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洈水水库建设与水利灭螺工程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洈水水库建设与水利灭螺工程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治洈水水患是松滋人民的夙愿。两县人民用独轮车推出了洈水大坝。1962年4月,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洈水水库工程暂时停建。洈水水库的建成,减轻了下游21万亩农田的山洪威胁,可灌溉松滋、公安、澧县52万亩农田,其中松滋有效灌溉面积25万多亩。1956年,正式成立血防办公室,12月成立水利灭螺工程指挥部。同时扩大耕地面积113.2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上游沿岸8万人民的血吸虫威胁,也为洈水下游地带灭螺奠定了基础。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洈水水库建设与水利灭螺工程

洈水是松滋境内最大的一条山溪河,山洪频发,水大势猛,加之江水顶托,洪水排泄不畅,曾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洈水水库

这条古老的洈河,最早见于《山海经》“宜诸之山,出于洈水”。南源在湖南石门的船山坪,北源在五峰渔关的清水湾。历史上就是一条灾害之河,1627年因春粮无收,饥民饿死无数。1867年“庚午之灾”,尸横遍野。1921年水灾带来瘟疫,哀鸿遍野,直到1958年大办钢铁时洈河仍然在沉睡之中。

1958年9月1号,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大喜之日,来自松滋、公安两县的十万民工,浩浩荡荡奔赴工地,在艰难的环境下,肩挑手提,像蚂蚁搬家一样,重复着滚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故事,寒风中打石硪,一起喊七个八个,盛夏里拧毛巾,不管黑的白的。

整治洈水水患是松滋人民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洈水治理,1954年大水后,洈水下游的松滋、公安两县严重受灾。荆州专署水利分局会同松滋、公安两县经过两次勘测,决定在上游进行裁直改道。松滋、公安调集民工3万人,于年底动工,但动工刚一个月就因连续5日普降大雪,雪封冰冻无法施工,被迫停工“下马”。

1958年,县委再次决定治理洈水。6月,成立指挥部,9月1日正式动工。主要工程项目有大坝填土和反滤坝填筑,修建南北输水管,围堰合龙及采石、建闸等。10月,“荆州专区洈水工程指挥部”成立,公安县人民也参加了洈水工程建设

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洈水工程“土法上马”。两县人民用独轮车推出了洈水大坝。从1958年到1959年完成大坝清基,坝基处理以及局部回填等工程后,年底又投入大量民工开始大坝和发电站的全面施工。1960年1月,20万建设大军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掀起了大规模的施工高潮。为了确保大坝合龙,民工大干苦干,终于在2月2日下午实现洈河截流,取得了洈水工程第一个伟大的胜利。洈水截流后,20万建设大军投入洈水大坝工程大决战,民工们争分夺秒,担土必争,和时间赛跑,终于筑起长1500米、高90米的拦河大坝,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

1961年春,为解决洈水水库临时溢洪的需要,在北副坝开挖了临时溢洪道。1962年4月,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洈水水库工程暂时停建。1965年冬,洈水工程再次上马,在大坝续建同时,完成溢洪道工程、西斋水电站土建工程和主干渠工程。

20多年时间战天斗地,雄坝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两省投劳力3220万个,完成土石方2529万立方米,全长1640米的主坝,是一座现代标志工程,亚洲第一坝,与全球第一猴、兼香第一酒、温泉第一乡组成松滋市全域旅游的浩瀚阵营。特别是当年龙口截流之时,500多名敢死队员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义无反顾地跳进隆冬刺骨的河中,誓与大坝共存亡,用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人墙,令人叹为观止,诠释了战天斗地、信仰至上、舍我其谁、升腾梦想的洈水坝精神。他们手持长缨,降伏蛟龙,成就伟业,谱写一曲生命壮歌!悠悠湖水,巍巍大坝,见证了、记录着可歌可泣可赞可叹的丰碑。洈水大坝,全长9868米,主坝轴线呈现S形,坝顶海拔高程98米,水库承雨面积1142平方公里,遍及湖南澧县、石门和湖北松滋、公安、五峰5个县市,灌溉着沿岸52万亩良田,发电装机4台,平均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www.xing528.com)

洈水水库的建成,减轻了下游21万亩农田的山洪威胁,可灌溉松滋、公安、澧县52万亩农田,其中松滋有效灌溉面积25万多亩。此外,还有防洪、发电、养鱼、供水、旅游多种功能。现在洈水湖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是观光旅游胜地。

根治洈水正值国家3年困难时期,松滋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重重困难,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造福千秋万代的“高山明珠”。

在整治洈水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把根治水患和病害纳入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

松滋为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全县除山区外,都有血吸虫病流行,全县40万人口受到威胁。为了防治血吸虫病,1955年9月,成立了松滋县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956年,正式成立血防办公室,12月成立水利灭螺工程指挥部。1957年4月大规模的群众性灭螺在全县开展起来。入冬,县委副书记查远澄在老城区城东乡办点,组织1000多劳动力,采取开挖新沟填旧沟的办法,消灭钉螺面积24590平方米,使城东乡成为全县第一个无螺乡。

试点的成功,推动了全县的灭螺工作。1958年,全县灭螺面积达到4025.5万平方米,其中结合水利灭螺2180万平方米,占50%以上。杨林市区青龙乡、水府乡,老城区澌洋乡、柏杨乡以及大同区温家潮乡都先后成为无螺乡。

1959年至1961年因连续遭到自然灾害,全县血防工作一度停顿,疫情出现回升。196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血防会议精神,结合县内实际,重新制定血防规划,由水利、血防部门结合查清螺情,再根据先上游后下游,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1963年冬开始,展开了为期3年的以水利结合钉螺为主的钉螺歼灭战。3年中累计投入标工126583个,灭螺354处。1965年冬至1966年春,全县又抽调105名血防干部和医务人员,在刘明哲副县长带领下,奔赴洈河上游街河市、西斋两区再次展开水利灭螺歼灭战,一举歼灭120个有螺区域的钉螺,面积达56.67万平方米。同时扩大耕地面积113.2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上游沿岸8万人民的血吸虫威胁,也为洈水下游地带灭螺奠定了基础。

松滋血防工作不仅取得了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水利结合灭螺的宝贵经验。这一经验曾被其他许多地区推广,为消灭血吸虫危害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