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时期宫殿与都城建筑的研究成果

三国时期宫殿与都城建筑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三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各国逐渐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各自建造了都城、宫殿和陵墓,下面分别以魏蜀吴三国的宫殿、都城、陵墓等为例进行讲述。(一)三国时期的宫殿、都城建筑1.魏国都城和宫殿建筑—邺城魏国的都城和宫殿等都分为两部分,即曹操时的邺城和曹丕建立魏国后的洛阳。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新式的附属建筑,就是在宫城西北角设的三座堡垒高台,这也是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政权不稳固的表现。这在三国时期的都城中是很特殊的。

三国时期宫殿与都城建筑的研究成果

汉末,由于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所以两汉时期三百多年的宫殿建筑被毁弃殆尽。到三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各国逐渐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各自建造了都城、宫殿和陵墓,下面分别以魏蜀吴三国的宫殿、都城、陵墓等为例进行讲述。

(一)三国时期的宫殿、都城建筑

1.魏国都城和宫殿建筑—邺城

魏国的都城和宫殿等都分为两部分,即曹操时的邺城和曹丕建立魏国后的洛阳。由于邺城的布局极具代表性,且洛阳大体是按照邺城的模式进行建造的,所以这里以邺城为例讲述。

邺城大约在西汉时就被置为魏郡,已经是汉时的北方重镇了,后曹操攻克了邺城后,将其作为后方根据地。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魏公后,以邺城为都城,就按都城的体制建立了宫殿和宗庙、祭社等建筑。至曹操称魏王后,就开始着手修建洛阳宫殿,后其子曹丕建魏国以洛阳为都城。故而可见,曹操并不想以邺城为都城,所以也不会按帝王的规格去修建它。

邺城平面呈长方形,南面开三门,北面开两门,东西各开一门。除北面的厩门通内苑外,其余六门都有大道通入城内,主要有五条大道组成邺城的主干道网,且干道很宽,中间还有供皇帝专用的驰道。城中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的南北轴线上建宫城。宫城位于北半城的西部,呈长方形,东区正门为司马门。宫城居中是一组宫殿建筑及广场,用于举行典礼,东侧为一组宫殿,前半部是曹操的宫室,后半部为官署。西侧为铜雀园,再向西沿城墙一带是仓库和马厩。在这个区的西侧稍北,凭借城墙又建冰井、铜雀、金虎三台。宫城以东是贵族居住区和行政官署区。东西轴线的南半部是一般的居民区,有三个市和手工作坊。在居民区的中央,又有一条干道与东西大道交会于宫城下门之前。相比于同期早些时候的长安和洛阳城,邺城以其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布局开创了自汉以来城市规划的新局面。

邺城建造时,曹操已掌握政权,所以其宫城的建造已经有了仿天子禁宫的痕迹,如按天子礼仪设的司马门、驰道等。此外还出现了一种新式的附属建筑,就是在宫城西北角设的三座堡垒高台,这也是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政权不稳固的表现。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表现为:城市有明显的分区,统治阶级与普通居民严格分开。整个城市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呈丁字形相交于宫城门口,这种布局方法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建筑应用到城市布局中,对后世都城的建筑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邺城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改建的,被原有面积和格局所限,又因其位置也不符合战争的需要,所以曹操在生前就打算迁都洛阳,并开始着手建设洛阳城,到了曹丕称帝后就舍弃了邺城而定都洛阳了。

2.蜀国都城建筑—成都

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成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了行政中心,并有大小两座功能不同的城池,称为大城和少城。西汉时它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由于城市的发展又在城外加围了一圈外城称之为郭。外郭辟有十八个郭门,居住区域广大。刘备称帝后,仍沿用大、少城并列以大城为主的格局,且在十八郭门和城楼的基础之上又添建了可登上城墙的阁楼和可以望山的长廊。成都作为蜀国的都城又在大城中加建宫室、宗庙和官署等。少城是主要的商业区,在当时也有较大的规模。但因为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且有着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目标,没有把成都当作正式都城来建设,所以总体建筑能力也很有限。至于其城中的具体建筑和布局因为缺少实物和史料的佐证,现在也只能了解它的概貌了。

四川高颐阙,这是一大一小的石制双阙形式,阙的顶部仿照木构雕刻可以清楚地看到斗拱和支柱等各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当时社会木构架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3.吴国建筑

