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六镇:文化裂变无法调适

四六镇:文化裂变无法调适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灵太后执政期间,北魏的吏治迅速腐败。但真正促使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却是来自塞上的“六镇之乱”。北魏就在这场无法调适的文化裂变中走向了灭亡。边镇民众遭此劫掠,无以为生,只得求怀荒镇将武卫将军于景开仓放粮赈济。同年四月,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的高阙戍聚众发动起义。破六韩拔陵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他的起义得到诸镇胡汉军民的响应。

四六镇:文化裂变无法调适

公元499年,孝文帝亲率大军抵御南齐大将陈显达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也在回师途中病死。正在进行的改革戛然而止,又一个乱世开始了。

孝文帝死后,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继位时,年仅10岁,外戚高肇专权,大肆屠杀宗室诸王,北魏统治阶层内部又开始出现裂痕。此后登上皇位的是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元氏宗室诸王在任城王元澄的策划下,谋杀了权臣高肇,由孝明帝的母亲、太后胡氏临朝听政,这就是北魏历史上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太后——胡太后,也称灵太后。

在“子贵母死”制度下,太子的生母会被赐死,因此六宫嫔妃暗中都向天祈祷,但愿生诸王和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胡氏妊娠期间,后宫中与她要好的妃嫔劝她服药堕胎,因为皇帝还没有儿子,如果胡氏生的是男孩,一定会立为太子:“生儿居长,必为太子,而生母则必死无疑!”但胡氏不为所动,不久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也正是这个男孩成为胡氏登上北魏政权舞台的资本。虽然有学者研究,但到现在我们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胡氏躲过了被赐死的命运。

灵太后执政期间的功过是非很难论定,但其私生活的淫乱却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武都人杨白花,容貌俊美,勇猛雄伟,在灵太后的威逼下,不得不做了她的情人。后来杨白花率其部逃往南朝。灵太后思念不已,为此作《杨白花歌》,常常让宫女们在宫中演唱: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宫里经常演唱太后思念情人的情歌,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灵太后执政期间,北魏的吏治迅速腐败。当时的吏部尚书元晖公开卖官,大郡主官可卖到2000匹绢,小一点的郡价值1000匹,最差的也能卖到500匹。元晖的“生意”做得太好了,连吏部都被当时人称作“市曹”,即卖官的“市场”。因为“供不应求”,所以吏部加快了地方官吏的更换速度,逼得这些买到官的人一到地方上就拼命捞钱——动作慢了可收不回成本。

有位在齐州任刺史的宗室元诞,颇有些不务正业。一日他问外出采药归来的和尚:“外面有什么消息啊?”和尚是出家人,不敢打诳语:“都说您很贪,希望您早点被朝廷撤换掉……”元诞先生大感不平:“其实俺是很本分的啊。齐州有七万户居民,我就任以来,平均一户还没有刮到三十文钱,怎么能算是贪呢?”

在此期间,北魏各地水灾旱灾瘟疫地震等灾害年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到处发生叛乱和起义。但真正促使北魏王朝走向灭亡的,却是来自塞上的“六镇之乱”。

“六镇”,是指北魏初年为防御柔然,在北方边境一带设立的六个军镇,包括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五原西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武川)、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以及怀荒镇(今河北张北),统称“北镇”集团。

在民族性质上,整个北镇集团,是一个鲜卑化的集团。因为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以来,汉人和鲜卑人的划分,并不是根据民族来进行的,而是根据汉化还是鲜卑化来进行的。在北方边境长期居住的鲜卑人、汉人、铁勒人等,由于具有明显的鲜卑化性质,在文化上与洛阳的汉化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魏初期,由于当时的六镇负有拱卫平城的重任,故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出任镇将的都是朝廷亲贵,配属的军官也都是鲜卑贵族,不仅享受极其优厚的待遇,而且升迁的机会也很多,贵族子弟都愿意到六镇去从军。

但是随着太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原来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边镇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军事地位一落千丈。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镇集团连守卫都城的职能也丧失了,更加得不到朝廷的重视,真正成了北魏王朝的“弃儿”,前往六镇的将士,不再是贵胄子弟,而是一群群被发配边疆的犯人,一些照顾性的政策也相继取消,边镇将士们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同时,由于北魏统治阶层的汉化,鲜卑人开始受到汉族门阀政策的影响。北魏的政坛也开始讲究出身家世。让六镇将士感到不平的是,本来同出一族,留在京城的人就可以保留贵族大姓的地位,而戍守边疆的人连入朝当官的资格都没有。

