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志:生活习俗详述

中山市神湾镇志:生活习俗详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裙边镶花,图案别致且有银元作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无大改变,年轻妇女喜结双辫或留短发。染发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时尚。民国中后期,妇女的发髻逐渐减少,家庭生活比较宽裕的妇女,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穿戴金饰之风曾收敛一时。一般只有在女子结婚时,给新娘送金银戒指。

中山市神湾镇志:生活习俗详述

一、服装

(一)服饰

民国以前,境内男人多穿直领开襟衫、四趾到脚裤、长袍马褂中山装,女人多穿长裙短襟。民国时期,男人穿着多为短襟衫阔脚裤,女人穿大襟衫和开阔裤。侨眷青年女子从穿旗袍到逐步仿穿西裙。沙田区(海港、竹排、外沙等地)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民田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裙边镶花,图案别致且有银元作装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麻包衫曾在一段时期为农民甚至公社干部主要服饰,后来中山装逐渐成为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主流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春秋装、人民装。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境内学生已有校服,成人男性服饰已步向西化,如恤衫、西裤、夏威夷恤、T恤、飞机恤、牛仔裤、春秋装等。女的穿恤、连衣裙、蝙蝠衫……讲究四季时装,配以穿金戴银挂玉。沙田区居民老一辈人也逐渐丢弃传统的围裙黑衫头巾。

(二)发型

境内居民的发型随着社会潮流的变迁而变化。清朝时期,男子自两鬓向上剃去前额头发,后面头发打成独辫,垂于脑后。辛亥革命后,境内男子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甚至剃光头。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随着年龄增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妇女留短发的人数逐渐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无大改变,年轻妇女喜结双辫或留短发。80年代中期起,受港澳文化影响,发型变得多姿多彩,女性通过烫发、拉直长发、染发等,做出各种各样时尚的发型。1995年后,染发已经成为时尚,年轻人可以随心情改变头发的颜色,配合服饰和妆容,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老年男性希望能让自己变得年轻,也有染发的。染发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时尚。

(三)首饰

清末民初,境内女孩子长到六、七岁便要穿耳戴耳环。有钱人家多用金银作耳环,穷苦人家的女子则用线穿上小玻璃作耳环。重大节日或喜事场合,富家的妇女在发髻上插上金钗等,有的更在颈部戴上金银项圈。普通妇女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拥有的首饰不多,而且要从事家务和田间劳作,一般情况也难得戴首饰。

民国中后期,妇女的发髻逐渐减少,家庭生活比较宽裕的妇女,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穿戴金饰之风曾收敛一时。一般只有在女子结婚时,给新娘送金银戒指。80年代后期,男女戴金银首饰之风逐渐恢复,妇女穿耳的减少,但也常戴上有夹套夹耳的金银耳环或者其他耳环。年轻女子结婚时,夫家、娘家以及亲戚都会送金银首饰,在结婚之日戴上,收到越多金银首饰也就越有面子。之后,这些首饰平时一般存放好,在其他喜庆宴会才会取出戴上。

二、住房

清末民初,境内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瓦顶平房,普通的民宅较为简单,铺陈也较为简陋,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神湾诸多住宅中,最有特色的民宅是华侨古宅。装饰精美,普遍具有岭南特有风格:满洲彩色玻璃窗户、趟拢、雕镂金门楣、金碧辉煌的祖先神位、砖雕灰塑的门官、镂花木刻柚木矮门。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神湾的华侨古宅保存约20幢。