三国时期的吴国是在江南地区建立的政权,其历史虽只有80 多年,先后却有吴(苏州)、京(镇江)、武昌建业(南京)四个都城。这其中以建业为都的时间最长,建业也是三国时期唯一新建的都城。值得一提的是,在孙权迁建业之初,在西南部的临江高地上建了一个储存军资财物的重要的军事据点,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孙权一生不事夸张,对都城的建设也是满足需要即可,修筑宫殿时坚持使用原都城宫殿的旧材,所以没有大规模的建筑成果。他死后,其子孙才开始修建宗庙和新宫殿。建业遗址全部在南京市区,因而早已无法实地考证,只能依历史文献描绘出它的大致轮廓。城内可分为南北两区,北部是宫苑区,宫苑区以南有三四条南北大道,主要是太子的东宫、官署和军营。由于主要的宫苑、官署、军营和仓库建筑占整个建业城的2/3 以上,所以主要的居民区和市场都集中在南门以外秦淮河两岸。这在三国时期的都城中是很特殊的。

三国时期的都城布局和城市规划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只有邺城和建业,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作为维持政权生存必需的官衙、仓库等机构在都城规划中受到重视,逐渐被摆在宫前明显的位置;其次宫殿都集中在一区,如邺城只建一宫,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再次,都城的分区较之汉代更加明确和易于管理;最后,从城市面貌上来看,其豪华程度不断增加,布局也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尤其以邺城和洛阳为代表,成为以后都城的典范。

(二)三国时期的陵墓与宗庙建筑(www.xing528.com)

1.三国时期的陵墓建筑

与两汉时期的厚葬不同的是,由于三国时期战事频繁,人口减少,经济凋零,又加上当时挖坟掘墓之风盛行,所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可能,也不愿实行以前的厚葬了。在墓穴的建制上也就因循汉朝的制式没有多大的创新。

魏的帝陵主要有三座,最初曹操的陵墓还有较大的陵区,陵区内设寝殿,墓前有神道和石像生之类。但曹丕制定了薄葬制度后,拆毁了寝殿。而且在自己及以后的帝陵建造上都不设寝殿,不造陵园也不设神道了。

蜀国的历史短暂,只建有刘备一陵,其建制已不可考。

吴国孙权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一带,因年代久远其建制也大多不可考,但是特别的是在吴国的一座将军墓中发现了一种在三国时为吴国所独有的墓室的砌法。这种砌法是从墓底开始砌券起,每层券自角向内呈45°倾斜逐渐向中央聚拢形成穹顶。这种砌法比旧时的砌法更具整体性,所以沿用到东晋和南北朝

2.三国时期的宗庙建筑

三国时,各国都建有宗庙,但由于蜀、吴两国庙制和具体建筑情况已没有多少历史文献可查,所以现在只知道刘备死后曾在成都建造昭烈庙,孙权死后在建业建太祖庙。而对于魏国的宗庙则记载颇多,我们只能从中概述那个时期宗庙建筑的大体特点了。

早在曹操被封为魏公时就在邺城建有魏宗庙,建立魏国后,在洛阳建造太庙后才将历代君王的神位迁于其中。据文献资料上记载太庙中,太祖庙居中,左右各三庙,各庙自成庭院布局。

三国时代的建筑留存至今的极少,只有位于四川境内的高颐阙和平杨府君阙两座石阙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参考,这两座阙在风格和构造上与东汉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高颐阙由台基、阙身和阙楼三部分组成,严格地模仿了木构阙的形式。柱子、斗拱等部分都真实地再现了木构件的尺寸和形式,这是我们了解当时木构架建筑的重要资料。平杨府君阙大致与前者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子阙没有台基,母阙阙身的柱子为双柱形式,用双柱或四柱是古代就有的一种做法,但在现存的阙中却是独一无二的。

三国时期各国的建设都是在东汉末年的大规模破坏之后进行的,且各国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于是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对于砖石结构的运用,三国除承袭汉时主要用于墓室的传统之外,已经开始用于地面建筑了。最初多是用来建筑石室和阙,后来在曹魏时洛阳城中的高台建筑已经有用砖砌成道路的记载了为晋朝以后用砖建造佛塔奠定了基础。

在木结构方面,也在汉代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以斗拱为例,已经开始了从单纯的挑檐构件向梁架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方向转变。这一时期,斗拱呈多种过渡形式。如在栌斗上置拱,有些是把拱身直接放在柱子或墙壁上,也有的在跳头上再放一两层横拱以承托屋檐。也出现了一些全木构架的建筑,但这些建筑为了增加其稳定性,总要加土墙或土墩。这种情形一直被后世所采用,到了初唐以后才逐渐被淘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