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志:神湾交通及发展历程

中山市神湾镇志:神湾交通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磨刀、大排、竹排三个小岛各自独立,四面环水,小艇是出行载物的唯一交通工具。神湾交管站负责客货运输、服务运输的管理以及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管理,并负责收缴摩托车、拖拉机路费和营运管理费。纵观境内交通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交通面貌日新月异,为促进境内工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城乡经济,沟通国内外经济贸易,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山市神湾镇志:神湾交通及发展历程

神湾地处中山市南部地区,河涌密布。流经境内的磨刀门水道是西江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其中宽阔的东水道为天然避风港,民间称之为“磨刀海”,称渡河为过海。磨刀、大排、竹排三个小岛各自独立,四面环水,小艇是出行载物的唯一交通工具。

境内河涌之上多用2—3条松树搭建成狭窄小桥,仅供路人行走。陆路交通方面,没有省道、国道主干线,也没有乡村公路,往石岐、三乡、坦洲的山间小径有6条(详见第七篇第四章第二节“消费”中的“出行”)。货物依赖人力肩挑手提,极为不便。民国25年(1936),岐关公路西线全线通车后,步行至第五区麻子乡可乘坐客运班车至石岐、三乡。

50年代末,麻乾(三乡麻斗至斗门乾务)公路神湾段修通连接广珠公路(原岐关西路),境内始有汽车运输。至80年代中期,境内公路历经多次调整或改造。水上运输方面,国营“天星”号、“红星”号客轮途经境内停靠涌口码头,方便群众来往江门、石岐、珠海等地。

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境内交通大发展时期。斗门大桥、坦神公路神湾段(神湾镇定溪花坛至坦洲镇马角)、磨刀岛环岛路和神湾大桥等一些重点项目相继竣工通车,麻阳公路(原麻乾公路延伸至阳江市)神湾段完成大改造,境内路网成型,跨江过海,交通通畅。1995年起开展村村通公路建设,新修、改建一批乡村桥梁建设,乡村道路扩宽水泥化并连接进路网,河涌不再阻隔。

2005年,境内有主干、支线公路共2条,可通车里程11.75公里,均为混凝土水泥路面;主要桥梁有43座,总长2168米,这些桥梁中有的为小桥改造成大桥,有的为木桥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一、机构沿革

1965年3月,中山县交通局神湾交通管理站(简称交管站)成立,属中山县交通局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辖区交通运输交通安全管理,办理自行车、拖拉机年审,负责船舶管理等业务。1966年,神湾公社交管站更名为新湾交管站。1978年,新湾交管站开展手扶拖拉机手培训,考核合格52人,基本消灭无牌驾驶现象。1981年,新湾交管站复称神湾交管站。1984年3月,中山县交通局神湾交管站更名为中山市交通局神湾交管站,由中山市交通局交通管理总站指导和管理,负责道路和水路客货运输行业的管理,征收运输管理费。1986年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车辆管理和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移交给中山市公安局。神湾交管站负责客货运输、服务运输的管理以及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管理,并负责收缴摩托车、拖拉机路费和营运管理费。1990年8月,中山市交通局神湾交管站改称为中山市交通局神湾交通管理所(简称交管所),副科级编制,属于中山市交通局的派出机构,位于神湾大道中47号。1996年,神湾交管所迁至彩虹路3号。2005年,全所工作人员3人。

表5—2—40 1965—2005年神湾(新湾)交通管理机构历任领导名录

二、公路建设与公路运输

(一)公路建设

境内通公路始于1958年。当年10月,途经麻斗、金凤环、外沙新墩至外沙的麻乾公路神湾段竣工,长3.5公里,泥土路面,车辆在麻子涌北岸外沙渡口所摆渡进入斗门。1964年,兴建外沙枕头角过麻子涌的简易木桥(因处于“四清”运动期间,该桥被称为“四清桥”),沙岗至麻斗的坭面公路正式贯通,长11公里,为四级公路。有人统计,从麻斗至沙岗的公路,大大小小要拐四十九个弯,民间说法是“入神湾,九曲十三弯”。1971年8月,兴建新湾至马角的战备公路,全长约3公里,宽度1.5—3米。1979年,麻乾公路改经定溪公路渡口所进入斗门县境。竹排、磨刀、芒涌、大排四个生产大队仍未通公路。

1986年,麻乾公路神湾段扩宽至10—12米,并铺设10.7公里长的沥青公路,初步改善神湾交通状况。1992—1995年,开展麻阳公路神湾段裁弯取直,扩宽路面至15米并水泥化,整修防洪排水渠,投资1500多万元。1995年,建成坦神公路神湾段。同年开展村村通公路建设,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建设竹排管理区乡村道路,投入资金223万元建设磨刀岛乡村道路,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神湾、定溪管理区乡村道路,投入资金180多万元建设外沙管理区乡村道路,投入资金230万元建设古宥、南镇两个管理区乡村道路。1997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9.2公里(新建地方公路16.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8.1公里;公路密度由1990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9公里提高到56公里。境内公路北接105国道,西通珠海市斗门县,南达坦洲镇,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型。

2005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总长38.4公里,其中省道10.75公里,市道1公里。公路密度64.1公里/百平方公里。

纵观境内交通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交通面貌日新月异,为促进境内工农业生产发展,繁荣城乡经济,沟通国内外经济贸易,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起到积极的作用。