境内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茅寮居多,主要是禾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用青竹小杉扎成屋的架构,然后用禾秆、蔗叶、山茅叶等扎成一片片草排盖在屋架顶,四周用禾秆和稀泥架在竹架上便成墙,个别茅寮有半截小楼供放杂物或住人),耗资不多,容易拆迁,但易燃烧;砖木平房只是少数。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到90年代末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境内建房前,大多请风水先生察看宅基地的风水,再请道士(喃呒佬)设祭坛净地。倘若是砖木结构的,便要在中梁上簪花挂红,永久悬在梁上。上梁时要把鞭炮和煎堆抛过梁,谓之“旺梁”,但此俗逐渐消失,因为现在倾向于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现代新式住宅。房子装修也极其讲究,外墙饰以各种色彩的瓷砖或马赛克,室内多用现代装饰。宥南村一带有不在屋前建厨房的风俗,认为不吉利

新居落成后,请同宗邻里、至爱亲朋饮宴,旺一旺新居,俗称“新居入火”。神湾民间新居入火习俗:择吉日时辰,准备好入火物品,物品有一盏油灯、一担箩、一担水桶(箩桶必装着米、糖等物件)、一个钱盒(钱盒装着红枣、花生、腐竹、糖莲子、糖瓜、糖藕等)。每样物品上放一对利是和扁柏芙蓉。入火前一天,在新屋各房间地面撒上硬币与谷米,床头安放一对利是,寓意新居兴旺,金银满屋。当天,全家各人必须手拿东西,按辈分次序进入新屋,长辈或家主手提着在旧屋点明的灯盏和三炷香,领着家人一路照着进新屋。一入新屋每人都说句吉利的话,把灯盏放在门神位上,香插在门神位,然后用灯盏火生厨房炉灶火炸煎堆,寓意“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并奉上炸煎堆、苹果、香宝、蜡烛等祭品拜神和祖先。

改革开放后,境内民生活水平提高,弃旧屋修新屋的现象极普遍,但旧房(特别是古侨宅)仍保留,用以安放祖先的神位。

境内保留有十座清末民初修建的碉楼住宅。清末民初,神湾地方土匪猖獗,有钱的华侨(俗称“金山客”)及家属,为防匪患而建碉楼住宅。此碉楼建筑有独幢的,但更多的是连在一起的,既可防匪,又可住人。1949年后,碉楼全部清缴,因此碉楼文化是神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70—80年代,境内民居逐渐代之以两层钢木混结构楼房。1995年后,境内住宅形式一般为两、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房。新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村周边建了新楼,原来平房用于出租,租给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碉楼也很少有人住了。

2000—2005年,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境内村民新修的单家独栋别墅式房屋增加,同时也更加注重装修风格。一部分中青年开始改变居住习惯,到镇中心区购买小区商品房

三、饮食习俗

(一)饮茶

1980年前,境内极少数村民有此爱好。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改善,村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镇中心设有多间饮食店,早、午茶市顾客络绎不绝。

(二)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境内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禾虫等。

(三)吃禾虫

禾虫是境内特色水产品。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是境内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境内民众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或晒禾虫干,或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www.xing528.com)

(四)蛇餐

境内部分村民喜欢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五)吃狗肉

吃狗肉是外沙村福隆围自然村的民俗特色。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不稳。”特别在夏至这天,村民有杀狗、吃狗肉的习俗,流传着“夏至狗,无路走”的说法。制作方法:一般是用禾秆明火烧狗皮至金黄色,然后洗干净切碎,再放置锅中炒干水分,再放入粉葛或马铃薯,加入酱油、精盐、黄酒、白糖、丁香生姜桂皮茴香八角陈皮花椒调料,用小火 焖2—4小时,直至狗肉入口酥烂即可。焖狗肉一般加进蔬菜。神溪、宥南等地村民多以粉葛、马铃薯、青菜等作杂菜。境内吃狗肉还忌吃绿豆

