫、君甫始为土民。彭文甫迁到慈利县八都渔浦(在今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其子为伯恒、伯桓、伯烜。彭伯恒生在慈利县八都阳和坪后,为茅冈土司覃垕之婿。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胜甫偕其子克让、克斋、克绳、克礼迁到桑植瑞塔铺高堰塔。桑植县空壳树乡《彭氏先后派序》碑记载了土家彭氏历史沿革。(www.xing528.com)

慈利县《赵氏族谱》记载赵氏是土家人,而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室后裔,“赵至宋,化家为国,俨然皇族。吾今日之赵氏岂其苗裔欤?然吾不高攀。大抵为土著,慈利是可断言。按旧谱:赵维兴,宋末人……宦湖南,入籍大庸,生子龄。又徙慈利,生四子”。

慈利县三让堂《吴氏族谱》记载吴姓始祖吴统志于南宋迁居慈利的史实:“吴氏避居荆襄,由汉及唐,支庶蕃衍,遍满天下宇之,有吴姓自兹始。及宋杜既墟地失其守,有(吴)永贵之远孙吴统志喜慈阳山水之胜,因(宋)建炎南渡而居焉。”

慈利县李氏土家人始祖李文广于宋代迁居慈利县观物坪。慈利《观物李氏族谱》记载了李姓迁居过程:“李文广,父李侗,兄文道。于宋淳熙时,文道任武陵刺史。文广在任时,土蛮为患正烈。文广以同族之类,便用恩信招抚,蛮尽归服,故全境都得安宁。宋光宗绍熙,授(李)文广为镇抚司、武德将军之职。俾令镇守斯土,赐业袭。遂占慈利十里、县北二十五都观物坪。坪初无名,因府君服官,以居故名。”

慈利县土家刘姓始祖刘念庆在宋代被授安抚之职。慈利《刘氏族谱》载:“(刘)念庆为一世;文思为二世;知义为三世。念庆以宋祥符六年,授安抚。至乾道二年,而文思袭职……二世文思公以(宋)建炎四年,迁(慈利县)十七都小岩口、八方园等处。同胞弟(刘)静奉檄征十八峒。乾道二年,封左都督,袭土官职,赐铁券。”

据明《万历慈利县志》卷十六载:“王丙发,字次禹,宋蜀之广都人也……咸淳戊辰登进士。是时,贾似道专政,宋祚将危。丙发对策,其言抗直。考官将置之,上第而相之。私人在侧曰:是为讦耳。乃降等,调迪功郎、功陵司户……丙发言:慈利为邑深僻,充厚土地。所生宝藏,所兴民用,给足田庐,可求也,将之慈利。廉公知其意,檄教其邑,乃从之。横经于堂,取先圣贤传授之,说忠信孝弟之道,日为诸生讲之。家有楼,蓄书二万卷,姚文公遂为部使者,题其名曰‘德符之楼’。后邑升为州,文雅之士彬彬而起。”王丙发之子王元明始居慈利东阳。王元明生二子,长子王文瑞仍居东阳,次子王文珍迁居慈利九都坪潭落业。

南宋绍兴年间,陈镇率兵辅佐岳飞剿钟相杨幺起义军,被朝廷封为威武将军、行军统制,统领安福寨、陈家坪等土家先民。后来,子孙世袭武官。桑植县《陈氏族谱》载:“宋绍兴四年,杨太山据洞庭,为攻剽,潭、鄂骚然。(桑植)陈镇领酉水诸蛮佐岳飞,战有功,授行军统制。驻安福寨,遂世袭,兼辖诸洞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