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横栏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横栏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辖区大部分居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收入低微,生活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耕地,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横栏人民以耕种、捕鱼为生,主食以大米及番薯等杂粮为主,间吃沙盆粥、糙米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辖区内无医疗机构,农民就医十分困难。

横栏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辖区大部分居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收入低微,生活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耕地,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1957年,全区农民总收入达到454万元,村民分配总金额20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为71元。1958年,农村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遇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大幅度减产减收,农民收入减少。1961年始,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恢复按劳分配和家庭副业,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到1962年,全公社总收入52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84.8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增长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100-120元之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逐步调动起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1985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915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00元。1989年后,全镇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拓宽致富门路。1995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横栏镇成为中山市“小康达标镇”。此后,镇政府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全镇工农业快速发展,村民从事工、商、服务业人数增多,收入多样化。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56.28亿元,农村人均年收入8118元,职工年均工资收入18200元。全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2858元。村民饮食、衣着、居住、出行、生活用品、精神生活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生活富庶,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横栏人民以耕种、捕鱼为生,主食大米及番薯等杂粮为主,间吃沙盆粥、糙米饭等。灾年常挖野菜、摘蕉蕾、捞鱼虾贝类充饥。肉类消费甚少,衣着单调,往往一衣多季,生活用水为河涌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生活不断改善。50年代中起,农民基本能维持一日三餐大米饭,衣着开始多样化。被称作“四件宝”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开始在农民家庭出现,但拥有量甚少。60年代起,居民一日三餐能吃饱米饭,居民肉食量逐年增加,逢年过节都能吃上禽肉。1965年,全公社全面通电,各大队街灯用电照明,全公社已有4500多户农民家庭用上电灯。198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87元,其中食品支出67元,占消费支出的60.98%。80年代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可在农贸市场上购买“三鸟”、塘鱼、猪肉等肉食。衣着开始向一季多衣转变。1983年,有居民开始购买摩托车交通工具,1988年,全镇拥有二轮摩托车326辆。80年代后,家庭生活用品猛增,普通农民家庭都有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电饭煲、电风扇、电视机等。1993年,全镇居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995年,全镇居民拥有摩托车3390辆,摩托车成为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90年代中后期,居民饮食消费观开始由讲究“温饱”向讲究“营养”方向转变,居民消费副食渐高于主食,水果茶叶及各种各样的饮料消费大幅增加,居民出行以公交车和摩托车为主,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抽油烟机空调电脑等高档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0年后,低脂肪高营养食品、高级进口食品及儿童食品的消费量逐年有明显的增加。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居民投入教育、交通、住房、旅游费用增长加快。2005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83.18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626元,占总生活费支出的41.15%。全镇居民拥有两轮摩托车11340辆,汽车3326辆,其拥有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0.67%和23.66%。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50年代前,横栏居民住宅多为茅寮。1963年起,公社开始以六沙大队北一生产队为试点进行茅寮砖屋化改造,至1971年,全公社改建砖屋1766间,占总户数的28.13%。70年代,全公社各大队大量生产红砖,各大队还成立建筑队,帮助农户建砖屋,村民建砖屋热情高涨。至1981年,全公社建成砖屋6726间,占总户数的87.38%。全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58平方米。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21.15平方米。80年代后期,全镇全面完成茅房砖屋化改建工作,建成砖屋77.34万平方米,全镇居民全部住上砖屋。此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镇兴起新一轮房屋改建和扩建,房屋结构以砖瓦平房改为钢筋水泥框架楼房,还新建不少花园式住宅,新建住房均配套有房间、客厅、饭厅、厨房、洗手间和阳台。1995年,全镇居民住宅面积达143.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居住面积29.45平方米。2005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为36.36平方米,高出全市平均居住面积4.25平方米。