(六)蒸年糕

境内多数村庄都有蒸年糕的习俗。在年前择好“吉日”,一般是年二十五日,开始蒸年糕。年糕的制作方法:蒸年糕时,各家各户的主妇“净手”烧香拜神后开始工作。先将水烧开,倒2/3开水红糖里,直到红糖完全融化后,再把糯米粉倒进糖水里,用手搅拌和匀,成粉浆状,静置1—2个小时。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香蕉叶洗净沥干,在香蕉叶光滑面,用油刷抹上一层薄油,再把抹了油的香蕉叶铺到蒸盘或竹蒸笼里,同时倒入粉浆,也可以加上猪肉等佐料。用慢火蒸,一般蒸制3.5个小时,出锅后把洗净沥干的4—6颗红枣插到年糕上,有的再撒上芝麻,在年糕上放上一对“利是”,挂上一对红橘子,说上几句吉祥的好话,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用于“压岁”。直至年初七(俗称“人日”)才开糕。将年糕切成一片片,用碗或碟子盛着,放到住宅里的各个神位前,烧香拜祭,寓意“年糕年糕步步高,事业今年比去年高”。神湾过去有的农家一件年糕就用几斗米,放进大铁锅中隔水蒸煮,蒸起来大如磨盘甚至桌面。由于体积大,常常一蒸就是24小时。一般家庭从年二十五就开始蒸年糕,用于“压岁”“开年”及分赠亲友。过去,有人开玩笑说,年糕,又叫“笨糕”,因为积累了大半年的粮食、糖,还有小山一般的柴草堆,在蒸糕时全都用尽了,一件年糕常常吃到三月清明还吃不完。

(七)喜庆家宴

境内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鱿鱼,炸鱼球。90年代后,菜式同一般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没有太多差别。

2000年后,有沙溪酒席经营者提供喜宴、寿宴包餐服务,主家与经营方商定菜品、价格、时间、地点、桌数等内容,经营方则会如约上门服务,直到餐后的包清洁卫生,形成“一条龙”服务,为主家省却许多麻烦。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境内居民去酒楼办喜庆家宴不断增多。

(八)炸煎堆

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食油和白糖,馅料以甜为主,可以是豆沙,也可以是猪肉、椰丝或花生等,还可以装上咸馅。炸煎堆首先用红糖按1斤粉3两糖的比例煮成糖水,将糯米粉用糖水揉成面团为皮料。再将红糖、饴糖加适量清水煮熬成糖胶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等拌匀成馅,并趁热揉成小团。取皮面一小团,包入馅料搓成圆形,撒上一层水后,粘上一层芝麻。油先烧到六成热,把煎堆放进去,马上用铁丝编成的爪篱轻轻地、不停地翻动、转动,用爪篱底部像画圆圈一样来回把团子滚动,适当时候又轻轻把团子压扁,再放开,使粉料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于是团子便渐渐像气球般涨大,直到表面外皮炸得金黄圆润,又漂亮又香脆,即可捞出成煎堆。但是,在受冷后,空气收缩,煎堆便慢慢瘪下来。为了使煎堆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境内民众从实践中摸索出不少办法。例如在糯米中掺入墨鱼骨(俗称“海螵蛸”)粉,或者是煮熟揉烂的番薯,这样就可以在煮好数天以后,看起来仍是圆溜溜的。

(九)炸油角

境内民众在春节一般会制作油角。制作油角的步骤是首先将面粉与鸡蛋加少许猪油混合搓成粉团,再用圆木条压成薄片,用小圆形玻璃杯口压出大小相同的圆粉片,在粉片上面加上沙塘、花生粒、椰丝调匀作馅包合成扇状,放置油锅中煎炸至浮起,捞起散热后即可食用。

(十)裹芦蔸粽

境内民众在端午节前一般会制作油角。制作方法是先制作芦蔸叶,把芦蔸叶晒一天至芦蔸叶有少许干,用刀将芦蔸叶去刺,再用刀背刮软芦蔸叶,卷成圈,用开水煮约10分钟,卷起晾干备用;糯米洗净,放上微量精盐,红豆拌匀,再把五花肉紫苏,取出咸蛋黄,分别用盆子盛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用晾干的一片芦蔸叶卷成筒状,先酿入一层糯米、红豆,放上五花肉、紫苏、咸蛋黄、绿豆肉,再酿入一层糯米、红豆至芦蔸叶筒九成满后,封上芦蔸叶筒口用水草绑扎成芦蔸粽。把一个个芦蔸粽放进锅里,倒入开水,用文火蒸煮约10个小时,中间添些开水,至糯米成团,收火浸4小时而成芦蔸粽。芦蔸粽味香韧滑,深受村民喜爱。