表5—2—41 1995—2005年神湾镇村村通公路建设情况表

省道干线——麻阳公路神湾段建设与改造

麻阳公路又称S365线。1958年10月建成麻乾公路后至2005年,历经40余年的开拓延伸,随着终点的变化,曾先后改称麻斗公路、麻南公路、麻阳公路。2005年,麻阳公路在境内分为神湾段和珠海市斗门段。神湾段长8.527公里,南北走向,为境内主干道:起于外沙村四清桥,终于神溪村斗门大桥东侧,又称神湾大道,其中四清桥至中石化神湾加油站路段为双向六车道(改造中),中石化神湾加油站至古神公路口路段为双向四车道,古神公路口至石场自然村路段为双向二车道,石场自然村至斗门大桥东侧路段为双向四车道。珠海市斗门段东西走向,包括斗门大桥和竹排路段,其中竹排路段长1.067公里,双向二车道。

麻乾公路神湾段最初通车至麻子涌北岸外沙渡口所,1964年“四清桥”建成后通至外沙、古宥、南镇、神湾(新湾)和沙岗大队(公社驻地)。属地方公路。1965年,由神湾公社道班管养。公路沿山脚而建,路面宽5—7米,没有石料承重层,全为沙土路面,凹凸不平,每遇台风暴潮或大雨天气,低洼处积水成河,靠山处山泥倾泻,道路堵塞,交通瘫痪。1979年修通涌口至定溪渡口所路段后,麻乾公路改为省道干线,归属中山县交通局,由中山县公路工区管养。沿路有大小桥梁5座,其中四清桥于1981年由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跨度最大,长40.9米,宽7米,5孔。

1985年5月,麻乾公路神湾圩镇路段铺筑1.5公里沥青表处路面。1986年,由3市1镇(中山、佛山、珠海市及神湾镇)集资铺设柏油路面,神湾路段长约10公里,改造由中山公路工区负责施工,重点工程在古宥乡东华(自然)村前、山嘴急弯段裁弯取直。同年12月,神湾圩镇路段完成改建混凝土路面1公里。1987年9月,神湾段全线改建成以沥青表处路面为主的公路,路面宽10—12米,修(改)建桥梁6座、涵洞21道,投资185.5万元。改造后,日夜交通平均车流量由650车次增加至1216车次。

1991年,麻阳公路麻子至定溪段四级公路改造成二级公路工作启动,由中山市公路局和神湾镇共同投资1500万元。同年10月,神湾路段改造工程指挥部成立,由中山市公路局副局长杨国强任指挥,神湾镇陈炳球、刘华俭任副指挥。中山市公路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神湾镇政府负责扩路拆迁工作。第一期为1991—1993年,主要工程是对四清桥至神湾圩镇路段进行裁弯取直和路面扩宽工程,全长5公里、宽15米。1992年4月,由于雨水多,新扩道路泥泞,经常造成塞车现象。镇政府一面派出专人到泥泞路段指挥车辆通行,一面出动车辆抢运沙石填路,并于5月16日开辟岔道方便车辆通行。同年10月,裁弯取直扩宽工程及铺设沥青柏油路面工程全面完成。1993年,对涌口至定溪路段进行扩宽、取直、升高,全长3.5公里,基本完成路面和11座桥涵工程,同时在旧四清桥东面建设新四清桥。第二期为1994—1996年,主要是扩宽路面、铺设水泥路面及建设四清桥新桥。1994年,神湾镇省道扩建指挥部成立,制定合乎情理的补偿条件,完成拆迁大小住宅商店22户、面积3665平方米。涌口至定溪路面从原来宽7.5米扩至15米,并铺设水泥路面。四清桥新桥建成,桥长40米、宽6米,钢筋混凝土路面,两车道。1995年,由于前两年连续受到多次特大洪水暴雨的水浸、冲刷,加上最高峰日车流量超过4000车次,四清桥至神湾圩镇路面沥青脱落,路基下沉(其中2公里路段下沉30厘米),坑洼增多,交通极为不便,故重新铺设水泥路面。1996年,镇政府投资60万元将四清桥新桥拆除并在原址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扩为四车道,不足费用由中山市公路局资助。1997年,镇政府投资70多万元改善开通神湾段全线路灯和兴建沿线8个候车亭。2001年,在善浓玩具厂十字路口设立境内第一座交通指挥灯。2004年,在定溪2.7公里水浸路段开展加高改造工程,并种植2.3公里白千层及花基。

2005年6月,经中山市政府批准,麻阳公路神湾段一级公路2期改造工程全线动工,至12月仍在改造中。

市道

坦神公路神湾段 坦神公路是神湾镇连接坦洲镇、珠海市区的快捷通道。神湾段位于神湾镇南部,南北走向,起于斗门大桥东侧定溪花坛,止于坦洲镇马角,长约1公里,基宽42米,主车道宽15米,有长7米的跨河涌桥梁1座。第一期工程铺设沥青路面,二级公路。1995年通车。2004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主车道扩宽为22米,双向四车道,为一级公路,并加装路灯。

古神公路神湾段 古神公路是古镇至神湾的一级公路,属于中山市“十五”期间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之一。神湾段位于神湾镇西北部,呈南北走向,设计路面宽25.5米,双向4车道,车速为100公里/小时。属于第9标段,北与板芙段相接,南至神湾镇政府北侧与麻阳公路相接,途经外沙村、宥南村、神溪村,全长4.78公里。2004年7月7日,神湾段首先开工,至2005年底仍在施工中。古神公路建成后,从古镇到神湾只需半小时左右。

