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筑先:坚守北方,誓不低头

范筑先:坚守北方,誓不低头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岁时父亲病故,范筑先辍学务农,肩负起四口之家的家庭重担。作为卢永祥部下,范筑先亲身经历军阀混战,对此深恶痛绝,决定辞去第八旅旅长的职务,回乡隐居。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范筑先异常振奋。10月21日,范筑先率部重返聊城。韩复榘第二次命令范筑先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再次拒绝,他决心留在鲁西北,坚持鲁西北抗战,誓死不渡黄河。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

范筑先:坚守北方,誓不低头

1938年11月15日,原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游击司令范筑先在抗击日军进攻聊城时壮烈殉国,终年58岁。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对这位老人无不怀念与敬佩。是他,在日军向南逼进,韩复榘等军政官员纷纷不战而逃的时候,决不后撤,宣言“我的坟墓就在鲁西北”;又是他,组织抗日队伍,坚持在鲁西北抗战,直至牺牲在沙场。他的精诚报国,他的正直无私已成为时代的楷模。著名学者、文化运动主将之一傅斯年惊闻范筑先以身殉国,不胜哀悼,破例写了四首旧体诗,寄托哀思,其中的一首是这样的:

立国有大本,亮节与忠贞,

三齐多义士,此道今不倾。

一死泰山重,再战浊济清,

英英父子业,百世堪仪刑。

范筑先,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1881年12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1956年改属河北省)南彦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范廷云,母亲胡氏。范筑先在三个孩子中排行老大。范筑先从小受到严格家教,又受到父亲倔强气质的影响,从小就有一股犟劲儿。六七岁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边拾柴边挖菜,有时还随父母下地劳作。9岁入村里集资兴办的义学读书,深受义学先生张文彬的赏识,张先生因为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夺魁”。13岁时父亲病故,范筑先辍学务农,肩负起四口之家的家庭重担。为维持家庭生计,18岁时,他又做脚夫,奔波于临清、聊城一带(鲁西、冀南一带),经常是起五更、打黄昏,推独轮车为地主运粮,天天往返百里,以吃苦耐劳、憨厚倔强闻名乡里。平时范筑先还利用阴雨天的闲暇时间,看书学习,学问日益长进。

▲范筑先

1904年卫河决口,大片农田被淹,位于卫河西边十几里的南彦寺村遭受严重水灾,颗粒无收,范筑先的家境更为艰难。适值清政府扩编新军,到灾区招募兵员,范筑先报名参军,在北洋陆军第四镇炮兵营当备补兵,不久升为副兵。由于他为人豪爽正直,乐施好义,加上聪慧好学,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很受上级的赏识,很快被选拔入北洋陆军第四镇随营学校深造,回部队提升为正目。接着被调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再次学习深造,结业后回队提升为哨官。在从军的几年中,范筑先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认清了北洋军的本质就是清政府的御用工具,是镇压人民的屠夫。范筑先逐渐萌发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拥护辛亥革命,拥护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北洋陆军第四镇改为中央陆军第四军,范筑先被提升为炮兵连长,进驻防马厂一段。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范筑先随中央陆军第四军离开马厂,进驻沪杭铁路沿线一带,逐步升任炮兵营长、补充团团长、师参谋长、陆军第八旅旅长等职。

1934年,在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混战中,范筑先所在第四师隶属皖系卢永祥,因此他也参加了这次斗争。由于直系军阀孙传芳偷袭了卢永祥的后路,10月13日,卢永祥战败,逃亡日本。孙传芳打算吞并卢永祥部,收编第四师。作为卢永祥部下,范筑先亲身经历军阀混战,对此深恶痛绝,决定辞去第八旅旅长的职务,回乡隐居。他把军中公积金发给士兵后,遣散部队,遂回家务农,改名“竹仙”,隐居上海