此外,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远没有影响到六镇,这里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胡族风格,对洛阳的汉化改革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仇视与偏见。这就使得未来的动乱,不仅是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更是一次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北魏就在这场无法调适的文化裂变中走向了灭亡。

523年,柔然发生严重的灾荒,其可汗阿那瓌向北魏请求援助未得到满足,于是亲率三十万部众攻入怀荒等镇,虽然在遭到北魏反击后退走,却掳走北魏军民两千余人,牲畜数十万头。边镇民众遭此劫掠,无以为生,只得求怀荒镇将武卫将军于景开仓放粮赈济。但是于景拒绝放粮,被愤怒的镇民杀死。同年四月,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的高阙戍聚众发动起义。破六韩拔陵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他的起义得到诸镇胡汉军民的响应。在杀了沃野镇将后,破六韩拔陵改年号为“真王”。随后,破六韩拔陵率领着对汉化具有极大敌视情绪的北镇集团军民开始向南方进军。

次年五月,破六韩拔陵在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大败临淮王元彧。随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打败了前来镇压的安北将军李叔仁。北魏皇帝罢免了临淮王元彧的官爵,另派尚书令李崇为大都督前来镇压。这年七月,李崇部下抚军将军崔暹在白道与破六韩拔陵相遇,结果全军覆没。一时间破六韩拔陵声势大振。北魏王朝再次罢免了李崇的统帅官衔,改由广阳王元渊统率前去镇压。

元渊将军队驻扎在五原城中,不敢和破六韩拔陵交战。他的部将于谨建议采取怀柔政策:“让我奉大王的威名,前去离间他们的首领,讲清祸福,也许能招降一些人。”于谨祖上是北边镇将,熟悉胡汉风俗,通晓各族语言。在得到元渊的允许后,他单骑来到叛离的西部高车部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游说其酋长乜列河。在他的劝说下,乜列河终于同意率部众三千余户南投元渊。元渊知道后甚为欢喜,本打算亲自率兵北上折敷岭(今内蒙古和林戈尔北)迎接乜列河,但被于谨阻止。据于谨估计,乜列河的南归,必然会引起破六韩拔陵的愤怒,他一定会派兵追击,魏军正可趁此机会,以乜列河为诱饵,设伏等待破六韩拔陵。果然,破六韩拔陵闻知西部高车归服北魏后,引兵追击南下途中的乜列河部落,结果被元渊、于谨的伏兵打得大败。同时,柔然可汗阿那瓌也在北魏的引诱下,率军帮助北魏军队,大败破六韩拔陵,击杀其大将孔雀等人。破六韩拔陵屡遭败绩,为躲避柔然的攻击,渡黄河欲南下,最终在折敷岭中了元渊军的埋伏,因断粮而失败,破六韩拔陵本人战死。北魏前后招降拔陵起义军二十余万人。(www.xing528.com)

此次六镇起义虽被镇压,但是北魏并没有处理好这二十余万降众,只是随随便便将他们分散安置于冀(今河北冀州市)、定(今河北定县)、瀛(今河北河间市)三州“就食”。冀、定、瀛三州,历来是世家豪族集中的地区,根本容不下这二十余万降众,加之这里连年灾荒,百姓自己生存尚有问题,突然涌入这么多北方鲜卑人,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六镇军民在上谷再次起义,沿用破六韩拔陵的“真王”年号,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一月,怀朔镇兵、丁零族人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起义,改元“鲁兴”。这支军队也快速发展到十多万人。两支义军在河北相互呼应,很快就占领了河北许多州县。但是不久,鲜于修礼被手下将领元洪业所杀,元洪业随即又被另一员大将葛荣所杀。葛荣原是怀朔镇军官,他接手鲜于修礼军后,拉拢当地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对他们封王拜相。但是在对待民族关系上,葛荣却挑拨鲜卑族与汉族的关系,使当时出现了“欺汉儿”现象。实际上这还是两种文化无法调适的表现。

526年九月,葛荣以轻骑偷袭,在博野(今河北蠡县)白牛逻击溃了北魏王朝的主力军,大将章武王元融被杀。元融战死后,在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就剩广阳王元渊,可是他因惧怕葛荣的威力停军不进,遭到朝廷的猜忌,被怀疑要谋反。他的谋士于谨甚至莫名其妙地被朝廷悬赏通缉。为了辟谣,于谨亲自前往京城洛阳解释。但是不久后,葛荣即在定州府击杀元渊。于是葛荣自称天子,国号“齐”,建元“广安”。

