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割据分裂时期的都城

中国古都:割据分裂时期的都城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战国纪年的肇始年代,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本文采取《资治通鉴》之说。韩、赵、魏三国列为诸侯,足见其已能独立治理其国,也显示出周王朝也已无力再控制各诸侯封国。这两条记载所说的当是一事。其间时有胜负,亦可以见东方的多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齐康公二年,其时齐已都临淄。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始列为诸侯。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

中国古都:割据分裂时期的都城

(1)战国时期诸国都城

战国纪年的肇始年代,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六国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吕祖谦的《大事记》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亦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因为《春秋》纪年止于这一年。也有始于周贞王元年(公元前468年)的,林春溥的《战国纪年》和黄式三的《周季编略》皆主此说。本文采取《资治通鉴》之说。韩、赵、魏三国列为诸侯,足见其已能独立治理其国,也显示出周王朝也已无力再控制各诸侯封国。其实在此以前,对于一些诸侯封国,周王朝早就难于控制,楚、吴、巴、蜀诸国皆其著例。楚之称王,远在周夷王之时;吴之称王,亦在鲁成公时。固然召陵会盟,楚国不能不承认应该向周王朝贡献包茅;黄池会盟时,吴国也以“于周室我为长”自豪,周王朝却仍然不能做具体的控制,至于巴蜀更无论矣。不过这里难于一一追溯,因而就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这一点前文也已经约略提到,故在这里再做说明。

泾阳 秦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秦简公十二年,公元前403年),秦已都泾阳,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安王十九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91,共二十一年。泾阳在今陕西泾阳县附近。

栎阳 秦国都。周安王十九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至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92,共三十四年。

阳翟 韩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韩景侯六年,至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共二十九年。阳翟在今河南禹县。

新郑 韩国都。周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至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共一百六十四年。《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钱坫《新斠注地理志》:“《韩世家》:贞子徙平阳,哀侯徙新郑,不言景侯徙阳翟。”姚鼐则谓:“韩之都三:平阳、阳翟、新郑也。韩至哀侯灭郑,都新郑。景侯乃哀侯曾祖。《魏世家》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安得有新郑哉。”按:姚说是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则谓“景”字乃误文,失之穿凿矣。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中牟 赵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以前,赵已都于中牟,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安王十五年(赵武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共十七年。《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索隐》:“此赵中牟在河北,非郑中牟。”《正义》:“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在此山之侧也。”唐荡阴县即今河南汤阴县。

邯郸 赵国都。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至秦始皇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共一百五十九年。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安邑 魏国都。魏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已都于安邑,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显王四年(梁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东徙,共三十九年。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大梁 魏国都。周显王四年(梁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至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共一百四十一年。见《水经·渠水注》、《汉书》卷一《高帝纪·注》皆引《古本竹书纪年》。《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集解及索隐》所引《纪年》皆作九年,《史记》卷四四《魏世家》则作“惠王三十一年,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按:魏徙治大梁乃是由于国力的向东发展,并非由于畏惧秦国。治魏国史事当本之于《古本竹书纪年》。就是由当时的史事观之,也可以略见一斑。《水经·浊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太平寰宇记》卷五五《相州》亦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这两条记载所说的当是一事。《水经·济水注》亦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就是《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也说:“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宋,取仪台。”其间时有胜负,亦可以见东方的多事。因此,惠王徙都当在其初年,而不能迟至三十一年始行迁徙。

临淄 齐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齐康公二年,其时齐已都临淄。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始列为诸侯。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卒,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安王二十四年为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78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临淄为都共一百八十三年;由周安王二十四年数起,则为一百五十八年。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县。

郢 楚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楚声王五年,公元前403年)以前楚已都郢。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共一百二十六年。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陈 楚国都。周赧王三十七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共二十六年。陈在今河南淮阳县。

钜阳 楚国都。秦昭襄王五十四年至秦始皇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共十三年。钜阳在今安徽太和县东南。

寿春 楚国都。秦始皇六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共十九年。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蓟 燕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燕已都蓟。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始皇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共一百七十八年。蓟,今北京市。