乡道彩虹路 位于神湾镇政府以北300米处。东连神湾大道中,西至神湾大桥西,长1300米,宽15米。1995年建成。后铺设混凝土路面。

环岛公路 位于磨刀岛。东起神湾大桥西,一路向西通至西江江岸;一路向北经芒涌、神湾港、水上食街,形成磨刀岛环岛交通网。1995年建成,全长7000米、宽15米,为沙土路面。2001年,全线铺设混凝土路面。

南镇乡道 位于宥南村。起于彩虹路,往北经敬业路、南镇小学至深环仔桥头,全长1400米,宽6米。其中敬业路为原麻乾公路沥青路面;南镇北帝庙前至深环仔路段为沙土路。90年代后期,全线铺设为混凝土路面。

沿江公路 位于神溪村。北起敬业路,南至祥滨街,全长约1200米,宽4—6米。1965年后,建设糖厂公路连接原麻乾公路,沙土路面,后改铺沥青路面。90年代后期和2003年,先后铺设混凝土路面。

外沙乡道 位于外沙村。起于四清桥(旧桥),止于枕头角自然村,为沙土路面。全长800米,宽8米。1994年,铺设混凝土路面。

表5—2—42 2005年神湾镇境公路一览表

(二)公路运输

1.客运

公共汽车客运 麻乾公路通车后,客运汽车经外沙渡口所摆渡,不通往境内其他村庄。1964年,四清桥建成后,中山汽车站开通石岐至神湾(新湾)客运班车,途经外沙、古宥、南镇、神湾等地,至沙岗村口池塘(今神湾医院附近)榕树下停靠,全程32公里。每日只有一班车,上午七时从石岐发车往神湾,下午五时从神湾发车往石岐。1979年,客运车辆改在定溪渡口所摆渡。1987年,中山汽车站在神湾圩镇简易房屋设置代办售票站。90年代初斗门大桥通车后,个体中巴增多,分流客源,加上途经神湾的长途大型客车(也称“大巴”)参与运载短途旅客,导致神湾客运班车客源日渐减少,遂于1993年停开。群众前往市区石岐、三乡镇一带,只能搭乘中巴或过往大巴,有时还得在麻斗路口换乘。神湾至石岐、珠海中巴票价8—11元,至三乡票价5—6元。前往坦洲镇,则需在定溪转乘坦洲至马角的接驳中巴车,或者绕道三乡镇转乘其他车辆。

1996年7月初,神湾镇政府开通“定溪—麻斗”的穿梭中巴,由私人承包,经营路线为竹排至外沙。镇政府为缓解群众乘车难,积极争取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石岐至神湾镇的客运专线。同年7月28日,22路线正式运营,首末站为“中山富华道汽车总站—神湾”,途经中山一路、中山二路、广珠西路、麻阳公路,神湾终点站位于定溪村斗门大桥脚,全程39.1公里,共设28个上落站,全程票价5元。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短,服务态度好,群众乘车满意度高。由于当时公交资源相对匮乏,22路线多次调整延伸后,延伸为“港口医院—坦洲”,共设75个上落点,营运里程58公里,是中山市线路里程最长的公交线路。2000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又开通三乡镇布匹市场至神湾镇竹排管理区的35路公交车,竹排村民出行得到改善。2003年5月,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富华总站至神湾港43路公共汽车,解决磨刀岛神湾港和神湾港工业园区的交通不便问题。运行后,由于路远客少,43路公共汽车停开。为解决到神湾港报关人员的交通问题,镇政府与市公共汽车公司沟通后,43路于同年7月重新开通,路线调整为三乡麻斗路口至神湾港,途经外沙、古宥、南镇、彩虹路口、芒涌、大排等站点,早晚两班次。

2005年,境内有途经的公交线路3条。原斗门区井岸至中山市三乡、石岐途经神湾的个体中巴车基本退出市场,群众外出首选市公交。

表5—2—43 1990年中山汽车站神湾班车客运路线、里程、班次、票价表

表5—2—44 1996—2005年神湾镇公共交通情况表

(续上表)

其他客运 1963年,境内有单车(自行车)503辆。1967年,新湾公社单车组成立,位于涌口街石桥左侧,有职工3人,组长曹帝凌。单车组成立之后,提供单车维修服务和载人载货服务,主要载人路线为涌口街至麻斗、涌口街至定溪一线,运载货物费用依据路程远近及货物轻重收取。1972年,新湾公社单车组职工增加到7人。80年代初,摩托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单车基本普及,单车组解散。1984年后,个体客运专业户以中小型客车参加社会客运,斗门县至中山市三乡、石岐以及珠海市香洲区、拱北口岸的个体中巴车也途经境内,遇人扬手即停车,缓解群众乘车难的局面。1987年,境内有个体客运专业户2个,中、小型客车5辆,客位145个。1989年,境内个体客运完成客运量1.5万人次,周转量0.8万人公里。90年代中期,两轮摩托车和汽车数量逐年增多。2005年,境内有两轮摩托车1526台;客运和私人小汽车170台。摩托车和小汽车(包括面包车)除用于代步外,一部分也用于载客。神湾市场及外沙商业中心周边日夜有私家车候客。

2004年9月,神舟学校和育才学校两间民办学校招生,分别自建学校车队,用于接送学生,共有大型客车37辆,每天接送量为6000多人次。2005年9月,境内原有公办小学合并为新神湾中心小学,校址设在镇新中心区。接送学生任务承包给斗门区汽车运输公司,学生接送车8辆,其中大型客车5辆,中型客车3辆。此外,境内有幼儿接送车4辆,分属4间幼儿园

