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文化简史:探索二三国时期的军事遗址与文化记忆

武汉文化简史:探索二三国时期的军事遗址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难发现,武汉早期的城市发展是与战争记忆连在一起的。在武汉及周边地区至今还留有许多三国时期的战场遗迹与种种英雄故事,千百年风雨沧桑之后,这些战争遗迹和有关传说故事沉淀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构成武汉丰厚的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层面。

武汉文化简史:探索二三国时期的军事遗址与文化记忆

不难发现,武汉早期的城市发展是与战争记忆连在一起的。三国角逐、南北争衡、东西竞胜所演绎的烽火岁月、英雄故事凝结成黄军浦、郊天台、卓刀泉、铁门关、洗马街等一个个军事文化符号,它们构成武汉早期城市发展的历史叙事,也成为武汉早期的城市文化记忆。

武汉城市诞生之初,战火烽烟就弥漫在周遭。这里成为豪杰角逐、军务倥偬的征战之地。赤壁之战荆州之战规模宏大,号角震天,烟尘滚滚。当年群雄鏖战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折戟沉沙铁未销,金戈铁马迹犹存。在武汉及周边地区至今还留有许多三国时期的战场遗迹与种种英雄故事,千百年风雨沧桑之后,这些战争遗迹和有关传说故事沉淀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构成武汉丰厚的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层面。被尊为关圣帝君的蜀国大将关羽在武汉的遗迹与传说最多,武昌有卓刀泉,汉阳有洗马口、藏马洞,汉口则有关帝祠、春秋祠等。东吴名将鲁肃鲁山东麓有衣冠冢,故称鲁肃墓。武昌东湖的白马洲,据说是鲁肃坐骑的冢坟。汉阳还有鲁肃旧居、鲁公山、鲁肃祠等。蔡甸区黄陵矶东褚山下,有古城残垣,相传为诸葛亮城,大小军山、黄军浦、铁门关等遗址都与三国的战事有关。兹列述于下:

东湖磨山主峰上有郊天台,相传刘备曾在此祭天。现台已湮没,遗址仍存。由磨山北望有落雁坡,滨湖的一片坡地名叫雁嘴,旧时有吴主庙,为祭祀孙权而建。在今武汉大学左侧原有彤云阁,为纪念曹操而修建。相传赤壁之战时,曹操曾经过此处,并在阁中留宿。后因武汉大学修建校园,彤云阁移至附近周家岭。阁内原有“鼎足三分”的匾额,今已不存。可见,曹、刘、孙三家均在东湖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图2-2 卓刀泉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武汉也留有多处遗迹,在原汉阳县黄陵矶东褚山下,有残存城垣,据说当年诸葛亮曾屯兵城中,当地人称之为诸葛城。在武昌江边黄鹄矶头有胜像宝塔,又称孔明灯,相传当年诸葛亮曾在山头点灯为关羽水军照明指路,故称孔明灯。

蜀国名将关羽在武汉的遗迹传说甚多,据说关羽当年驻军汉阳,常在长江边洗刷其坐骑——赤兔马,今长江大桥汉阳桥头至禹公矶处,被称为洗马口,旁边原来立有一根石柱,称系马桩,明代汉阳教谕赵弼有诗述及其事,诗曰:

战罢沙场洗铁骢,虎臣威已震江东。

至今水映晴霞赤,似染龙媒汗血红。

另有传说称禹公矶旁有一洗马洞,与洗马口是“同时并著之迹”。本为一石厦,明万历年间知县陈尧卿凿为观音崖,旁建水月庵,旧有一碑,镌刻“振衣岗”三字。龟山左侧又有岩穴,称藏马洞,相传关羽当年牵马在此地休息,也称关羽洞。

武昌伏虎山麓卓刀泉有庙,供奉关羽像。据传关羽行军于此,三军口渴难耐,关羽以刀柄戳地得泉,遍饮三军,泉东北湖滨旧时有关公桥,是卓刀泉通往磨山必经之道。

三国时期奔走于孙刘之间、折冲斡旋的东吴名臣鲁肃也在武汉三镇留有众多遗迹。东湖现今著名景区白马洲即与其有关,据传鲁肃在赤壁之战后骑马行过东湖一小洲,马陷泥中而死,后来此地便称为白马洲,洲上有鲁肃马冢。(www.xing528.com)