曲阜 鲁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鲁已都于曲阜。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昭襄王五十二年(鲁顷公十八年,公元前255年),共一百四十九年。曲阜,今山东曲阜县。

濮阳 卫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卫已都于濮阳,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始皇六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41年),共一百六十三年。濮阳,今河南濮阳县。

野王 卫国都。秦始皇六年至秦二世元年(卫君角九年,公元前209年),共三十三年。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

彭城 宋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宋都已离睢阳东徙93。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宋王偃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共一百一十八年。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

绛 晋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晋已都于绛。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烈王六年(梁惠王元年,公元前370年),共三十四年。西周、春秋时,晋都曾数度迁徙,皆以绛相称。战国时,晋都仍称绛,在今山西侯马市。

屯留 晋国都。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94至周显王十年(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共十二年。周显王二十年(赵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又以屯留为都,是年晋绝不祀。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县南。

端氏 晋国都。周显王十年至周显王二十年(公元前243年),共十一年。《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屯留。”《赵世家》又说:“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又卷三九《晋世家》也说:“孝公卒,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卷一五《六国表》所载,与《赵世家》《晋世家》相同,为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事(唯《六国表》静公之立在周安王二十五年。其年为齐威王二年,非元年,小有差异)。如果周安王二十六年,静公已为家人,何能有徙屯留、端氏之举?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二《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论《晋世家》所载晋静公俱酒之立为齐威王元年事,因谓:“据《六国表》,静公俱酒立在齐威王二年(原注:立后之明年称元年。故与《世家》差一年)。惟《史记》齐威王立,误前二十二年,其时尚为晋桓公十二、十三年,知静公俱酒之卒应尚在后。今姑依《纪年》,齐威王立在梁惠成王之十四年。若是年晋静公立,则桓公(原注:即孝公)实得三十二年,而静公(原注:即悼公)有九年。晋取泫武、濩泽,乃悼公六年事。” 所谓晋取泫武、濩泽为魏惠成王十九年事,见《水经·沁水注》。如齐威王元年在梁惠成王之十四年,则晋取泫武、濩泽正为静公俱酒六年事。赵夺晋端氏徙处屯留,在静公九年,亦即赵肃侯元年。《韩世家》:“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韩无悼公。此悼公当为晋君,亦即静公俱酒。韩昭侯十年为赵肃侯元年,是年静公俱酒为赵徙处屯留,成为家人,又为韩姬所弑,因而晋绝不祀。端氏在今山西沁水县西。

新郑 郑国都。郑国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久已都于新郑。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郑为韩灭95。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新郑为都共二十九年。

顾 中山国都。顾在今河北定县。

灵寿 中山国都。《史记》记中山事,始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其年为赵献侯十年。《六国表》及《赵世家》皆谓这一年中山武公初立。《赵世家》又谓:“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烈侯元年为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十七年,亦即公元前408年,其时三晋尚未称王,还未入于战国时期。魏伐中山,亦见《魏世家》,魏伐中山后,使子击守之。子击后来立于魏,即魏武侯。子击去后,魏使何人继守,史无明文。此魏中山虽与鲜虞中山不同,战国时,中山亦称王,似不能再以作为魏国的版图。《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赵世家》:“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 赵献侯十年为周威烈王十二年。其时尚未入战国,亦在魏灭中山之前。桓公继立,不知确在何年。赵灭中山在武灵王二十五年,亦即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至于始居于顾和灵寿的年代,则已不可考矣。灵寿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

