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结论及政策性含义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结论及政策性含义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结论归纳如下。但是对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目标,现有的奖助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改革试点范畴向研究实力与经费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的延伸,需要政府在给予弱势院校、弱势学科必要的财政、政策性扶持的同时,赋予各参与院校和学科的充分的改革自主性,有利于其设定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多元化改革实施举措。

高校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结论及政策性含义

为建立研究生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之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我国高等院校逐步推行。随着改革试点院校范畴日趋扩大,深度考察本次改革的推行状况,对改革的运作成效开展科学分析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正是在这样背景之下,利用首都高校研究生问卷调查数据,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特别是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改革的推进与成效开展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行和核心举措得到了相关利益主体,即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有力支持和认同。但另一方面,依然有将近1/4的研究生对本次改革内容及其核心举措表示不了解或不认同。

第二,作为新机制改革的突破点,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试点院校研究生奖助的覆盖面与投入力度,为学生的科研、学习生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在家庭支付依然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经费最主要来源的状况之下,现有奖助学金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近四成的研究生对现有奖助学金体系的充足性持反对意见。

第三,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基本遵循了改革目标的设定,有效结合学生学业、科研以及社会活动表现。同时,研究生奖助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控制了院校和学科专业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奖助力度与学生的学业科研成就有了有效结合。

第四,不同类型院校、学科专业以及学历层次之间,研究生奖助力度呈现多样化特征。以“985”工程院校为代表的经费充裕院校、理工学科、博士学历层次在强化奖助学金投入方面处于明显的优势。

第五,研究生新奖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与科研表现。另外,由于新奖助学金的部分经费来源于导师课题项目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导师强化研究生科研指导责任的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奖助力度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视性,增加学生的课题参与机会,优化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环境。但是对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目标,现有的奖助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以上的研究发现对于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www.xing528.com)

首先,推进利益相关者对改革内容的了解,提高改革的社会认同和共识是保障改革持续及稳定推进的基础性支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否能够有效推进,是否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我国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大各院校对本次改革动机、目标及内容的宣传力度,积极听取校内研究生、导师等相关者对于本次改革的反馈,在改革路径设计中吸纳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形成认同与共识。

其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需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经费充裕性、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与差异。特别是随着改革试点范畴向研究实力与经费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的延伸,需要政府在给予弱势院校、弱势学科必要的财政、政策性扶持的同时,赋予各参与院校和学科的充分的改革自主性,有利于其设定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多元化改革实施举措。

此外,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奖助学金体系,在提升研究生学业科研表现的同时,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充足性的目标。不仅如此,现有的奖助学金体系倾向于博士学历层次,硕士研究生层面出现明显的薄弱性。随着政府硕士生培养目标从学术型向专业应用型的转化以及专业应用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构建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而奖助学金体系的经费筹措,在充分挖掘院校与导师的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大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保障研究生奖助的可持续性。

另外,需要留意新机制改革背后存在的负效应,构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新机制改革虽然通过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激励了导师对于研究生参与课题机会的提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却由此可能造成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科研经费多的项目,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受到冷落;师生关系从良性的“师徒关系”向“雇佣关系”转化,引发师生关系畸形化(邬力祥,王琳,2008;尹玉玲,2006;程斯辉,2018)。因此需要充分留意到这些改革导致的负效应,在改革推进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改革设计,将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最后,研究表明,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本次改革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与调整的空间。导师责任制与资助制一方面无形中将扩大导师的话语权,强化研究生对导师及其科研的忠诚度,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使学术研究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阻碍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为此,在既有的培养机制改革举措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下一阶段的严峻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