医疗保障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辖区内无医疗机构,农民就医十分困难。 1954年在横栏桑墟设立横栏卫生所,有医生2人,医护人员3人,并逐步配备专职所长、医师(或医士)、助产士、防疫员等,逐步改善医疗条件,增加医疗设施。1958年,四沙、三沙、六沙、特沙、宝裕大队先后设立卫生站(所),初步建立起较为简易的医疗卫生网络,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60年代,每个大队都办起卫生站,实现了全公社各大队医疗机构全覆盖。1993年,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横栏医院,1995年投入使用。1997年获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起组建三级医疗网,次年横栏镇获评为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镇。2001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镇分设四沙卫生服务站、五六沙卫生服务站、桑墟卫生服务站、三沙卫生服务站、宝裕卫生服务站。2003年9月成立全市第一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高标准防保所,设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等部门,为全镇人民提供相关保障。2004年4月,新增加茂辉社区卫生服务站。2005年,加强妇幼保健,提高产妇产前检查及参加医疗保险率。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实现全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全镇有卫生医疗机构7个,实现片区医疗机构全覆盖,确保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需求。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清朝民国初期,境域只有少数简陋私塾。1950年,境域只有5所小学。1955年横栏建区后,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至1965年,开办10所小学及1所中学。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镇”的战略,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979年起,开始分阶段普及初等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学前三年教育。1989年成为全国实施燎原计划试点乡镇,探索出一条农科教统筹发展的道路,对教育进行结构改革、体制改革以及综合改革,1994年荣获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19所中小学全部成为中山市“四优达标”(优美校园、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化管理)学校,四沙中学、六沙中学被评为中山市一级学校。同年,镇荣获广东省实施燎原计划先进单位和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横栏理工学校被评定为市重点职业学校。当年,全镇有“四优达标”中小学校19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6所、幼儿园13所、托儿所24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学校,全镇基本建成从幼儿教育到成人大专教育的一条龙教育体系和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四大教育网络。2000年,对全镇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将横南小学并入横西小学。2003年,六沙中学并入横栏中学,宝裕、五沙小学合并为第二小学,穗丰、永丰小学合并为新丰小学。同年,横栏理工学校被评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横栏中学开设高中部,在原宝裕小学校址开办镇内第一所民办学校港源宝裕学校。2005年,全镇有职业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11116人,教职工6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初中普及率达100%,高中普及率91.1%;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903人,教职工144人。(2007年,横栏镇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www.xing528.com)

环境卫生不断美化。1955年,横栏区建立卫生防疫组织,全面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与除害灭病活动。1970年起,开始建设三级无害化公厕,进行家庭无害化厕所改造。1972年,各级组织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并成立爱国卫生办公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抓好爱国卫生日常工作。当年,全公社伤寒痢疾肠炎、小儿麻痹等消化道传染病平均比1968年下降84.4%。1988年,镇政府印发《关于治理西涌墟镇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全面治理西涌墟镇“脏、乱、差”,实行每季度统一进行一次灭蚊、灭蝇、灭鼠工作。1990年起,组织开展创建市卫生镇活动,各管理区和居委会共投入2428多万元资金,进行河边砌石29公里,铺砌水泥路76公里,建花基花坛2200个,村内河边植树22万棵,帮助农户改建卫生厕所8107户,普及率达78.8%,全镇环境卫生明显改善。1992年2月18日,镇成立环卫处,下设清运管理组、卫生管理组及除四害管理组,负责城镇街道的清洁、公厕、垃圾的卫生管理及除四害工作。1993年10月,获评为中山市第一批“卫生镇”称号。1995年11月,制定《横栏镇镇容及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1998年,全镇以建设“碧水、蓝天、绿地花鸟环境”为总目标,深入开展创建省卫生镇的工作,先后成立镇、村两级领导组,制定创建方案,健全爱卫会机构,设立镇、村两级专业的环卫队及除“四害”专业队,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强绿化工作,坚持开展全镇性的爱国卫生统一行动日,对全镇的公共场所、主要街道、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全镇环境得到净化、美化、绿化,人们的卫生观念大大提高,逐步养成“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好习惯。2003年,六沙村被评为横栏镇第一个市级卫生村,次年,六沙村又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宝裕村、贴边村被评为“中山市卫生村”。2005年,西冲社区、三沙村分别获评“中山市卫生村”,横栏镇获评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

福利事业不断发展。1996年起镇村企业逐步转为私营,农村开始出现较多富余劳动力。1999年,镇政府全面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安置率达95%。2001年,镇劳动所解决安置本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294人到城区就业。2003年,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安置就业1281人。2004年,通过职业培训安置“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4050”人员1540人就业。1998年,全市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1999年,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镇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镇机关干部120人、中小学教师607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15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同时,为农村纯女户购买社会养老保险。2000年,全面实行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综合型保险。2004年始,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2005年,首批参保的鲫鱼沙新村7位老人领到农保待遇存折,全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达64490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朴实的横栏人民凭借拼搏精神和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团结拼搏,在建置以来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将横栏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转变为工业为主体、农业及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中山市文明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照明灯饰制造基地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