琅邪 越国都。《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勾践尝治此。”此事不见于《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二《越徙琅邪考》:“越都徙琅邪,事见《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今本纪年》,越徙都琅邪,在晋出公七年当鲁哀公之二十七年。是岁,越使后庸来正邾鲁之界。公与盟平阳,盖即越北徙时矣。然则武城被寇时,越都已在琅邪。”汉琅邪县在今山东胶南县南。《史记》卷六《秦始皇帝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正义》引《括地志》:“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唐诸城县今亦为诸城县,今由诸城县析置胶南县,故琅邪在今胶南县南。《水经·潍水注》:“琅邪,山名,越之故国。” 亦指今胶南琅邪而言。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时琅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谓琅邪近日照。钱穆《越徙都琅邪考》谓其说实近情理。钱氏又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说“东海国赣榆,本属琅邪”及其注文引《地道记》,当地海岸有秦始皇碑,因谓琅邪当在赣榆。汉赣榆在今江苏赣榆县北,其地汉时诚属琅邪郡,然已在琅邪郡的最南僻处。汉琅邪县当因秦之旧,而秦琅邪县当即越国的琅邪。正因为琅邪为越都所在,亦一胜地,故秦始皇至其地,为之大乐,且停留至数月之久,赣榆之为县名,自当有其意义,与琅邪之名并无牵连,而距琅邪又远,当非秦始皇所至之处,亦非勾践建都之地。钱穆因《地道记》谓赣榆有秦碑,遂以之为持论的理由。然今胶南的琅邪亦有秦碑,见《水经·潍水注》,则又当作何说?《水经·淮水注》:“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这是说赣榆附近,常为海舶停泊,钱氏亦以此为琅邪在赣榆之证,海边停泊,当非一处,似不能以之作为赣榆即是琅邪的确证。

吴 越国都。越国本都于琅邪,其后南徙于吴,即吴国故都,在今江苏苏州市。其南徙之年,史无可考。《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楚取越地后未南渡浙江,则当时越都不在会稽,其都当在吴。《越世家》以楚威王灭越王无强与破齐于徐州为同时。据《楚世家》,是年为楚威王七年,亦即周显王三十六年。

巴 巴国都。巴之立国在战国之前。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至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96,共八十八年。巴在今四川重庆市。

成都 蜀国都。蜀之立亦在战国之前。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至慎靓王五年97,共八十八年。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市。

战国时,七雄交称,但当时立国的并非只有秦、楚等七国。《战国策》卷一二《齐策五》:“卫鞅见魏王曰:‘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又卷七《秦策五》:“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高诱注:十二诸侯,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两策所言合计,其实只有九国。陈、蔡、曹、许皆已先亡,未能及于战国。鲁、卫、宋、郑皆春秋时大国,这时已沦为小邦。邹与滕、薛、郯、莒诸国,皆在泗水流域。所谓泗上诸侯,当指此而言。这些小国当时几至无闻于诸侯之间,只是其国名迄今仍作为当地的县名。

(2)三国时期诸国都城

洛阳 魏国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至魏常道乡公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56年)98,共四十六年。

成都 蜀国都。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至后主炎兴元年(公元263年)99,共四十三年。

吴 吴国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100,共八年。

京口 吴国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共三年。见《建康实录》卷一《太祖上》。《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建安)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京口镇今为江苏镇江市。

秣陵(建业) 吴国都。1.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101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02;2.吴大帝黄龙元年(公元229年)103至吴乌程侯甘露元年(公元265年);3.乌程侯宝鼎元年(公元266年)至乌程侯天纪四年(公元280年)104,共六十一年。秣陵(建业)在今江苏南京市。

公安 吴国都。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至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105,共三年。公安在今湖北公安县北。

武昌 吴国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至吴大帝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共九年。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十六国时期诸国都城

离石 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八月106。离石今仍为山西离石县。

左国城 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八月107至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十二月108,共一年五个月。《通典》卷一七九《州郡九》:“离石,左国城在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汾州府》:“左国城在永宁州东北二十余里。”永宁州今为山西离石县。不佞前在离石县考察时,在县北五十里处峪口村发现一座古城,可能就是左国城。唯在《大清一统志》所说的左国城之北,里数也有差异。不过在这座古城之南,别无其他遗迹足以当之。恐《大清一统志》所说的方向、里数皆有不合。

黎亭 汉国都。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十二月至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六月109,共二年七个月。《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二《潞安府》:“黎亭,在府西南三十五里黎侯岭上。……晋永兴二年,刘渊以离石大饥,徙屯黎亭,就邸阁谷,即此。”按:当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南。

蒲子 汉国都。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七月至永嘉三年正月(公元309年)110,共八个月。蒲子在今山西隰县。

平阳 汉国都。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至晋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共十年。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汾水西岸。

长安 1.前赵国都。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111,共十年。2.前秦国都。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112,共三十五年。

