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鹿城楚雄古今,楚雄史话简介

鹿城楚雄古今,楚雄史话简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鹿城,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和楚雄市府所在地,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代战略要地,为兵家必争。庄蹻的部将小卜将军,曾经进入到鹿城西北的姚安,并战殁于此,至今仍有古迹存焉。“鹿城”一名的来历,或即与此有关。内城“峨碌”,外城“德江”,便是大理国期间,楚雄城形成一定规模并影响至今的基本情形。

鹿城楚雄古今,楚雄史话简介

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滇中地区,作为滇中重要区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滇池和洱海之间,自古以来被称为“省垣门户,迤西咽喉”、“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就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楚雄鹿城、禄丰金山、大姚金碧、姚安栋川、光禄以及以盐文化为中心的黑井古镇、石羊古镇。这些历史文化古镇或以传统的人文风貌吸引着众多的后人,经历千年的风霜,早已成为楚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宝库

鹿城,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和楚雄市府所在地,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代战略要地,为兵家必争。整个鹿城位于楚雄盆地中部,西靠峨碌山(又名西山),北临龙川江,西山叠翠,龙川江蜿蜒,众多民族在这块秀美的土地上生养休息。

自庄蹻开滇以来,“以兵威定属楚”,楚雄有了自己的名字,而鹿城的由来却以一段美丽的神话开始。故事是这么说的——不知哪个朝代的哪个猎人,有一天外出打猎时看见一头非常美丽奔跑如风的马鹿,猎人发誓一定要打到它。追踪这马鹿几天几夜后,终于在某天清晨马鹿停下不再跑,猎人举枪瞄准时,突然发现马鹿就站在一个坝子的正中央,坝子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竟是他从未目睹过的美丽境地。被美景震惊的猎人缓缓放下枪,马鹿与他静静对视片刻后,轻盈转身绝尘而去,身姿飘逸不似世间之物。猎人回去后立刻向全村人讲述奇遇,大家都认为这是神意,并决定举村搬迁至那美丽的地方。为纪念引路的神鹿,村民们沿着神鹿跑过的脚印筑城,并把这里命名为鹿城。

一座“追”出来的城市,千百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关史料记载,楚雄市历史的最远可以推到大禹时代。《禹贡》称楚雄为梁州外境。梁州是古代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广大区域,后曾有一段“合梁于雍”的历史,涉及今楚雄州境内很多地区。周朝时,楚雄为“百濮之地”。《尚书·牧誓》所称“髳、濮”,当指此。春秋时,贵族楚叔雄逃难于此。有“楚雄”一名的最早由来之说,但尚待考证。春秋时,楚国庄蹻率众入滇,“以兵威定属楚”,称“滇王”,开辟包括楚雄在内的广大楚地。庄蹻的部将小卜将军,曾经进入到鹿城西北的姚安,并战殁于此,至今仍有古迹存焉。而且,从历代的在小卜将军名字之前,加上天子之“周”姓,以“周小卜”相称的情况看,征服楚雄等地的庄蹻,应该是奉楚王之命开发西南边疆的大将。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益州郡,楚雄为其所属。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置宁州郡,楚雄则属于宁州。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重新改分宁州为安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朝廷于此置傍州、望州、求州、邱州、俭州。据《滇史》载:“求州在新兴,其四皆在楚雄,而邑为傍为望。”唐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楚雄为其所治。天宝战争以后,楚雄为南诏阁罗凤所治。南诏立楚雄为“楚州”,隶属银生节度使。后来迁节度使衙所于楚雄。此一建置,一直延续到了大理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将银生节度划为姚州,号威楚为“富筋睑”,后又改为“白鹿部”。“鹿城”一名的来历,或即与此有关。也许改为“白鹿部”与此前一代又一代的流传“神鹿”故事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起码从那个时候开始自治州首府鹿城,就与“鹿”结下了不解之缘。