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范筑先异常振奋。在同乡时任冯玉祥部下第十三军军长张维玺的邀请下,毅然复出,参加了冯玉祥部,被任命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他还将自己隐居时所用的名字“竹仙”改为“筑先”,取意“筑路先锋”,后一直采用范筑先的名字。他跟随冯玉祥、张维玺参加北伐,由于他既善于参赞军机,又勇于冲锋陷阵,在北伐战争中打了不少胜仗。中原大战中,阎锡山、冯玉祥失败,范筑先离开军队,与张维玺一起避居天津。1931年回山东,经张维玺介绍出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因在对待黄石山惨案一事上与国民党师长展书堂、旅长运其昌意见不同,1932年5月,返回济南第三路军指挥部任军法处处长。在任上他生活简朴、关心民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1933年11月,任山东省临沂县县长。到任后,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凡要下属办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平时衣着简朴,布鞋便袜,粗茶淡饭,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后又任沂水县县长。1933年,因不满韩复榘部在沂水残杀大刀会众,愤而辞职。11月复出,再任临沂县县长。

1936年7月,范筑先调离临沂县,全城民众夹道相送,沿街摆了许多桌子,桌上铺红纸,置明镜一面,清水一盆,以寓范筑先主持县政明镜高悬,清廉如水。范筑先每走几步,即对相送人群拱手致谢,许多人泪流满面或啜泣成声。直至中午,范筑先一行才走出长街。11月,范筑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

▲日军占领德州后沿津浦铁路南进

1937年10月,日军进犯黄河北岸,占领德州,又继续南进,聊城告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保全实力,不肯抵抗而率军南逃,并且电令黄河以北的专员、县长一律率部渡河集中撤退。范筑先临危受命,担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长官,肩负起鲁西北抗日斗争的重任。接到韩复榘的命令后,他率第六区军政人员退到黄河北岸的齐河官庄渡口观望。在共产党员姚第鸿、张维翰等人的建议下,他在齐河官庄召集部属会议,决心班师回聊城。他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走,何颜以对全国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愿随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退,决不勉强。”他随即给韩复榘打了电话,表示坚决回聊城。10月21日,范筑先率部重返聊城。为激励部下,他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要效法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力挽危澜,救民水火。要誓死守土,抗战到底!不论何党何派,抗战者一律欢迎;不抗战者,即我亲兄弟亦所不容!10月底,日军进逼黄河北岸。韩复榘第二次命令范筑先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再次拒绝,他决心留在鲁西北,坚持鲁西北抗战,誓死不渡黄河。11月19日,他在博平韩官屯发电通告全国,表明了死守鲁西北的决心:

概自倭奴入寇,陷我华北,铁蹄所至,版图变色。

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胥陷水火,午夜彷徨,泣血椎心。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惟望饷项械弹,时与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领南望,不胜翘企。

通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极大鼓舞了鲁西北民众的抗日热情,先后建起了30多个抗日政权。12月,济南沦陷,鲁西北的各级政权土崩瓦解,土匪蜂起,民团纷纷筑寨据守,散兵游勇到处骚扰。范筑先部下仅有一个保安营,为壮大抗日力量,他不辞辛苦,甘冒风险,到各溃兵和土匪的部队去做说服工作。仅用半年时间,他就收编了包括国民党溃兵齐子修部、以韩春河为司令的冠县土匪武装等土匪和地方民团20股力量,成立了35个支队、三路民兵,6万余人。

▲范筑先组织的抗日武装

这些散兵游勇、山林武装被收编后,范筑先十分注意对他们的改造,在各部队普遍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还经常派人到八路军第129师冀南军区所在地南宫进行参观学习,使他们早日走上抗日正轨。(www.xing528.com)

为坚持抗战,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范筑先在黄河北岸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黄河三角地带,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包括聊城、莘县、范县、冠县在内的20多个抗日政府,任命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县长。他设立军事培训班、政治干部学校、军事教育团以培养军事干部,充实抗日阵线。他还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印刷厂,创办四开铅印的《抗战日报》作为喉舌,并创办了大型理论与文艺刊物《战地文化》和通俗读物《战线》等期刊。为补给军需,还设立了修械,被服,步枪、手榴弹、地雷等制造工厂。在军事上,除保全了山东省第六区所辖的12县领土与政权的完整外,还曾收复了高唐、临清、夏津、清平、馆陶、武城、恩县、邱县以及黄河东岸的东阿、东平、平阴等11个县城,使鲁西北成为坚强的抗日堡垒。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9月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沉重打击了日军,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当时曾有“山东红了半边天”的说法。

1938年3月,千余名日军由济南猛攻濮阳,在制造了“濮县惨案”后,又进占范县,烧杀抢掠。范筑先率部杀敌,辛劳征战,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打退了日军对范县的两次进攻。战斗中,敌人的炮弹几度落在他周围,他仍从容屹立,沉着指挥。