表5—2—45 1963—1992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自行车统计表 单位:辆

(续上表)

表5—2—46 1972年和1990年神湾(新湾)自行车统计表 单位:辆

表5—2—47 1968—1972年新湾公社单车组产值统计表 单位:千元

客运站场 60年代至90年代,石岐至神湾(新湾)的客运班车在沙岗口设停放点,90年代初期撤销。2005年7月,由中山市大东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乡车站联合投资经营的神湾镇汽车站建成,位于神湾大道中古宥牌坊对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5平方米,属国家四级站标准。开通神湾至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江西、福建等省的长途班车以及直达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等地的省内班车,并代售全国各地联网火车票。

2.货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初期,境内磨刀门东水道东岸村民主要依靠人力肩挑扛抬,将自产的农副产品以及木柴、芒草送往涌口街售卖,购回所需的建筑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辅以木制船艇运输。大排、磨刀、芒涌和竹排等海岛居民所需的各种物资及产品全靠木制船艇。

大跃进”时期,神湾公社运输队成立,购入汽车2部,对各机关、企业、工厂的运输实行统一安排,主要为保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及时调运。村民的货物运输方式没有变化。

60年代,境内农村货运手段除肩挑扛抬和船艇运输外,部分村庄自制两轮木头车以及利用自行车参与货运。70年代中期,手扶拖拉机逐步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主要为集体所有,用于运载粮食、化肥、建筑材料等。1976年,新湾公社汽车运输队员工41人,收入7.77万元。大队运输业9个9人,收入1.46万元。粮食、甘蔗为大宗货运物品,大排、磨刀、芒涌和竹排等大队仍为水路运输

1980年,境内陆上交通运输有货车5辆,收入5.3万元。随着农村的生产逐步发展,个别农户先富后开始购买手扶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和运输服务。1982年6月15日,神湾公社对全社副业运输的车、船管理进行整顿。开展普查登记,换发临时营业执照和临时营业许可证。1985年以后,因工业不断发展,境内非户籍人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物流兴旺,各种类型的运输车辆增加,货运业开始兴旺。1990年斗门大桥通车,竹排村货物运输转为汽车运输为主。1995年神湾大桥通车,磨刀、芒涌、大排等管理区的货物运输转为汽车运输为主,水上货运量日益减少。

2000年,境内有货运车辆452辆,收入415万元,分别是1980年的90倍和80倍。2003年神湾港开港后,外贸集装箱兴起,神湾港联营公司拥有15辆集装箱专用货车。中山市坚实混凝土公司为境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水泥搅拌业务,有水泥搅拌车12辆。2005年,境内有大、小型货运车580辆,其中重型车增至125辆、罐车8辆和冷藏车5辆,这些特殊货车多数为企业自营,少数为个体运输。

神湾(新湾)搬运站 1965年,神湾公社搬运站成立,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公社搬运队。搬运站先后购置有四轮人力板车和手推车多部,主要为船艇装卸粮食、货物,也为群众提供零散搬运服务。1966年,神湾公社搬运站改称新湾公社搬运站。1972年,全站有29人,产值2.83万元。1978年,搬运站开展技术革新,在东风糖厂建成一条长31米、宽0.7米的铁质运输带,使装糖上船安全、轻松;在公社粮食加工厂安装一条长20米的立式运输槽。当年完成产值5.3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完成搬运量4.7万吨。1980年,境内陆上运输逐渐为机动车所代替,搬运站的经营业务逐步减少,产值2.62万元,比上一年下降6.4%。1981年,新湾公社搬运站复称神湾公社搬运站。1984年,神湾公社搬运站改称神湾区搬运站。1985年,搬运站停业。历任领导:赖华伦、梁康健、李锦荣、罗建民。

神湾(新湾)运输站 1965年,神湾公社运输站成立,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公社运输队。运输的物资主要有稻谷、甘蔗、肥料、钢材等大宗生活生产资料。1966年,神湾公社运输站改称新湾公社运输站。1972年,全站有40人,汽车1辆,货驳船1艘60匹(拖头)、民船12艘102吨,当年载重量1.05万吨,产值3.89万元。1978年,完成运输量2.95万吨,完成57.21万吨公里。1981年,复称神湾公社运输站,当年起水上运输逐渐为陆上汽车运输替代。1984年神湾公社运输站改称神湾区运输站。1985年,运输站所有运输船舶相继售去,职工遣散。历任领导:杜炳全、卢森。

表5—2—48 1965—1982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运输站和搬运站产值表 单位:千元

建筑工程车队的货运 1985—1995年,境内建筑业房地产业兴起,中山市神湾镇建新土石方工程部、中山市合胜村建筑队、广州军区广东中南建设工程总队、中山市公路局工程队、中山市三乡镇忠信土石方工程队、中山市板芙镇土石方工程公司、中山市恒美土石方工程队、中山市恒美土石方工程队、中山市神湾镇诚满土石方工程部、中山市新豪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相继在境内承包建筑工程,有大小型货车86辆。建筑工程车队除运泥填土外,还兼营钢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及日用杂货的运输。

工厂企业的货运 境内较大型的工厂企业均配置有大货车,运载生产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东风糖厂车队有大小货车6辆,主要运送该厂生产的货物,是比较大型的厂企货运车队。部分个体小商店也购置小型货车,运载粮食、饲料及日用商品。