常安 后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共三十二年。《晋书》卷一一九《姚泓载记》:“姚苌以孝武太元九年僭立,至泓三世,以安帝义熙十三年而灭,凡三十二年。”按:由太元九年至义熙十三年,为三十四年,非三十二年。《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苌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然其时苻坚仍在长安,苌尚在渭北马牧。至太元十一年,坚已死,苌遂即皇帝位于长安,并改长安为常安。所谓三十二年,盖由是年数起。

成都 1.成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至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113,共四十四年。2.谯纵国都。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至义熙九年(公元413年)114,共九年。

襄国 后赵国都。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共十六年。襄国在今河北邢台市。《晋书》卷一〇五《石勒载记下》:“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自襄国都临漳。” 其下文又曰:“勒将营邺宫”;复曰:“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盖虽有徙都之言,实际仍在襄国也。

邺 1.后赵国都。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至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115,共十六年。2.冉闵都。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至永和八年(公元352年)116,共三年。3.前燕国都。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至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117,共十四年。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青山(徒河之青山) 前燕国都。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至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共六年。见《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杜佑《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汉徒河县之青山在(柳城)郡城东百九十里。”唐柳城郡在今辽宁省朝阳市。

大棘城 前燕国都。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至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共四十七年。见《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杜佑《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棘城,在(柳城)郡城东南百七十里。”

龙城 1.前燕国都。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至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118,共十年。2.后燕国都。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至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共十一年。3.北燕国都,亦曰和龙。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至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共二十八年。龙城在今辽宁朝阳市。《晋书》卷一二五《冯跋载记》:“太元二十年,乃僭称天王于昌黎,而不徙旧号,即国曰燕。”《载记》又云:“始跋以孝武二十年僭号,至弘二世,凡二十八载。”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慕容垂尚在世,不当已有冯跋事。此当为安帝义熙五年之误。《资治通鉴》卷一一五《晋纪三十七》,安帝义熙五年载此事,是也。

蓟 前燕国都。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至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119,共八年。

中山 后燕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至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120,共十二年。中山在今河北定县。

广固 南燕国都。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121,共十一年。广固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

长子 西燕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122,共九年。长子在今山西长子县。(www.xing528.com)

姑臧 1.前凉国都。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张重华自假凉王,至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123,共三十一年。2.后凉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至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124,共十九年。3.南凉国都。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至义熙六年(公元410年)125,共五年。4.北凉国都。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126,共二十八年。姑臧在今甘肃武威县。

廉川 南凉国都。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至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89年)127,共四年。《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历代州域形势》:“廉川城在西宁卫西南百二十里。”西宁卫即今西宁市。然廉川实在今甘肃永登县西连城,与乐都界相近。见李文实《民和访古录》。近人或以民和史纳为廉川遗址,不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陇右道》:“兰州……南凉秃发乌孤都广武,皆此地也。”按《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乌孤)遣其将石亦于筑廉川堡以都之。……隆安元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赦其境内,年号太初,耀兵广武,攻克金城。……后三岁,徙于乐都。”是乌孤未尝以广武为都,李说未妥。

乐都 南凉国都。1.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2.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至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3.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至义熙十年(公元414年)128,共十一年。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一一《南凉·凉州》有乐都郡,其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

西平 南凉国都。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至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129,共四年。南凉有西平郡,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

张掖 1.北凉段业都。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至隆安五年(公元401年)130,共四年。2.北凉国都。晋安帝隆安五年至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131,共十二年。张掖在今甘肃张掖县。

敦煌 西凉国都。1.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2.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共八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传》:“玄盛以安帝隆安四年立,宋少帝景平元年灭,据河右凡二十四年。”按:《资治通鉴》卷一一九《宋纪一》:“宋永初二年正月,河西王蒙逊率众二万,攻李恂于敦煌。河西王蒙逊筑堤壅水,以灌敦煌。李恂乞降不许。恂将宋承等举城降,恂自杀。蒙逊屠其城。”是不得至宋少帝景平元年也。由隆安至此为二十二年,亦非二十四年。

酒泉 西凉国都。晋安帝元熙元年(公元405年)至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132,共十六年。酒泉在今甘肃酒泉县。