乍入艳阳里,频游春色中。

晓烟轻锁绿, 夕照半留红。

雨送平原绿,岚迎碌岭风。

晨钟惊寺早,夜月漾莲空。

西下泉声润,南来塔影雄。

山川原不改,景物更何穷。

清代举人董昌曾以《白鹿胜景》为题作过这样的一首诗,几乎概括了白鹿部所有的胜景。

据有关史料记载,鹿城建城于东晋咸康八年(342年),为爨氏首领威楚所筑,故名威楚城。其“威楚”的称谓,是否由此而来,还需要考证。抑或,此时称“威楚”的依据,仍在于庄蹻的“以兵威定属楚”。

南诏时期,在威楚旧城的基础上,楚雄城被一次又一次扩张,并且,当地人指山为名,呼为“峨碌赕”。唐天宝八年(749年),南诏王曾一度在此修建城郭。后大理国权相(布燮)高明量及其子高量成又在峨碌旧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外城。外城位于龙川江北岸,依江而建,名曰“德江城”。内城“峨碌”,外城“德江”,便是大理国期间,楚雄城形成一定规模并影响至今的基本情形。

关于高氏权相与楚雄城市发展的关系,关于大理国名相高量成继父志为楚雄城市建设乃至于一方名胜的拓展所作的贡献,实在是楚雄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现今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所在。到了元代,楚雄作为大一统封建王朝“路”和“府”一级的行政机构所在,城市建设及其发展一度蔚为大观,可惜,由于史料的缺失,虽然建置沿革脉络清晰,但城市的面貌我们已不得而知了。直到明洪武十八年(1386年),征蛮都督袁义绘图上奏朝廷,言明楚雄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以南山高峻近郭,易守难攻为由,请准予当巅再筑新城,以图座立在迤西锁钥上的这一方重镇,在中央政权对云南边疆的统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此奏议获准后,楚雄军民历时五年,终于使一座历经战火洗礼的古城焕发了新姿。

明代是楚雄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朝廷军屯和民屯政策全面实施之下,楚雄和境内其他府城一样,人丁大增,农牧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景象。从建置延革到生产方式,甚至民风民俗,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建设和设施配套,都更加规范和完善了。

这次所修建的楚雄城,按照旧志所载:城周七里,高二丈五尺,城池深一丈,设六门。而《隆庆楚雄府志》则记载更为详尽,在言尽了“本府石城一座,南跨金矿,西邻峨碌,东沿凤岭,北带龙川”之后详细介绍了气势、规模和各种设置。

明代从洪武年间重新修建的楚雄城,历经几次大的重修,至明中叶,已是城高二丈五尺,厚三丈,周延七里又三百六十步,池深一丈五尺这样一座坚厚的城池了。府城开辟六门,东门为“平山”,东南门为“德化”,南门为“广运”,西南门为“仁福”,西门为“德胜”,北门为“勇镇”。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古城,在当时大一统中国统治日愈加强的情况下,是很振奋人心的。

旧志称明代楚雄城“闉阇楼堞皆具”,可见其雄伟壮观。所谓“闉阇”,乃曲城的意思,古时又称为“月城”,是城门之上加筑的楼台,所以又泛指城门。“楼堞”则是城门之上齿形的矮墙。如此一座古城,座立在滇洱古道的要冲,集一方地理人文之大成,可以想见其雄奇宏伟。当此之时,《隆庆楚雄府志》称:“本府滇西首郡,南屏女竜,西襟济川,北振会基,固四塞之区也。”并且,此志还详述了明初府城的修建过程,并且感慨之辞,溢于其中:“初,筑城于晋寸蛮。皇明洪武中,都督袁义谓南山高峻近郭,倘寇兵据以临城,是借之势也。奏请拓之,御笔一抹,适当其巅。义遂督工改筑,再历寒暑而后成,称雄镇焉!”