(十一)裹碱水粽

神溪村围仔自然村村民喜欢制作碱水粽。用荔枝木燃烧完的灰碳烧制碱水的方法是:用布袋装起灰碳,加上热水,花时约5小时,慢慢滴落盘中的水就成碱水。然后用碱水浸糯米约10小时,再用水草、粽叶包裹绑扎成碱水粽。把一个个碱水粽放进锅里,放入开水、碱水,用文火蒸煮约5个小时,中间添些开水,至糯米成团,即可食用。碱水粽味道香浓、口感嫩滑。

(十二)卷叶茶果

卷叶茶果是境内村民喜欢的一种小吃,原本是节气和祭祀时才制作的食品,现已渗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要制作卷叶茶果,首先要准备好新鲜蕉叶。蕉叶洗净,分成一片片,用开水烫一下,晾干备用。然后把碎肉冬菇虾米榨菜剁粒,加上调味下锅炒熟,放凉备用做馅料;或者用椰丝、花生、猪肉、红豆沙等做成馅料。再将糯米粉用清水和成粉团,放入沸水中煮熟,然后加入生糯米粉、白糖揉成面团,分次把一小把粉团搓薄成粉片,越薄越好,制成皮料。把馅用皮料包起来,成为茶果胚。在蕉叶内叶片上涂匀食用油(如果不擦油,食用时粉片皮料会粘在蕉叶上),裹起茶果胚就成为卷叶仔茶果。把卷叶仔茶果一个个放好在蒸笼里,最后把整笼卷叶仔茶果放在烧着开水的锅里,大火蒸15分钟,即制成卷叶茶果。卷叶仔茶果形状惹人喜爱,味道清香可口。

(十三)三丫苦糕

境内村民在农历三、四月喜欢制作三丫苦糕,与家人同吃或送给亲朋好友享用。制作方法是:先将三丫苦叶除掉硬梗,剩下绿叶子磨烂隔出三丫苦水,用盘子盛着;然后用糯米粉放在另一个盘子,加入三丫苦水和成粉团,慢慢加三丫苦水和至三丫苦粉桨,注意粉浆不要过稀,也不要过稠;再将蒸盘子洗干净,或垫上一层蕉叶,涂抹一层油(这样煮熟三丫苦糕点不会粘在盘子上或蕉叶上),把三丫苦粉桨放在蒸盘中。最后,将锅中水烧开,把蒸盆放在上锅中的架子上蒸10分钟即可(也可以用筷子插一下,不粘筷子就代表熟了)。吃三丫苦糕点时,用黄糖煮成糖水,把微温的三丫苦糕切成小块三丫苦糕点,用碗盛着,沾着糖水吃。三丫苦糕点味道甘香、嫩滑可口,有清热消暑功效。

(十四)艾粄

境内村民在农历三、四月喜欢制作艾粄。制作方法是先将新鲜艾叶放在水里浸泡一下,洗净晾干水,剁成艾叶碎,把艾叶碎放在锅里煮熟,搅烂成艾叶浆,倒入盘子内加入糯米粉、白糖揉成艾粉团。接着,把艾粉团搓成艾粉团条,分出一少许艾粉揉成圆艾粉块,用艾粉块包上馅料(由黑芝麻、熟花生米去外衣磨成粉再加上白糠等调成的馅料),收口、搓圆,用事先洗干净的榄叶托着放在蒸笼里。最后,把水烧开后,放上蒸笼蒸大约15分钟即可成为艾粄糕点。艾粄糕点味道清香适口,有祛风、清热、祛毒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