晋阳 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至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八月133,共一年一个月。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汾水西。

雍 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至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134,共九年。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湟中 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七月至十月135,共四个月。《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中城北。”按:其地当在今青海湟源县西,近海晏县境。

勇士 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至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136,共四年。《水经》:“河水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勇士城当近于今榆中县。

金城 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至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137,共八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陇右道》:“兰州五泉县……前秦张寔徙金城郡理焉。”唐兰州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

西城 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至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138,共六年。《水经·河水注》:“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此西城当即勇士城。

苑川 西秦国都。1.晋安帝隆安四年139;2.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140,共四年。苑川在勇士城东。

度坚山 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至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共二年141。度坚山在今甘肃靖远县西。

谭郊 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二月至六月142,共五个月。谭郊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143

枹罕 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八年至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144,枹罕在今甘肃临夏县。《水经·河水注》:“漓水又迳枹罕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金城)郡西二百一十里。’ 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合校水经注》引董祐诚说:“诸家地志皆以汉魏迄唐之枹罕皆即今河州治。此注引《十三州志》:‘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今大夏河北至州城尚四五里,而洪水河经州南门外东入大夏河,似与白石枝津相合。疑今河州城为北魏以后之枹罕。而二汉故城尚在今州治之南滨于漓水也。”乞伏所都当仍二汉的枹罕。清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

上邽 1.西秦都。宋文帝元嘉七年至八年145,共二年。2.夏都。(1)宋文帝元嘉四年至五年;(2)元嘉七年(公元430年)至八年146,共四年。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

统万 夏都。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147,共十五年。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平凉 夏都。宋文帝元嘉五年至七年148,共三年。平凉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南。《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平凉府》:“平凉故城在府西南四十里,苻秦时所置。……后魏主焘神䴥元年,夏主昌自上邽屯平凉,与魏争安定,昌败,赫连定复称帝于平凉。三年,魏主焘围安定,克之。”

仇池 1.百顷氐王杨千万都。《宋书》卷九八《氐胡传》:“汉献帝建安中…… (杨驹)始徙仇池。……驹后有名千万者,魏拜为百顷氐王。”按:《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八年,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之。”这是氐王千万见于《三国志》之始。是时曹操已建魏社稷,故《宋书》因谓魏拜千万为百顷氐王。千万为百顷氐王当在建安十八年以前,因别无其他记载,故以建安十八年为千万称王之年。又《宋书》卷九八《氐胡传》:“千万子孙名飞龙,渐强盛,晋武假征西将军,还居略阳。”此事,史无具体年代。太始元年,晋武帝初受魏禅,大封臣下。故以之列于这一年中。由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至太始元年(公元265年),共五十三年。仇池在今甘肃成县西;2.氐王杨茂搜都。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至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共七十六年149;3.氐王杨定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150至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151,共五十年。前后三次共一百七十九年。

略阳 氐王杨飞龙都。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至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共三十一年152。略阳在今甘肃张家川自治县西。

历城 氐王杨定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153至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154,共九年。历城在今甘肃成县西,即所谓建安故城是也。

武兴 氐王杨文弘都。《宋书》卷九八《氐胡传》:“顺帝昇明元年……以文弘督北秦州诸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袭封武都王,将军如故。退治武兴。”《梁书》卷五四《武兴国传》:“文度弟文洪,为白水太守,屯武兴,宋世以为武兴王。武兴之国自此始矣。”文洪当为文弘。又《魏书》卷八《世宗纪》:“正始三年,梁秦二州刺史邢峦连破氐贼,克武兴。”由昇明元年(公元477年)至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共三十年。又梁武帝中大通五年,亦即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155至梁简文帝大宝二年,亦即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156,共十九年。武兴今陕西略阳县。

(4)南北朝时期诸国都城

建业 1.刘宋都。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宋顺帝昇明三年(公元479 年)157共六十年,2.南齐都。齐高祖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共二十四年158,3.梁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共五十六年。4.陈都。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共三十三年。