堪称“雄镇”的楚雄城,由明初这次修建而奠定了至今仍然据此而不易的基础。依山借势,地当各路要冲;雄镇之名,确非偶然。 自洪武以后,至隆庆年间,又经多次修葺,然而风雨剥蚀,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隆庆戊辰(1568年)年间,“分巡任公呈允两台,尽毁其旧而改筑之”,并且“区画精详,督查严密”。可见,明代的历任官吏,对楚雄城的修建,是厥功至伟的。

历经沧桑的楚雄城,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形并沿传至今,但是此前的一切沿袭和演变,是不可抹杀的。从证据确凿的历史来看,从东晋“威楚”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而其基础,仍是洪武年间的那次修建。明代历任统治者对这座古城的修建之功,一直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仍然在内忧外患极度严峻的形势下,给予足够的重视。崇祯五年(1633年),楚雄府掌印同知窦敬禹,仍倾全力委派百户姜兴周重修,并使城墙“增高二尺”。可惜,此后不久,不仅经受了明清之际战火的洗劫,而且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一次大的地震中,“堞雉崩倒殆尽。”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就在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俭自缢于煤山的那一年,武定土酋称乱于滇中,呼曰“已无朱皇帝,何有沐国公”,欲趁乱称雄,兵锋所指,志在滇中昆明、楚雄二镇,乙酉(1645年),吾必奎攻陷楚雄。一时,这座在明代得到了长足的拓展的古城,城倒人亡。吾必奎在楚雄城盘踞了18天,金沧道副使,明末滇境一代名将杨畏知率大军赶来,收复了楚雄城。但这时云南境内,最高军政长官,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传人天波已是独木难支了。一场更大的反叛紧接着吾必奎从滇南的阿迷州暴发,一时攻陷了昆明,并向西用兵,直扑楚雄。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楚雄发生的最大一次官军与乱军之间的争夺与对抗,就在吾必奎攻陷楚雄不久的丁亥年间(1647年)。当时清军尚没有进入云南,动乱之秋的官府与叛军的对抗此伏彼起,当沙定洲继吾必奎称乱并攻下昆明之后,率部气势汹汹向楚雄杀来。当时,镇守楚雄的,便是杨畏知。他与指挥游击王承宪、训导郭崶、举人杜天祯、沅江土官那钥一起,“调度战守士民,以死协力,城赖以全,因建敌台十五座”《宣统楚雄县志述辑》。当时战斗的惨烈状况,据很多史志资料记载,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杨畏知在明清之交的动乱年代,不惜身家性命,捍卫楚雄城,保一方平安,其事迹被后人所传颂,他也成了历代楚雄居民心目中的保护神。

康熙五年(1666年),云南总镇马宁与楚雄知府史光鉴重修楚雄城,使一度被战火毁圮的古城,又从废墟中矗立起来。十九年(1680年)楚雄遭受了一切大地震,城毁屋塌,惨状不堪目睹。三年以后,总镇牛凤翔与知府牛奂联名上疏,向朝廷请款重修。雍正四年(1772年),知府李玉鋐召集兵丁,以坚土筑而固之,并在城楼上覆盖瓦片。八年(1776年)知府储之盘偕知县方廷英又一次重修楚雄城。在此以后,几乎历代府县,皆对这座古城给予足够的关注,不断修建。

乾隆五年(1740年),又经多年风雨剥蚀,城墙坍塌过半,很多城楼也岌岌可危,知府张钧、知县赵屏晋共同上书申请费用,予以重修。二十五年(1760年),云南巡抚刘秉恬十分看中楚雄的重要位置,专门从朝廷申请款项,严令楚雄知县张斯泉扩建楚雄城。此时的这座滇中古城,从规模到各种公室、庙堂、殿宇以及民居校舍的建设,都在云南境内屈指可数。千年的基业,一时的辉煌,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生兴叹之概,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和文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一场无情的大水淹没了楚雄城。两年后,到任的知县杜钧又一次向上申请资金,重新修建和扩建。新建的楚雄城,城墙高二丈,周长与洪武年间相差不大,计“七里一百零八步”。新城为备战之需,建垛口二千四百四十四齿,并增建炮台三座。至此,全城共有炮台十八座。共建六门城楼,东为平山门,南为广运门,西为德胜门,北为永镇门,东南为德化门,西南为仁福门;东、西、北三门皆建有月楼。嘉庆十年(1805年),很多墙垣毁圮,知县何怀道带头捐资修复,重建东、西、北三门月楼。十二年(1807年),东城突然崩塌,知府于德裕偕知县何怀道带头捐资重修。十五年(1810年),知县林树恒重修北门楼。十七年(1812年),知县彭永思捐俸修建南门城楼。二十年(1815年),知县张廷献又募捐修建南门城楼。(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到了清代中后期的嘉庆、道光年间,楚雄城不断毁圮又不断修建,而且所需费用,多数为地方官带头捐献,可见一方热土,向来不乏志士仁人,同时也说明了这一时期朝廷上下,在经济方面已经举步维艰了。