其他货运 个体货物运输于1994开始活跃,古宥、南镇和外沙管理区有个体运输户16户,大货车20辆,主要运载钢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并兼营其他货物运输。之后,货运车辆增多。2005年,境内有各种个体货运汽车270多辆。

表5—2—49 1979—2005年神湾(新湾)机动车统计表 单位:辆

(续上表)

(三)公路管理

运输管理 办理客货运输、服务运输业务,必须拥有5台或以上车辆,先书面申请,经交通管理所核实,报市交通局审批发放《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危险品运输必须具备一级车辆,驾驶员要有驾驶证和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才能上路。境内营运业务由神湾交管所办理年审手续,收取运输管理费。1990年,神湾交管所年审营运车辆86台,征收运输管理费0.82万元。2000年,神湾交管所由中山市交通局配备执法车辆、计算机等设备,实现局机关、交管总站与交管所的电脑联网,使用市局自行开发的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年审营运车辆125辆,征收运输管理费2.45万元。2004年,神湾交管所年审营运车辆469台,征收运输管理费16.884万元。2005年,年审道路运输企业21户,其中货运运输户3户、汽车维修厂2户、摩托车维修行12户、汽车清洗户3户,完成任务100%;年审营运货车529辆,征收运输管理费23.7万元。

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 办理机动车维修业务,先书面申请,经神湾交管所核实场地、人员、设备,报市交通局审批发证。2001年,境内有摩托车修理行7家、汽车修理行2家、清洗行1家,增加1个客运站、货物托运站。2005年,新增3家运输企业:危险品运输企业1家,四级车站1个,摩托车维修行1家。当年,神湾交管所开展汽车市场整治,检查维修业户616人次,发出整治通知书4份,落实整改4份。开展辖区的道路运输企业、客运站场、码头、渡口、危险化学品运输、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运输企业23户,车辆30多台次,从业人员75人,查处违规案件3宗;组织4次查处摩托车非法营运行动,查处非法营运4宗;处理违章案件17宗,罚款6500元。

公路养护 1959年3月,中山县公路局接养麻乾公路,神湾段均是砂(石)土路面。1965年,神湾公路养路道班(简称道班)在南镇大队南沙仔设立,由神湾交管站管辖,负责管养麻乾公路神湾段。1978年,新湾道班有工作人员4人,手扶拖拉机1台,负责养护麻乾公路新湾路段6.6公里沙土公路(三分之二是山路)的路面清洁、绿化和公路维修维护,对山水冲毁的路面进行修补为主。正常养护材料主要用砂土混合料修补,养护作业包括路肩、路容、边线、水沟、构造物和交通标志等,要求做到路面整洁、路肩整齐、水沟畅通、交通标志和树木无损,构造物完善和路容美观。养护工具是锄、镐、铲、扫帚。由于机械化水平低,一般采用人力牵引“广蝴蝶”式的单边回砂板,每天回砂1—2次。路面好路率达98%—100%。同时,新湾道班承担维护麻子涌四清桥工作。1979年,中山县公路工区接养新湾路段。经过“八五”时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麻阳公路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养护作业对技术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1996年,中山市公路局改革养护机制,在广东省率先实行大道班制,神湾道班并入三乡大道班。原道班的宿舍及所占土地因与神湾中学接壤,为扩大神湾中学的活动场地,由镇政府以10亩土地与中山市公路局置换。至2005年,麻阳公路神湾段管护由中山市公路局三乡大道班负责,坦神公路神湾段、彩虹路、环岛路由中山市交通局地方公路总站负责。

三、桥梁建设

境内河涌众多,因而桥梁也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建桥梁多属石板桥或木桥,桥面狭窄,仅用作行人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桥梁建设,原有狭窄小桥大多先后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桥梁。80年代,新建一批农村桥梁,改善农业生产和村民出行条件。90年代,先后建成斗门大桥(为斗门县投资和管理)、神湾大桥等大型跨江桥梁。麻阳公路神湾段改造时将铪板、石拱、板梁、铪梁等结构桥梁升级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2005年,境内主要桥梁43座,总长3747米。其中,大型跨江大桥2座,长1579米;公路桥梁10座,长1670米;村庄主要桥梁33座,长498米。

(一)省道桥梁建设(www.xing528.com)

麻阳公路从北至南贯穿境内,位于境内的公路桥梁有麻子涌桥、古宥桥、神湾桥、石场桥、定溪桥和斗门大桥六座。

麻子涌桥(四清桥) 位于外沙村四顷麻子涌上,因涌命名,是麻阳公路进入境内的第一座跨河涌桥梁,有新、旧两座,均为钢筋混凝土桥。1964年冬,木质临时便桥四清桥建成,因该年属“四清”运动期间,故常用名为“四清桥”。1980年6月,将木桥改建为钢筋结构永久桥,长48米,宽8.5米,5孔,载重负荷15吨,1981年竣工通车。此称四清桥旧桥。1993年,由四清桥至神湾圩镇路段实行裁弯取直扩宽路面时,在桥东80余米处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长40米,桥宽6米,两车道。因新旧两桥同时存在,故通常将该新建桥称之为“四清桥新桥”,以示区别。1996年,镇政府再次投资,拆除原四清桥新桥,在原址完成重建一座四清桥新桥,跨度50米,桥面扩宽至约10米,四车道。

