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拉伯语教学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拉伯语教学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拉伯语教学,就像全国的外语教学一样,正是在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进行发展的。与此同时,我国穆斯林民间的阿拉伯语教学也在稳步发展。由于我国回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分布的广泛性,清真寺的数量有所增长,阿拉伯语教学的点也随之增长。各院校阿拉伯语专业也随之恢复招收学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拉伯语教学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为了满足祖国建设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党和政府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发展外语教学,阿拉伯语教学也在真正意义上由传统的经堂转入高等学府。继1943年3月纳忠先生在重庆中央大学开始教授阿拉伯语和1946年马坚先生在北大创建阿拉伯语专业后,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批准对外贸易学院(1954年)、外交学院(1958年成立,于1962年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1961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年)、北京语言学院(1964年)及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

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新中国于1955年派出了第一批赴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阿拉伯语翻译。

1964年10月,高等教育部等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关于外语教育的方针中明确指出:“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学习英语人数要大量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的人数也要占一定的比例。”这一方针进一步确立了阿拉伯语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地位。随着我国与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外交关系,中阿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阿拉伯语专业几乎成为这段时期的一个热门专业。业界更是将周恩来总理“阿拉伯语虽然难学,但非学不可”的指示作为教授和学习阿拉伯语的强大动力。

1964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做了关于外语院校办学方针的重要讲话。陈毅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政治上很坚强、业务上很高超的外语人才,作为革命的接班人;就是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够讲很好的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或其他语言,使他们能够写,能够说,能够翻译,能够利用外语做各项学科的研究,把外国有用的经验介绍进来,把毛泽东思想的各种经验介绍出去,来为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为国际无产阶级、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事业服务,就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国。”陈毅副总理的讲话阐明了外语教学的目的,阐明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事实上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至今仍然是外语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拉伯语教学,就像全国的外语教学一样,正是在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进行发展的。在马坚、刘麟瑞、纳忠、林仲明、马宏毅等一大批穆斯林学者的开拓带领下,我国高校的阿拉伯语教师们,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投身于新中国高校阿拉伯语教学事业中。他们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做起,逐渐摸索出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精讲多练,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不仅闯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路子,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辞书等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阿拉伯语人才。(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我国穆斯林民间的阿拉伯语教学也在稳步发展。由于我国回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分布的广泛性,清真寺的数量有所增长,阿拉伯语教学的点也随之增长。不仅如此,有些清真寺还在经堂教学的基础上,创办了集传统经堂教学体系与现代教学体系于一体的阿拉伯语学校。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上大胆吸收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经验,甚至直接采用这些院校编写的一些阿拉伯语教学教材。这使我国穆斯林民间阿拉伯语教学更趋规范、科学、实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1955年,经国家批准,北京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其课程设置分为伊斯兰教专业课和大学文科基础两大类,阿拉伯语在教学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伊斯兰教经学院是我国研究伊斯兰教的最高学府。它不仅为研究伊斯兰教经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教育战线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外语院校陆续“停课闹革命”。各高校的阿语专业自然难以幸免,老师们受到批评,教学处于停顿状态。1970年11月,周总理在和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师生代表的座谈中提出“要打好政治思想、语言本身、文化知识三个基本功”。周总理提出的这三个基本功,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外交形势的快速变化将培养外语干部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1971—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外语院校陆续恢复招生。各院校阿拉伯语专业也随之恢复招收学员。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教学尽管仍受到种种干扰,但广大师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学机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投身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使其最终仍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教学不仅及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输送了人才,也为我国的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事业提供了后继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