据《宣统楚雄县志述辑》载:“道光以来,恒有倾倒五六丈十数丈不等。地方官绅、百姓随时出力完缮。咸丰十年庚申,逆回马如龙寇楚。四月二十二日,以地炮轰塌西北角城砖八九丈,赋踞之。楼阁拆毁,池亦填平。后为西逆占据。经李军门维述恢复三次,城堞楼阁崩倒无算,仅修东、西、北三门城楼。后以屡议修建,库款支绌,惟累迫乡民,胼胝之劳, 刡砌而已。”

一方军事重镇,一座千年古城,到了这样的时候,也就黯黯然式微了。她的进一步发展契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当然,如今的空前规模和辉煌盛况,是古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据载,楚雄城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还有三个外城的遗址:德江城,其旧址在龙川江北岸七古庙小岭岗。富民城,其旧址在今鹿城镇富民村,旧称城之“军南界”。

乐城,其旧址在净乐庵旁上北门村,旧称城之“民南界”。

至清朝末年,楚雄城内街道共有十四条:东正街、南正街、北正街、东米市街、文庙街、考棚街、海资街、太平街、京仓街、县隍街、旧县街、书院街、盐店街;巷道九处:江西王巷(又名传胪巷)、虎尾巷、钱局巷、锡箔巷、施家巷、欧家巷、莫家巷、百水巷、水闸口巷。

城外有八条街:官厢街、古山街、后街、里仁街、铜店街、旧米市街、赶香街。此外,还有三处大菜园,亦列入城区的行政区划内。

现楚雄老城区的大体情形,与清代的格局大体一致,只是城墙今已不存,内城与外城浑然一体了。这种格局和规模,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古城沧桑,于此可知其大概。然而,历史不会忘记的,不但是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一些著名的古迹,也能把世人带进“念天地之悠悠”的境地。

自明代起,鹿城就有“八景”,景景各异,依次为:“峨碌晴岚”、“莲池夜月”、“平山暮雨”、“北浦朝烟”、“广岩晨钟”、“南山雁塔”、“莎涧清泉”、“龙岗夕照”等,历代有诗人墨客,作诗咏之。录三诗如下。

明代陈时雨《题莲池夜月》:

谁凿方塘数亩宽,良宵对月倚栏干。

香飘桂影轮中现,白浸荷花镜里看。

兔魂分明悬碧汉,骊珠荡漾捧银盘。

寄声聚乐青矜士,从此骑鲸上广寒。

清《嘉庆楚雄县志》载:“城西峨碌峰上,每日将升起时,山岚掩映,逾时乃散,远近人家如在罨画中。”又载“北浦朝烟,城北门外,即龙川江。清晨四顾,烟气弥漫,所谓一村桑柘一村烟也。”陈时雨《峨碌晴岚》曰:

人汲天光浓淡里,鸟飞山色有无边。

林中半隐高低寺,郭外平分远近田。

清代柳熙润《咏北浦朝烟》:

众峰环北郭,一水绕平川。

云雾春林蔽,烟霞早涧连。

鹤鸣寻浅浦,猿叫隐深巅。

晨起凭高望,弥漫满目前。

牛奂,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楚雄知府,曾编纂《楚雄府志》有《献仙音·峨碌晚景》一词:

雾锁空林,泉鸣虚谷,山半野烟初螟。几点昏鸦,一行旅雁,妆成暮天秋景。看雨过平桥外,渔舟卧蓑冷。

慢回省,看周遭,乱风如簇,隔断离人孤影。寂寞步兵厨,对香醪,新减幽兴。独卷疏帘,忽飞来明月如镜,奈碧云欲合,还是西风不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