古宥桥 位于宥南村古宥涌上,为钢筋混凝土桥。原为木质临时便桥,1981年改建为石拱桥。1993年,麻阳公路裁弯取直扩宽路面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跨度44米,宽11米。

鹿角树涌桥 位于神溪村鹿角树涌上,为板梁桥。1993年,麻阳公路裁弯取直扩宽路面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跨度19米,宽3.5米。

神湾桥 位于神溪村沙岗涌口涌上,1981年,修建为板梁桥。1993年,麻阳公路改造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跨度16米,宽13米。

石场桥 位于神溪村石场涌上,为钢筋混凝土桥。原为木质临时便桥,1981年改建为铪板桥。1993年,麻阳公路改造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跨度23米,宽3米。

定溪桥 位于神溪村孖坑涌上,为钢筋混凝土桥。原为木质临时便桥,1981年改建为铪板桥。1993年,麻阳公路改造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跨度34.5米,宽5.5米。

斗门大桥远眺图(摄于2005年)

斗门大桥 斗门大桥横跨西江磨刀门水道,是省道麻阳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呈东西走向,东起定溪花坛处,西连竹排沙岛东岸,双向两车道,跨度1180米,宽12.5米,其中机动车道10.5米,人行道2×1米,通航净高为20年一遇洪水以上22米,主通航孔径净宽不小于90米。1988年12月,中山市同意珠海市斗门县修建连接神湾镇定溪村与竹排村的斗门大桥,所有投资及相关建设费用由斗门县承担,由珠海市斗门县公路部门负责管养,故该大桥命名为斗门大桥。1989年6月动工,1990年6月竣工。斗门县在斗门大桥西侧竹排路段建设一座收费站。1996年,神湾镇抓住斗门县在竹排路段进行加高扩宽,需改建收费站的机遇,请求中山市政府与斗门县政府协调,把斗门大桥收费站搬迁到斗门地界内。1999年,斗门大桥收费站迁回斗门县境内。

表5—2—50 1990年麻南公路桥梁技术情况表

注:本表选自《中山市交通志》

(二)地方公路桥梁建设

神湾大桥 位于神湾镇政府西0.9公里,横跨磨刀门东水道。连接彩虹路东、西两端,是车辆出入神湾港的唯一跨江桥梁。全长399米,桥宽12.5米,跨海高程20.5米,主跨三跨连续箱梁,通航等级为三级航道,可载等级为汽-20,挂-100。属神湾镇全额投资兴建,工程造价1626万元。工程由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负责设计,广州军区后勤部中南建设工程总队(建筑资质一级企业)承包施工。1993年1月,神湾镇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镇党委副书记李达明任总指挥,镇党委委员彭伟源、镇人大秘书李伟行任副总指挥。同月13日,神湾大桥动工,1995年3月建成通车。主桥采用变截面预应力砼连续梁结构,主孔跨度达90米,通航等级为三级航道。双梁中间铺设自来水管道,预留给南镇自来水厂接驳水管通水到磨刀岛。神湾大桥桥型美观,轮廓线条清晰,结构坚固;桥长无明显折变,桥面横坡适度,排水良好。全桥设置桥灯24杆,左右对称,均匀、整齐、美观。通过国家交通部标准,属永久性大桥,被交通部评为合格等级的工程。

神湾大桥东端桥头北侧建造有半月形的花岗岩平台,面积约180平方米,供游人凭栏远眺神湾风光。平台上偏南方向有一座雕塑,基座为花岗岩石,梯形截面,长5米,宽3米,高3.5米。基座上雕塑有一艘航船,船体西侧刻着“一帆风顺”四个鎏金字,船上男女渔民各一人反向并排而坐,各伸一手托举神湾镇镇徽,男子左手执一根船桨。男的充满阳刚之气,代表劳动、力量、创造;女的代表土地、奉献。整个雕塑形象远看整体像帆船,寓意为神湾人民驾驶着航船乘风破浪前进,干事创业一帆风顺。材质为玻璃钢。雕塑基座东面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长3.5米,宽1.2米,上书“神湾大桥”四个鎏金字,为时任中共中山市委书记谢明仁所题;西面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长3米,宽1.2米,上书鎏金隶书“神湾大桥誌”,为时任神湾镇党委副书记李毅然作,中山市书法家黄衍增书。神湾大桥誌全文如下:

磨刀水道 分隔通途

舟楫往来 甚为不便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建桥修路 民意殷殷

政府决策 耗资千万

历时两载 一桥飞架

水电设施 随桥飞渡

海岛开发 顿成热点

神湾腾飞 指 日可待

如斯盛事 谨此记之

一九九五年春

神湾镇人民政府

神湾大桥改善了磨刀岛上磨刀、大排、芒涌三个管理区群众的出行条件,结束了磨刀岛上三个管理区群众“过岛必过渡”的历史。此后,各管理区铺设大批水泥路面,实现道路路面水泥化。处在水网地带的村庄,则兴建大小桥梁,连通围与围之间的道路网络,告别“和尚头道路加独木桥”的历史。神湾大桥的建成也推动了磨刀岛的开发。2001年12月,神湾港奠基。2003年3月,神湾港开通运营,神湾镇明确实施“以港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