三国时战事频仍,鲁肃往来于大江南北,汉阳人民为纪念他,在凤凰山西北坡建有鲁肃衣冠冢,1955 年迁至龟山脚下,又在龟山南麓偏西处修建了鲁肃祠,今已无存。

武汉近郊的江夏区(原为武昌县)有将军山和乌龙泉,山上摩崖除了“将军山”三个大字外,还有“文武全才世无双,将军辅国倒三吴”的诗句,以纪念蜀国大将严颜。据文献记载,严颜曾在此驻兵,抵御吴兵,并骑着乌龙驹找到一潭清泉,解决了当地农民和山上士兵的饮水困难问题。

旧时汉阳县军山镇(今属汉南区)附近有两座山,一大一小,世称大小军山,当年吴魏交兵,布阵于两山之间,此后又是历次南北方交战的古战场。《舆地纪胜·汉阳军景物下》曰:“大军山、小军山在汉阳县,昔吴、魏相持,陈兵于大、小两山,故有大军、小军之号。”明嘉靖《汉阳府志》谓:“故老相传:元时,风雨阴晦之夕,闻金鼓鏖战之声,盖当时将卒阴灵之气也。”时任汉阳县教谕的赵弼题诗曰:

二雄角立互相吞,炎祚衰微万马奔。

夜半山前风雨恶,阴魂犹自怨曹孙。

大小军山附近又有纱帽山,原名百人山,相传黄盖曾率兵百人在此诈降曹操,而黄盖屯军之地在今武昌白沙洲一带的船官浦,因此之故,又称为黄军浦。

在禹公矶与龟山头之间有一关隘,是汉阳县(今蔡甸区)城东北唯一的一条通道,三国时,吴魏相争,吴军在此修建关隘,以控扼大江。因其左倚大别山,右控禹公矶,雄峻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门关。明隆庆年间毁于大火,旋修复。上有关帝祠,题“天地正气”四字,后倾圮,由关羽第52 代孙关朝汉重建。

在龟山北侧,原有锁穴,即固定锁链的洞穴。相传黄祖为了防止东吴大军通过水陆进攻卻月城,在大江中横两艘大型战船挟守沔口,以棕榈制大粗绳,两边分别固定在战船上和大别山(龟山)北麓上的石穴中,绳下系石锭,希望以此阻滞东吴军队。东吴水军前锋抵夏口后,乘数十舟疾进,两岸弓弩齐发,飞矢如雨,东吴兵不能进,吴将董袭、凌统率百余敢死军士乘两大船,身披重铠,手持利刀、钩枪与滕盾冒着箭矢突入两艨艟中。董袭绕到缆绳下,挥起利刀连断两缆,顿时敌船失去稳定,凌统乘此跳上敌船,杀死敌将张硕,尽俘敌兵及船,为吴军攻关杀黄祖铺开了道路。

在今武汉江夏区金口镇偏北处,相传也是东汉末年刘表治下的江夏郡的军事要地,江夏郡太守黄祖曾屯守此地。建安四年(199 年),孙策周瑜、吕范、程普、孙权等围沙羡(今武汉市蔡甸区),城破,守军二万余人被杀,黄祖逃脱,妻儿男女七人被俘。今江夏区纸坊镇内有沙羡街,即由古县名而来。

阳逻,古名若城,在武汉市东北部的长江北岸。其地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渚,北拒五关,为四方来往要道。系一古战场。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相约联军抵抗曹军南下,每天派兵在此巡逻,因地处水北,故后人改称阳逻。

黄城,故址在黄陂县治(今武汉市黄陂区前川镇),东汉末年,刘表以此地当江汉之要冲,为防御孙吴进攻,使江夏太守黄祖在此筑城,因名黄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

三国时期的武汉是孙、刘、曹三方势力交错杂处的地方,也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屯兵、练兵乃至交战的重要场所,武汉就是在战火硝烟中形成发展起来,上述三国古战场的遗址遗迹见证了武汉城市早期发展的经历,是武汉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