江陵 后梁都。后梁宣帝大定元年(公元555年)159至后梁后主广运二年(公元587年),共三十三年。

盛乐 北魏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共十三年。按:《魏书》卷一《序记》,猗卢时已居于定襄之盛乐。其后,驾傉居东木根山,在今山西大同市北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纥那迁于大宁,在今北京延庆县北。前秦时,其地曾为苻氏所有。前秦丧乱,拓跋珪遂为诸部所推,为代王,居定襄之盛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按:“东受降城”应为“都护城”之讹。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水经·河水注》:“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城东四十里。’”《合校本水经注》引董祐诚说:“《注》引《魏土地记》,成乐城在云中城东八十里,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则宫在成乐西亦四十里。”按成乐即盛乐。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盛乐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则云中宫当在今和林格尔县稍偏北处。《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云州,领四郡,其中有盛乐、云中二郡。”本注:云州,旧置朔州。盛乐,永熙中置。云中郡,秦置。永熙,魏孝静帝年号,盖已至魏的末季,非其初年旧规。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一四,述北魏都城以云中著目,从其朔也。《魏书》卷一《序传》:“什翼犍立三年,移都云中之盛乐。”这就说明了其时盛乐本为云中郡的属县。

平城 北魏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160,共九十六年。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洛阳 北魏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61,共四十二年。

长安 1.西魏都。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62至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共二十三年;2.北周都。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163至北周静帝大象三年(公元581年),共二十五年。

邺 1.东魏都。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164至孝静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共十七年。2.北齐都。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165至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共二十八年。

(5)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都城

洛阳 1.后梁都。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至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166,共五年。2.后唐都。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至后唐废帝清泰三年(公元936年)167,共十四年。3.后晋都。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至天福三年(公元938年)168,共三年。

开封 1.后梁都。(1)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开平三年169;(2)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至末帝龙德三年(公元923年)170,共十四年。2.后晋都。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171至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共九年。3.后汉都。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至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172,共四年。4.后周都。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173,共九年。

江都 吴国都。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至石晋天福二年(吴睿帝天祚三年,公元937年)174,共三十一年。

金陵 南唐国都。石晋天福二年(南唐烈祖李昪元年)至宋太祖开宝八年(江南后主十四年,公元975年)175,共三十九年。

杭州 吴越国都。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吴越忠懿王三十二年,公元977年)176,共七十一年。

江陵 荆南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177,共五十七年。

长沙 楚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951年)178,共四十五年。

广州 南汉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宋太祖开宝四年(南汉后主大宝十四年,公元971年)179,共六十五年。

长乐 闽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石晋开运二年(闽恭懿王天德三年,公元945年)180,共三十九年。长乐,今为福建长乐县。

成都 1.前蜀国都。唐天复七年(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181,共十九年。2.后蜀国都。后唐废帝清泰元年(后蜀高祖明德元年,公元934年)至宋太祖乾德三年(后蜀后主广政二十八年,公元965年)182,共三十二年。

太原 1.晋国都。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183,共十七年。2.北汉国都。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世祖乾祐四年,公元951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汉英武帝广运六年,公元979年)184

凤翔 岐国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185,共十七年。凤翔,今陕西凤翔县。

蓟 燕国都。唐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天祐十年(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186,共七年。

敦煌 沙州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共一百二十九年。《宋史》卷四九〇《外国传》:“沙州本汉敦煌故地,唐天宝末陷于西戎。大中五年,张义潮以州归顺,诏建沙州为归义军,以义潮为节度使,领河、沙、甘、肃、伊、西等州观察、营田处置使。义潮入朝,以从子淮深领州事。至朱梁时,张氏之后绝,州人推长史曹义金为帅。义金卒,子元忠嗣。周显德二年来贡,授本军节度、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铸印赐之。”自张义潮摆脱吐蕃绊羁,以土地归唐,沙州复隶于版图。五代时,张氏世绝,曹氏继起。中间又阻于回鹘,故与中土少有往来。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其《职方考》中即不复再列瓜、沙诸州,视同化外。后周及北宋虽仍授予曹氏后世官爵,《宋史》却以之置于《外国传》中,视之同于于阗、高昌,这是十分不恰当的。沙州与内地只是隔于西夏,不能因此而谓其地就和内地州县不同。宋时当地已称瓜州,不应仍以之称为沙州。兹篇即以之与五代时诸国并列,其具体年代即由后梁开国时数起。《宋史》卷四八五《西夏传》:“(景祐二年,元吴)遂取瓜、沙、肃诸州。”景祐二年为公元1035年,曹氏世绝当在此时。沙州治所本在敦煌,故以敦煌为其都城所在。

