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年中国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育探研成果

2022年中国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育探研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图2-1本科教育前接高级中等教育,后续硕

2022年中国工科风景园林本科教育探研成果

随着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专业过度细化的矫正,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迈开改革的步伐,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要求各高校积极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并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此后十年各高校着手本科教育的改革规划,本科教育全面强化宽口径、综合化,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为典型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通识教育的推行。

2010年,教育部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优化高等教育宏观布局结构,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加强高等学校创新服务体系,并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和招生模式。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关于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通过资源配置手段的政策导向,激发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引导高校准确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

201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和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开启了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新时期;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6]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这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改革文件[1]的颁布与实施,有效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基本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统一管理到分类办学的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阶段性、大众性促使通识教育大力加强,专业教育逐步弱化,从而形成了专业教学体系与高等教育改革之间的矛盾。自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纷纷调整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体系,大力压缩专业教学比例,形成了基础教学比例过重,专业教学薄弱的本科教学体系。于是,在淡化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面前,本科教育逐渐陷入困境,渐行渐远,乃至迷失方向。进而使得本科教育的实践性大大弱化,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回炉”继续学习的尴尬局面。[2](www.xing528.com)

为此,针对目前无论从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还是政策机制导向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本科教育的理解偏差和定位认识的不足,2018年以来,各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更加强调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国务院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为促进机制,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

面临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本科教育该如何定位值得我们进行思索和探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版),本科教育属于“学士或等同”教育,等级为6级,与短线高等教育、硕士或等同、博士或等同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4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风景园林属于第5大类,即工程、制造与建筑类的建筑学建筑工程类(编号58)[8]

本科教育前接高级中等教育(3级),后续硕士或等同(7级)及博士或等同(8级)高等教育,起到高等教育承前启后的作用(图2-1)。实施本层次教育通常是为了给参加者提供中等程度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获得第一学位或等同资格证书,课程一般以理论为基础,可包括实践成分,传授研究的最新发展水平或最好的专业实践[8]。为此,本科教育需完成该层次的通识教育及有关某一专门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也就是说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一门专业领域教育的核心根本。

图2-1 本科教育前接高级中等教育,后续硕士或等同及博士或等同的高阶段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6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本科教育的职能目标和结果目标。

谈到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得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其一为1972年的《富尔报告》,即《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rorrow),其中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强调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和教育的不同阶段性[9]。其二为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其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并再次强调终身教育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0]。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发展,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再次重申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等教育四大支柱的普遍意义和重要性,提出学会学习和能力培养,列出了所有青年都应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础技术、可转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以及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并提出了重新思考课程的编排。同时,该报告结合世界教育格局的变化,提出传统大学模式面临的挑战、大学排名滥用所带来的同质化倾向,以及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等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与工作领域、教育与多元世界观、教育与利益等方面的思考与思索[11]

1995年浙江大学提出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KAQ模式”[12]同济大学在其大学战略规划中,认为大学在产出大量科技成果的同时,最大的产品是人才。于是其将大学的第一本职定位在育人上,进而综合人才培养的各类问题,加以抽象,提出大学教育的KAP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教育应该塑造学生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与人格(Personality)三者的统一,简称为“KAP模式”[13]。两者可合称为KAQP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四大教育支柱的具体践行。

为适应国家新工科发展需求,对接国内国际认证评估标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已成为本科教育的广泛共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将成为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论语·学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虽然讲的是治国做人的原则,但也蕴含着无本则无制度、无体系,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下来,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执行规范、制度和体系的哲理。本科作为学科之本,对于高等教育和一个学科或专业来讲就是其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四大教育支柱和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学习阶段。本科是高等教育的根,只有从一流的本科教育才能衍生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

【注释】

[1]上述通知与文件等,除于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外,均源于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

[2]2000年大学扩招,2004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关于大学生“回炉”进入技校的信息便不断出现在报纸、网站、电视等新闻媒体之中,引起了社会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质疑和讨论。《文化观察报》记者汪志球的报道《一位毕业三年的本科生再读职业中专——大学生上技校教育了谁》,从一位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技校继续深造,以便寻求就业单位的事件,引发家长、学生、教师、大学和整个社会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思考。[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