神湾大桥雕塑东面

神湾大桥雕塑西面

因载重车辆载荷和流量超过设计预期,神湾大桥出现车辆过桥时桥体震动过大、摇摆明显,甚至桥面下沉等异常现象,2004年6月18日,中山市交通局聘请交通部四航局组织专业潜水员对神湾大桥进行勘查,发现大桥下部结构有一条桩的水下部分被严重淘空,形成一个长1.8米、宽0.6米、深0.5米的大空洞,空洞附近的主筋、箍筋全部外露且锈蚀严重。同年7月10日、11日,聘请权威专业检测机构广州大学路顺道桥工程检测中心对大桥进行检测。检测期间,大桥处于半封闭或全封闭状态。大桥维修前,过往车辆限载20吨,限速每小时15公里。2005年12月,市交通局组织维修加固神湾大桥下部桩基,以确保桥梁安全使用。

彩虹桥 位于神湾镇中部,是连接彩虹路东西两端的公路桥梁。1994年修建彩虹路时建造,为混凝土钢筋结构桥梁,跨度17.5米,宽32米。

庙仔涌桥 位于神溪村庙仔涌上。1994年修建坦神公路时建造,为混凝土钢筋结构桥梁,跨度7米,宽36米。

表5—2—51 2005年神湾镇镇境公路桥梁情况表

(三)乡村道路桥梁建设

主要方便群众日常出行和农业耕作,1980年以前,境内大量修建简易木桥、石板桥、水泥桥;1980年后,桥梁以钢筋混凝土桥为主。2005年,境内有乡村桥梁80多座。

表5—2—52 2005年神湾镇乡村主要桥梁情况表

(续上表)

四、水路运输

境内河网密布,水上交通运输长期靠木帆船、橹艇和桨划小船。尤其是四面环水的大排、磨刀以及竹排三岛的居民,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完全靠船、艇运输。部分“疍家”生活于江海,居住于舟船,以捕鱼、运输为业,沿西江随潮行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输船只逐渐收归集体所有。1958年麻乾公路建成后,磨刀门东水道东岸乡村的木船、农艇逐渐以货物运输为主,大排、磨刀、竹排三岛的货物运输和出行仍然依靠木船、农艇。1960年,境内有机动船2艘(为供销社运输货物),农艇343艘。1972年,境内有农用木帆船、木船45艘,农艇844艘。1978年,境内交通运力突破历史纪录,扩大运力共157吨,其中100吨船1艘,20吨位以下2艘。1979年,境内有机动运输船8艘,至1983年增至17艘。

1980年开始,境内各生产队的农艇、机船陆续承包给个人经营。1984年,境内有机动运输船31艘375吨、无动力运输船117艘、木制农艇788艘。1993年,境内有农用机动运输船艇33艘561吨,渔用机动船70艘281吨。由于斗门大桥、神湾大桥相继建成,竹排和大排、磨刀三岛连通了陆路通道,水上客、货运量逐年减少。1996年后,境内大多数农用船、艇陆续改作捕鱼工具和短途货运工具。

2003年后,随着神湾港建成,境内水路货运以大宗进出口货物为主。

(一)航道

干流航道 境内有磨刀门水道,属西江下游水系,位于镇政府西偏南02.公里,由北向南流经镇西部。(详见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节“溪流河道”)90年代,磨刀门东水道上架设斗门大桥和神湾大桥两座跨江大桥。

支流航道 境内有麻子涌、孖坑涌、竹排涌、大排涌、南镇涌五条主要支流航道。

表5—2—53 1987年神湾镇支流航道情况表

注:此表选自1991年出版的《中山交通志》

表5—2—54 1991年神湾镇支流航道情况表

注:此表选自1991年出版的《中山交通志》

(二)渡口

横水渡 竹排、磨刀、大排三岛与磨刀门东水道东岸之间的交通长期依靠渡船摆渡。渡头有涌口、定溪、竹排、磨刀、神湾(新湾)、芒涌、东糖、大排、古宥、大排西。营运渡工靠收取过渡费为工资,每人每趟收3分至2角不等。渡船由木质船到铁质船或水泥船,由人力肩撑到机械推动。1979年,境内有机动运输船8艘。1983年,机动运输船增至17艘。1985年,仁爱电子厂开通磨刀海横水渡,接送磨刀、芒涌上下班职工。1986年后,各渡口实行投标承包,每年每船以200—1000元不等发包。1990年,境内保留外沙、古宥—大排、大排—白蕉六乡、大排—涌口、芒涌—东风糖厂、涌口—磨刀等摆渡路线。

1991年斗门大桥通车后,定溪、竹排渡口关停。1995年,境内保留外沙—大排渡、大排—白蕉六乡渡、芒涌—东风糖厂渡、涌口—磨刀渡。同年3月,神湾大桥通车,陆上运输方便快捷,水上运输服务量急剧减少,大排—涌口、芒涌—东风糖厂、大排—白蕉六乡摆渡路线撤销。1996年,境内仅保存磨刀渡口、大排渡口和涌口渡口,由村民承包摆渡,行人、自行车各按0.5元收费,摩托车按1元收费。2002年4月,由于神湾大桥已取代大排渡口的交通功能,海港村向中山市交通局申请停止大排自然村西江渡口的渡运。经中山市交通局批准,同年5月10日起撤销大排渡口,《水路运输许可证》交回神湾交通管理所注销,《船舶检验证书簿》交回中山市海事局注销。“涌口—磨刀”渡证件、牌照齐全,在签订安全责任书后继续经营,摆渡路线为涌口码头至磨刀码头。2005年5月,由于渡口、渡船均属于历史遗留,比较残旧,镇政府对“涌口—磨刀”渡进行更新改造,并投资购置一艘符合安全要求的新渡船。该渡口继续由村民承包,收费标准为每人1元/次,摩托车2元/次。