葛荣率起义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527年,又攻下了殷州(今河北隆尧东)、冀州,随后袭杀杜洛周,吞并了杜的部队,攻占了冀、定、瀛、殷等五州之地。这时葛荣部众号称百万。但是,由于葛荣的部队保持着胡族风气,在攻克城池后,习惯于搞屠杀,因此他虽然纵横河北,却得不到汉族世家地主的支持,始终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就在葛荣纵横河北之时,北魏朝廷中又出现了政变。随着魏孝明帝日渐长大,开始不满胡太后的大权独揽,二者就最高权力的归属发生了一系列争执,最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528年年初,孝明帝驾崩。对于孝明帝的驾崩,有人说是被灵太后胡氏毒死的。孝明帝死后,灵太后先是以孝明帝刚出生的女儿冒充儿子立为皇帝,后又改立3岁的小男孩元钊为帝。但先前得到孝明帝密诏,举兵进京勤王的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尔朱荣并没有停步,而是在“清君侧”的旗号下,继续向京城进发。

尔朱荣是北秀容(今山西朔州)契胡人。契胡人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族部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部落组织,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没有波及他们,他们仍旧保持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文化。在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特许尔朱氏可以留在秀容,不必迁往洛阳,他们的首领冬天去洛阳朝见皇帝,夏天回到部落所在地。在鲜卑人经历上述两次文化巨变,在文化方面飞跃发展并与汉族文化日益接近时,契胡部却依旧故我,在秀容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尔朱荣对部将元天穆说:“咱们刚死掉的皇帝,都19岁了,天下还说他是幼帝呢!现在立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当皇帝,这不是拿天下开玩笑吗?我准备率骑兵进京为先帝发丧,剪除奸佞,换立皇帝,你看怎么样?”元天穆鼓励道:“那你就是现世的伊尹、霍光了!”于是尔朱荣在河内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并率领着不足万人的军队继续南下。

由于灵太后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得人心,她派出抵御尔朱荣的军队纷纷倒戈或溃散。尔朱荣没有经过激烈战斗就进入了洛阳城。进入到完全汉化的洛阳城后,尔朱荣这个北边的契胡人生出无限的反感,他不知道这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但却明显感觉到,他必须改变这座城市。于是尔朱荣对当朝大臣大肆杀戮。明知大势已去的灵太后,命令后宫嫔妃和她一起到永宁寺出家为尼,但是这并不能逃过尔朱荣的屠杀。尔朱荣将灵太后连同她所立的幼帝元钊,一并投入黄河中淹死。528年四月十三日,尔朱荣以祭天为名,诱骗北魏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到河阴(今河南孟津),指责他们怂恿胡太后杀了孝明帝,随后对他们集体加以屠杀,史称“河阴之变”。此次事变后,北魏政权立即瘫痪,洛阳居民纷纷出逃,这座孝文帝迁都后已经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历史名城,在河阴之变后,顿时由繁华热闹陷入萧条凄凉。

其实,尔朱荣早产生了篡位称帝的念头,然而此时尔朱军中诸将对是否该立刻篡位产生了争议。以将领高欢为首的造反派,支持尔朱荣篡位自立,而以贺拔岳为首的保皇派则坚决反对。拿不定主意的尔朱荣于是用古老的胡族铸金人的方式进行占卜。可惜前后浇铸四次,都未能成功,尔朱荣觉得这是上天不支持他篡位,于是放弃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保皇派的贺拔岳要求尔朱荣杀掉高欢以向上天谢罪。高欢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对贺拔岳怀恨在心。