(6)与宋并立诸国的都城

临潢 契丹、辽都。契丹太祖神册三年(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187至辽天祚帝天庆十年(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188,共二百零二年。临潢府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之外,有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辽帝常驻上京,亦常往其他各京。《辽史》叙辽帝巡幸,于其他各京,一般称“如”称“幸”。如《辽史》卷八《景宗纪上》:“庆历三年九月如南京”;又卷一四《圣宗纪五》:“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如中京。”又如卷一〇《圣宗纪一》:“统和元年四月幸东京”;又卷一五《圣宗纪六》:“开泰三年十月幸中京。”这显示南京、中京、东京等皆非辽帝常驻之都。至于上京则不然。由他京至上都则皆称“还”。《辽史》卷四《太宗纪下》:“会同八年四月,还次南京;九月,还上京。”又卷六《穆宗纪上》:“天禄四年二月,幸南京,七年四月,还上京。” 诸京由于非辽帝常驻之所,皆置留守,如《辽史》卷一三《圣宗纪四》,统和十年有东京留守萧恒德;又卷一〇《圣宗纪一》,有燕京留守于越休哥;又卷一五《圣宗纪六》,有中京留守推官李可举。就是辽帝在这诸京时,仍设有留守。《辽史》卷一〇《圣宗纪一》:“统和元年夏四月幸东京,以枢密副使耶律末只兼侍中,为东京留守。”上京亦曾置留守,然皆在辽帝出外巡幸时,并非常制。《辽史》卷一〇《圣宗纪一》:“统和元年九月如老翁川。十月,以吴王稍为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此时辽帝先后观渔马泺、玉盆湾、浚渊,并然万鱼灯于双溪。又卷二八《天祚帝纪二》:“天庆六年六月,上京留守萧挞不也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兼副元帅,知北院枢密使事萧韩家奴为上京留守。”在此之前,天祚帝亲自出征张家奴,在后天祚帝又猎秋山,谒怀陵,皆不在上京。

会宁 金都。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至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共十六年。会宁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子。《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国初称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去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大定十三年七月,复为上京。”按:《地理志》在此下叙会宁府时说:“初为会宁州,太宗以建都,升为府。”检《金史》卷三《太宗纪》,未见建都升府的记载。惟会宁三年四月载:“诏以辽主赴京师”,六年八月又载:“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遂入见于乾德殿。”乾德殿就在上京路。《太宗纪》还于天辅七年载其太祖阿骨打于斡独山驿召太宗的诏书说:“政须绥抚,是用还都。”则所谓建都不仅在太宗时,而且还可上溯至太祖阿骨打时。只是具体年月未可考知。金仿辽制,亦置五京;上京会宁府而外,别有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皆当属于陪都性质。大定十三年会宁府虽复上京之号,然其时金都已迁至中京大兴府。上京虽复旧号,实仍同于陪都。

大兴 金都。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至金章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189,共六十二年。大兴,县名,亦府名。本辽析津府,析津县。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名。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7年)为南京,圣宗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号燕京。海陵王贞元时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京师之号,遂改为中都190。大兴,今北京市。

开封 金都。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至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191,共二十一年。开封为金的南京。金国初年为汴京,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号南京192。开封,今河南开封市。

灵州 西夏都。宋真宗咸平六年(时西夏李继迁在位之二十二年,公元1003年)至宋真宗天圣元年(时西夏李德明在位之二十一年,公元1023年),共二十一年。《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咸平五年三月,继迁大蕃部,以为西平府。六年,遂都于灵州。”灵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兴州 西夏都。宋真宗天圣元年至宋理宗宝庆三年(夏献宗乾定五年,公元1227 年)193,共二百零五年。《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天圣元年)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之。”元昊即位,“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其时称兴州兴庆府,今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