3月下旬,日军土肥原师团由濮县渡过黄河后,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守护濮县至濮阳的交通线和黄河渡口。为了牵制济南的日军增援武汉,范筑先调集6000余兵力,围攻濮县之敌,先后在濮县葛楼以南、濮县城东北七里营歼灭敌人百余名,缴获一大批战利品。7月,范筑先又率部在东阿县黄庄设伏阻击日军运输队,共毙伤日军数十人,生俘一人,击毁敌人汽车30余辆,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

1938年7月,日军开始进攻武汉。鲁西北部队承担了攻击济南、破坏济南至德州铁路的任务。8月,范筑先部署济南战役。范筑先率部烧毁日军飞机、颠覆日军军车,并将洛口至德州的铁路全部破坏,使敌人的交通陷于瘫痪。济南战役在当时产生了浩大的声势。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范筑先的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壮烈殉国,他率领的其他20位挺进队队员也英勇牺牲。噩耗传来,范筑先心如刀绞,但他仍镇定慰问部队,鼓励挺进队队员们继续战斗。他说:“抗日是长期的,不流血牺牲,怎能换来胜利呢?我们要以生命来保卫我们的祖国和子孙后代不当亡国奴。”当时,全军上下皆为悲痛,各方慰唁纷至,范筑先反谓“男儿殉国,死得其所”,他曾在聊城《抗战日报》上刊登鸣谢启事,说范树民“为国捐躯,系属军人光荣,乃承各方函电慰问,弥深感激,马革裹尸,男儿应具夙愿,既获疆场殉国,死后何憾!”儿子牺牲后,为表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他把仅有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1]

▲1938年6月,范筑先(前中)到河北省威县与八路军第129师徐先前副师长(前左一)会晤,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八路军派往山东的同志,由延安到鲁南,途经聊城向范筑先转交了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信中对范筑先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坚持敌后抗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1938年10月,范筑先主持召开了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通过了《鲁西北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和《整军方案》等文件,作为鲁西北地区的施政准则[2]

武汉失守后,日军开始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鲁西北自然成为敌人的眼中钉。1938年11月14日,日军千叶联队在飞机、汽车、坦克配合下,将范筑先部600余人包围在聊城。范筑先率部应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不断增援,到14日正午时分,日军已将聊城三面包围,强行攻城。面对敌人的强烈攻势,范筑先没有退缩,仍指挥卫队营、游击营、手枪连等部队在城中坚守。

15日拂晓,范筑先将司令部转移到光岳楼下,指挥部队四门防守,此时攻城日军增至700余人。担任西门城防的是聊城县县长郑佐衡、经理处长崔芳德、军法处长刘佩之;担任南门城防的是秘书主任赵玉坡、参议张郁光;担任北门城防的是卫队营营长陆子衡,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游击营营长林金堂骑着马在城里指挥布置巷战。日军爬城,守兵用大刀、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拼杀,终因炮火太猛烈,北、西、南三门被敌人冲破,城上守卫的官兵全部殉国。

范筑先率健卒百余人在东门督战,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上午9时,日军用大炮射击,东门被轰开后,日军蜂拥入城。范筑先从东城门退至光岳楼下,继续同日军展开血战。在日军飞机扫射时,范筑先的左腿骨被打断,被送往天主教堂医院,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不幸牺牲,时年58岁。在这次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及城防副司令郑佐衡、警察局局长林金堂等守城健儿700余人壮烈殉国。

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痛悼,全国许多地方举行了追悼大会。1938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为范筑先举行了追悼大会。12月13日,重庆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以及蒋介石分别送了挽联。其中,吴玉章、董必武的挽联生动地概括了他的勋绩和精神:

三友见精神,松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高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

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卫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

国民政府还“特令褒扬”,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1953年清明节,聊城党政军民举行隆重的移灵仪式,将范筑先及其次子范树民的遗骸移葬于邯郸市晋察冀烈士陵园。

▲吴玉章、董必武写给范筑先的挽联

【注释】

[1]梁星亮:《宁死不屈中华魂——记鲁西北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载黄涛、史立成、毛国强编著:《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2]穆成林编著:《开国元勋眼中的抗日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