尔朱荣随即挥军北上,镇压葛荣的起义。528年七月,即河阴之变的三个月以后,葛荣的起义军因内部分裂、战术失误而被尔朱荣的七千骑兵打败,尔朱荣将葛荣押至洛阳后处死。

尔朱荣早就不把孝庄帝放在眼里,大权独揽,但孝庄帝却并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在多方密谋之下,孝庄帝终于利用一次朝见的机会,将久已恨之入骨的尔朱荣杀死。听到尔朱荣被处死的消息,他的侄儿尔朱兆很快于当年十二月,带兵杀入洛阳城中。尔朱兆抓住时年24岁的孝庄帝,用铁锁把这个皇帝拴在洛阳永宁寺门楼上示众。由于当时正是严冬,孝庄帝在城楼上冻得浑身哆嗦,他求尔朱兆给自己一顶头巾御寒,却最终也没有得到。尔朱兆放任手下士兵大肆抢杀,洛阳城再次成为一片废墟。尔朱兆收兵回晋阳后,也将孝庄帝带回晋阳,并将之缢杀于三级寺。被杀前,孝庄帝在佛像前祈祷,希望来世再也不要出生在帝王之家。之后,尔朱兆另立广灵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此时,尔朱氏集团内隐藏的另一大阴谋家——高欢,也在积极谋划着“起大事”。高欢,鲜卑名贺六浑,自称是渤海人(今河北景县东),其汉名“欢”即来自胡字“贺六浑”的音转。在当时起自北方民族底层,有胡汉双名者乃是常例。高欢祖父高谧在北魏朝中官至侍御史,因犯法被发配到六镇中的怀朔镇充军户。虽然有汉人血统,但由于长期在北镇地区生活,高欢在习俗上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鲜卑人了。由于长期和少数族杂居,高欢还精通鲜卑语,懂点敕勒语,生活习惯则完全鲜卑化。

长期以来,高欢一直是个穷小子,直到娶了个有钱的老婆才发生改变。怀朔当地的大豪强匹娄内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段荣,二女儿嫁给窦泰,三女儿嫁给了高欢。高欢娶了匹娄氏后,才有了一匹马,做了镇上的队主,后来改任“函使”,其职责是把公文送往洛阳。他任“函使”达六年之久,常至洛阳,对当时洛阳的腐败政治,知道得比较清楚,消息也比较灵通。

在高欢的几个至交好友中,除了匹娄家的亲戚、鲜卑人段荣、窦泰外,还有外兵使侯景(羯人)、匈奴人刘贵、户曹使孙腾以及司马子如、贾显智等人,这些人成为高欢父子后来建立东魏、北齐政权的支柱。

杜洛周在上谷发动起义后,高欢前去投奔,但暗地里和他的死党尉景、段荣、蔡俊等人策划谋杀杜洛周,夺取军权。可惜走漏了风声,高欢等仓皇逃奔葛荣。逃跑的途中,坐在牛背上的大儿子高澄掉落地下,急于逃跑的高欢竟弯弓搭箭,想要射死高澄,幸亏妻子匹娄氏向部下求救,才让后来权倾东魏的大丞相高澄得以幸免。不久,高欢又转而投靠尔朱荣。凭着阴谋家的智慧,高欢在尔朱氏集团中终于得以露出头角,并最终等来了机会。

528年七月,葛荣起义军被尔朱荣击溃,葛荣被生擒处死,降众大多流入并州、肆州一带。当时河北连年灾荒,再加上尔朱氏的欺凌,数年间这些人发动了大小起义26次。尔朱兆斩杀了近一半的人,还是控制不住局势,于是他问手下将领高欢该如何对付这些人。高欢说:“六镇余众,不可皆杀,应该选用可靠的人前去统率。”尔朱兆又问:“应该让谁去统领呢?”高欢的死党贺拔允忙说:“高欢去最合适。”高欢转身打了贺拔允一拳说:“这样的事要由大王来决定,你乱说什么!”尔朱兆见高欢忠诚,即派高欢去统领六镇余众。高欢即刻从晋阳出发,率六镇余众前往山东。

从此,高欢以六镇余众为基础,崛起于河北。531年,高欢率六镇余众在信都起兵,反抗尔朱氏,并得到了山东老百姓及河北汉族大地主的支持。高欢随后又立北魏宗室元朗为帝。532年年初,高欢与尔朱氏联军在邺城西南的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市东北)遭遇并进行了决战。高欢以三万步兵、两千骑兵的相对劣势的兵力,击败了号称二十万之众的尔朱氏联军,为高欢建立东魏奠定了基础。

高欢进入洛阳后,又废掉了元朗,另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高欢自为大丞相,实际上总揽北魏大权。同年七月,高欢调动大军攻下晋阳,尔朱兆退到北秀容,于第二年兵败自杀。

至此,北镇集团军民对汉化极大的敌视情绪最终为高欢所利用,并形成了一个以高欢为首的上层统治集团——怀朔集团。在这场汉化与鲜卑化的冲突中,代表鲜卑化的怀朔集团最终取得了胜利。有学者认为,鲜卑化对汉化的胜利使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东魏—北齐的倒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