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棠阴:千年古镇因母亲河蓬勃发展

揭秘棠阴:千年古镇因母亲河蓬勃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宜黄县城沿宜黄河而上,约14公里处,有一方圆6.2平方公里、人口达万人的千年古镇——棠阴镇。据宜黄县棠阴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古镇之所以改名为棠阴,与一位临川居士吴竦有渊源。说到棠阴镇的水,就不得不提夏布,古镇的兴旺离不开当地的夏布。棠阴因水质独特而产夏布,因夏布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棠阴兴旺昌盛,当地便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

揭秘棠阴:千年古镇因母亲河蓬勃发展

宜黄县城沿宜黄河而上,约14公里处,有一方圆6.2平方公里、人口达万人的千年古镇——棠阴镇。这里青山环抱,碧水萦绕,翠竹成林,清荷飘香,一派江南山区的田园风光。桥头镇尾,古樟蔽地,昭示着小镇悠远的历史

棠阴镇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因村庄依山傍水,故原名陂坪。据宜黄县棠阴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古镇之所以改名为棠阴,与一位临川居士吴竦有渊源。据史料记载,临川一居士吴竦,字敬文、号八府君,随父居住于临川,其家资丰厚,所拥田地连抚接宜,且喜游山川

至于改名的缘由,在还未到达棠阴时,工作人员便向我们娓娓道来。有一天,吴竦游览到陂坪,看到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认为是钟灵毓秀的宝地,于是在北宋天圣九年带夫人邹氏来此,并亲手在村西南通道边种上了甘棠树,祝曰:“汝茂,吾子孙亦昌盛。”数年后,吴竦种的甘棠树葱茏挺拔、茂然成荫,他的子孙也兴旺发达。到宋隆兴年间,吴竦七代孙时,吴家人丁家业更为兴旺,远近他姓也相继迁入村中居住,人口与日俱增,各个姓氏都开基扩域,业盛家隆。后人为了记住吴竦亲植甘棠的祝愿,取“甘棠茂荫”之意,改陂坪为棠阴。

站在高处俯视棠阴镇,四周青山环抱、河流萦绕,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点缀其间,古老樟树蔽地,历史悠久的古镇景象在眼前铺开。由于棠阴镇为丘陵山区过渡地带,境内群山叠嶂起伏,宜水蜿蜒穿境而过,在山水相连之间,形成了诸多奇峰异石、秀水清泉的自然景观

走进棠阴古镇,从那雕龙画凤、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便能领略这里古时的兴盛,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古色古香,韵味无穷。临近镇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36米、直径8米的“迎恩塔”,雄踞龟山,六面临风,蔚为壮观。这里的居民以吴、罗、符三姓居多,民间有“罗三千、符八百,吴家老倌无价尺(无法计算)”之说。于是,入街便见得一造型独特、气势非凡的吴姓大宗祠,名曰:“八府君祠”。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大梁雕有“雀、鹿、蜂、猴”图案,隐喻“爵、禄、封、侯”之意。据载,1933年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红军在此召开过群众大会,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留下了光辉的史迹。位于棠阴下街的“承恩坊”,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谭政为当时由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大书法家吴余庆而建,全木结构,雕工精湛,实属明时罕见工艺之精品。

说到棠阴镇的水,就不得不提夏布,古镇的兴旺离不开当地的夏布。棠阴因水质独特而产夏布,因夏布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棠阴兴旺昌盛,当地便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www.xing528.com)

棠阴镇地处宜黄河中游,地势平坦,河水到此流速平缓、清澈见底。河床东西两岸全是卵石水滩,是漂白夏布的最佳场所。另外,宜黄河流经棠阴一带,河水显得格外绿,清澈见底。凡经此河水漂洗出来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因此棠阴成为湘赣两省夏布的集散地。外地夏布经棠阴漂洗后,畅销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甚至远销日本、朝鲜。鼎盛时,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夏布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棠阴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书立说;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后世。

棠阴镇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千百年来留下这么一句俗语,让人备感亲切:“水打田不瘦,客吃饭不穷。”如今棠阴家家户户仍保持着好客的传统,只要你走进棠阴,主人们便会沏上好茶,端上美酒,备上干净的床铺,使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让人格外舒心。

棠阴镇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日字塘老宅”“式好居”“落轿亭”“绣花楼”……不胜枚举。置身于小镇,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沉浸在古韵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苏同 邓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