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实现个人与团队利益协调

提升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实现个人与团队利益协调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沟通不善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人际摩擦、误会甚至冲突。可以说,年轻的乔布斯之所以被迫离开苹果公司,很大程虔上就是因为他不善于也不注重处理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再次,协调好团队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尽管李鸿章生不逢时且背负骂名,但他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受到了历史学家的关注[12]。

提升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实现个人与团队利益协调

比起校园环境来,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更加复杂,稍有不慎,也许你就会惹上麻烦。因此,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你还要注意搞好人际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组织内部的关系(同事或上下级关系)还是组织外部的关系(人脉资源、政府关系、商业关系),都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8]

首先,不要忽视人际沟通的技巧。现在的教育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有的人从小到大一心埋头读书,不知不觉变成了书呆子,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也不善于变通、协调。实际上,哪怕是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屡战屡败之于屡败屡战),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此外,沟通不善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人际摩擦、误会甚至冲突。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是已故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尽管他不失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带领苹果公司的研发团队创造出了很多革命性的产品,但在他手下工作的经历远远不是愉快的,其简单粗暴的领导风格一直饱受争议[9]。追求完美的乔布斯常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员工的成果是“垃圾”“狗屎”,甚至动不动就骂员工是“白痴”“饭桶”。虽然他的苛刻和高压确实阻止了平庸作品的诞生,但这些暴躁、恶劣的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他的传记作者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激励团队”。与乔布斯一起创立苹果公司的创业伙伴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ven Wozniak)也认为,“史蒂夫用不着让员工如此恐惧也可以为团队做出他的贡献”。可以说,年轻的乔布斯之所以被迫离开苹果公司,很大程虔上就是因为他不善于也不注重处理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这次打击其实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经过他所创建的其他新公司的磨练,乔布斯从一个只在乎产品的愣头青成长为更加老练且懂得资源整合的管理者,终于能够承担起重新执掌苹果公司的大任。尽管他的坏脾气并未彻底改变,但毕竟有所收敛。这个例子提示说,不管你个人有多么能干,仍旧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协作,更何况不是人人都具有像乔布斯那样非凡的天才和幸运。

对职场新人来说,你要逐渐习惯于同上下左右、内部外部的许多人打交道,诸如同事、上级、客户、其他机构的办事人员、同行甚至竞争对手等等。很多情况下,问题的解决需要协商、谈判、让步,不能采取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不是你对就是我对”,或者“不是你获益就是我获益”,也许你和别人的想法都有合理或不合理之处,双方需要通过耐心的交流来寻求双赢或多赢的解决方案。显然,为了达到这样的自标,人际沟通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如今不少用人单位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培训,那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更是如此。你不妨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

其次,注意与人为善,但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博弈论研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社会互动中最有效的策略既不是一直欺骗、背叛别人,也不是一直当老好人,而是采取“你一下,我一下”(tit-for-tat)的方式。这意味着,当别人与你合作时,你要投桃报李,而当别人欺骗你或背叛你时,你则要以牙还牙,不能任人欺负[10]。上述结果提示说,在工作环境中,尽管你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但如果真的到了需要保护自己的时候,还是要勇敢地站出来,一味地忍让并非长久之计。

再次,协调好团队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孔子早就说过,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确,为了让合作顺利地进行下去,人们一直很重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当遭遇不公对待时,人们甚至会不惜代价地寻求报复。不过,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很多业绩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很难把每个人的贡献分得那么清楚。尽管你应该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但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当需要顾全大局时,你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过于斤斤计较很可能会损害你跟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得不偿失。(www.xing528.com)

最后,心胸要宽广,给人留有余地。心疑容易生暗鬼,导致你与他人之间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隔阂、误解,既增加你自己的压力,又不利于相互的精诚合作。与其把太多的心思浪费在猜忌他人身上,不如投入到正事当中。同时,你对别人宽容大虔,别人往往也会这样待你。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失误或陷入低谷的时候,你自己也不例外,给别人留有回旋的余地或重新再来的机会,其实也是给你自己以后保留退路。相反,意气用事,把事情做绝很可能会造成两败俱伤。例如,前些年一家外资企业曾经发生过一件十分轰动的事,当事人后来被称为“史上最牛女秘书[11]。她的顶头上司因为一件小事错怪了她,这位女秘书就直接回复了一封言辞激烈的电子邮件,并同时抄送给了全公司的人,一下子就把矛盾公开化了,这封邮件甚至流传到了公司之外,闹得众所周知,以至于最后这位女秘书和她的上司都不得不先后离职。其实,如果这位女秘书的气量能大一些,完全可以通过与上司和平沟通的方式来化解两个人之间的误会。另外值得你注意的是,在宽以待人的同时严于律己,而不要采用“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这样的双重标准

要做到上述几点,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你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在中国这样一个向来注重关系、人情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分寸确实很有讲究。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事。尽管李鸿章生不逢时且背负骂名,但他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方面的能力受到了历史学家的关注[12]。身处风雨飘摇的时代,又是一个汉人,在异族的朝廷中当宫其实很不容易,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既敢于做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李鸿章十分擅长写奏折,既不公然与上级唱反调,又能迂回曲折地达到自己的自的,使对方不能不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其次,李鸿章在与招募的洋人军宫打交道时也颇有一套手段,既让对方为我所用,又不至于失去控制。尽管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得不忍让妥协甚至不得不作为代表去签订丧权辱国的条丝,但也会尽其所能地据理力争。再次,在推进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他同样显示出高超的为人处事技巧,善于“遇到红灯绕道走”,在夹缝中寻找机会。例如,当李鸿章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后,他不与反对派正面冲突,转而不断策动他人提出修铁路的建议,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亲信大臣。同时,他也不忘悄悄采取行动,先是打着从煤矿往外运煤的旗号,试探性地修了一小段铁路,后来又以便于调运士兵、军火为名,逐渐将铁路线延长,在几年间硬是一点点地修成了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有意思的是,为了减少反对派的非议,早期运煤的车皮是以骡马拖拉前行的,直到一年之后,通过李鸿章的四处活动,才恢复使用机车牵引。不仅如此,李鸿章还积极争取最高统治者对铁路的支持。借着为光绪皇帝大婚献礼之机,李鸿章让人在中南海里也造了一小段铁路,这让从未乘过火车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们大开眼界。虽然同样也没有用车头牵引车厢,而是由太监们拉着在轨道上滑行,但这样的亲身体验毕竟大大减轻了上层阶级对铁路的恐惧心理。可以说多亏了李鸿章这样的人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巧妙运作,才突破了层层障碍,最终让铁路、轮船、制造企业等新生事物在中华大地上发展起来。对今天的人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环境已经大大地改观,可供你施展才华的空间比前人开阔得多。在工作中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并不可怕,只要你开动脑筋,也许就能找到皆大欢喜的解决办法。

总之,搞好人际关系不是为了拉帮结派而勾心斗角,而是促进社会合作的润滑剂。只要你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你在与他人的互动合作过程中将更加游刃有余,你的事业发展也会更加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