表5—2—55 1987年神湾镇船只渡口一览表

注:此表选自1991年出版的《中山交通志》

公路渡口 1958年,外沙渡口所开通,位于外沙村麻子涌北岸(后迁移至今麻子涌水闸位置),来往车辆用渡船摆渡至斗门六乡渡口。1979年,斗门县在定溪购置土地建成定溪渡口所,过往车辆改经定溪渡口所经渡船摆渡至斗门县新环渡口。外沙渡口所停止使用。由于经济发展,车流增多,等待摆渡司机、旅客众多,店铺、摊档生意兴旺,民间称定溪渡口所为“小香港”。1991年,斗门大桥通车后,定溪渡口所关停。

(三)内河运输

清宣统三年(1911),香山县发展火轮船拖渡,俗称“花尾渡”。“花尾渡”是一种特殊的客货驳船的俗称,唯广东特有。它自身没有航行动力,须由另外一艘“拖轮”(俗称“火船”,靠煤炭燃烧为动力)拖带,时而并排拍拖,时而前后带拖。境内有石岐开往坦洲和茅湾人货混载的花尾渡经停。民国29年(1940)中山沦陷,花尾渡停开。1959年1月,中山县第一个国有航运客运站落成,石岐—前山、天生河—江门等轮渡均途经境内,在涌口码头停靠。客轮经磨刀门东水道芒涌村北,通过驳船接送芒涌、大排村民和货物上落。

“红星”号客船 1959年1月至70年代前期通航,属于“花尾渡”。由珠海前山港开出,经坦洲、神湾(新湾)、板芙、终点至石岐,隔天一班,途经境内停靠涌口码头。1971年后,改为动力客船,提高了航速,降低了能耗。90年代中后期,“红星”号客船停开。

“天生河”号客船 1959年1月,中山县内航线“天生河”班线开通,途经神湾。上午由中山石岐开出至斗门天生河,下午由斗门天生河返回中山石岐。每天来回一班,途经境内停靠涌口码头,乘客可上下,货物可装卸。随着公路网的完善,公路交通的优势不断体现,地位和功能不断提高,水路支流航道的航运能力逐步萎缩,内河客运退出市场。90年代中后期,“天生河”号客船停开。

梧州渡 珠海前山至梧州市定期班线,途经神湾,在神湾圩镇杉竹铺渡口上下旅客及货物。2000年后停开。

(四)货运码头

境内属于水网地带,码头是船运货物必需的停靠设施,但多为简易专用码头。50年代初神湾粮管所码头开办。60年代石场码头设立。80年代,建筑市场蓬勃发展,沙场兴起,在磨刀门东水道沿岸设置有多个码头。2000年起,船舶修造企业相继开办,建有自用码头。至2005年,境内曾使用过和正在运营的大小码头超过十处。

粮所码头 属于粮食运输专用码头。50年代,神湾粮管所在涌口街设置粮仓码头。码头长8米,石级建造,两旁各有2个石墩。神湾(新湾)公社设有搬运站和运输站,方便粮食运输。70代中期,在原码头南北两侧扩建码头,南面码头15米,宽7米;北面码头长10米,宽5米。由于粮食放开收购,该码头于90年代后期较少使用。2002年后停用。

糖厂码头 属于东风糖厂专用码头。1965年2月,中山县属东风糖厂在磨刀门东水道东岸(今沿江路中)建成投产,设立糖厂码头,码头长20米,宽8米,码头上装有吊机。方便甘蔗及其他生产原料运进和成品糖、酒精等产品外运。2000年后,码头设有起重吊机。因糖厂改制,码头为私营企业继续使用。2005年12月仍运营。

石场码头 属于专用码头,设于磨刀门东水道东岸围仔自然村附近。1962年出口供应澳门麻石碎石413立方米,后因市场变化中断。1971年,重新恢复装运麻石仔出口澳门。1972年在码头旁设置碎石机,安装输送带,直接输送到运石船上。90年代中期,因麻阳公路改造,石场关闭,该码头亦停止使用。

水利石场码头 70年代,新湾公社掀起水利围堤建设高潮时建成。水利会石场码头设于磨刀门东水道东岸孖坑涌边。角石用于公社堤围建设,碎石运到坦洲、珠海等地售卖。此后,在境内历次水利大建设中均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中后期,水利石场码头停止使用。

水陆加油站码头 80年代后期,神湾镇水陆加油站投入使用,位于神湾大道南99号,属于镇农机服务站投资经营。设有船舶加油码头,为境内机动船只提供加油服务。2004年,水陆加油站由民营企业家购买,转为中国石油神湾加油站。2005年12月,码头仍使用。

纸厂码头 为专用码头。80年代中后期,神湾镇与中山市属东风糖厂在磨刀门东水道东岸联合经营新风造纸厂。为方便货物运输,设纸厂自用码头,占地面积740平方米。2000年,中山市东航多宝造纸有限公司在定溪孖坑围兴建厂区架空式简易码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2005年12月,以上两码头仍运营。

振扬油库码头 为专用码头。2002年,中山市振扬石油有限公司在竹排工业区兴建油库。2003年,建成1000吨石油泊位2个。2005年12月,码头正常运营。

神湾港码头 神湾港位于神湾镇磨刀岛北部,是广东省政府批准立项的国家二类口岸,属于中山市“十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2003年,神湾港开通运营。2005年12月,码头正常运营。(详见“专记”《神湾港——神湾腾飞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