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艺术与生活方式:文化生态

民间艺术与生活方式:文化生态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社会阶层等的差异,生活方式及其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也不相同,生活方式条件下的文化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7虽然文化较生活方式的内容更为宽泛,但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是密切联系的,文化对一定社会及其成员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活方式又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8就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生活方式的内容来看,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活动二者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民间艺术与生活方式:文化生态

传统的民间艺术创造深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制约,历史上以农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造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民间艺术及其文化创造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二者不仅是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产物,是民众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和结果,深受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民间艺术创造与生活方式受一定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考察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传统的民间生活方式与民间艺术的创造不仅是密切联系的,而且民间艺术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不能脱离一定的生活方式,而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模式对民间艺术的创造又具有较强的制约,随着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山东沂源妇女们做女红

生活方式是不同社会成员、群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稳定的活动形式及行为特征的社会活动体系,这是社会学的一般表述。1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社会阶层等的差异,生活方式及其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也不相同,生活方式条件下的文化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述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并把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2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生活方式取决于生产方式,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规定了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在生产力方式的统一结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最终决定了生活方式,而且往往对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产生直接影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可以看出,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条件是相统一和吻合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活动方式的一个方面,因而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在《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的一定活动方式或生活的一定形式,生产方式就是一定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活方式的概念不仅指人类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包括生产活动在内的整个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活方式”的概念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而,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广义与狭义的二分法。广义的“生活方式”概念认为,人们生活领域涵盖了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消费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生活活动的一切领域;狭义的“生活方式”则主张把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家庭生活,或简单地说,就是指衣、食、住、行、乐领域。5从民间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来看,我们更强调二者的联系,这不仅缘于艺术概念在当代从“美的艺术(Fine Art)”走向设计艺术、造物艺术,如美国艺术史学家乔治·库布勒所说:“艺术的观念可以扩大,直至包括所有的人造物。”6更重要的是,对于民间艺术来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艺术与生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蕴含了人们的审美创造,精神文化的艺术创造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独立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之外的,艺术创造有时就是物质生产活动本身。生活方式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混沌统一的形态,更便于我们认识民间艺术的性质,叙说民间艺术生活整体性的特征及其文化生态的特征。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村落民居

生活方式是一定的社会成员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的体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当我们考察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诸如人们的生产劳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生活等生活方式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到,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民众生活方式与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有的社会学家也将文化说成是生活方式或生活的样法。如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人类生活的这种样法又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内容。7虽然文化较生活方式的内容更为宽泛,但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是密切联系的,文化对一定社会及其成员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活方式又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是一定的活动主体同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复杂的有机体,作为社会活动的生活方式其构成要素一般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活动主体、活动模式和活动条件。按照生活方式的这种结构分析,有的社会学者将生活方式进行如此表述:“生活方式是主体凭借一定的社会条件把生命纳入一定的文化模式而呈现的稳定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则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劳动生活方式、物资消费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生活方式。”8就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生活方式的内容来看,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活动二者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诸如个体、家庭、小群体、社区、阶层、民族、社会等,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层次的社会活动主体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这不仅是由于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活动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群体、层次的活动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对活动主体的先在规约。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个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且一定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也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活动具有一定调节和引导作用。对于社会生活方式来说,一方面,个体对社会和群体生活活动的维护和遵循使一定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活动主体的层次性不仅是研究特定对象的生活方式的有用工具,对于民间文化和艺术来说,其特殊的文化分层同时也涉及了文化的创作主体。生活方式中特定活动主体的层次及其活动模式与民间文化创造主体的层次及其文化样式某种意义上是相互重叠交织的。当我们谈论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由民间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创造的,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与整个国家、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是有层次差别的,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创造主体和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来讲,二者具有强烈的交叉重叠或鲜明的一致性。换句话说,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又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主体,生活方式活动主体的层次性与文化的分层研究中主体意识与层次划分,对于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和需要明确的。

上图:调研鲁西南提花织布(www.xing528.com)

下图:山东嘉祥街头老人在盘扣打结

一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生活活动模式,使生活方式呈现为一定的状态,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学家指出:“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由模素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则组成。这种意义上的活动模式是符号,是文化模式。”9模素是活动模式的组成单位,是活动模式的分解,一定的活动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模素及细节,模素相当于活动模式中的不同过程。不同社会活动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通过一定的生活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同时又是开放的状态。一定的生活活动形式之所以成为生活模式,不仅在于结构的稳定性,是活动的过程中反复发生过的,还在于活动的结构被活动的主体认知为模式。社会学家指出,“模式是已经完成的”,说明模式形成了稳定的结构;“模式又是重新开放的”,说明模式是可以重塑的。另外,生活模式还是人们生活过程中习惯传承的规律,合宜的生活程式,同时又是个人的人格标志和群体的认同符号。10这些都说明了生活模式的稳定性、开放性、传承性和集体认同性。将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描述为文化模式,就在于二者的构成方式及相对稳定的一致性特征。文化模式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特质依据不同的构成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并显示出稳定的特征。当然,文化模式也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文化模式也是可以重塑和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属于文化现象,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和文化模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透过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经济形式的发展,民间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即使现当代以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并未发生彻底的改变,特别在民间社会,这种固有的生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这种生活模式与文化模式的传承,使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表现了强烈的一致性。当然,二者的开放性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也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现当代历史上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转型,这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显现。

湖南新宁江边的渔船

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不仅规定和影响了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首先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必然地影响了一定社会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方式的特征,这些环境又同时是物质文化生活样式的决定因素之一。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仍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要素。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变革的巨大动力,它是生活方式主体选择生活方式的物质手段和现实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不仅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发生直接影响。对于民间文化来讲,物质生产方式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再者,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传统等社会因素也规定和影响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这些方面的因素更显示出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的统一,使我们难以分清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区别。这些因素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变异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既包括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因素和条件,又包括了物质的、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综合的因素和社会条件,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对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同时也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表现出强烈的重叠和一致性。

通过以上的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二者不仅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手段和产物,二者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同时又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者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传承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结构和特征与文化模式的结构和特征是相似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活动条件及其对各自的影响也是相似的。当然,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亦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生活方式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性,它依赖于人的现实的活动,而文化的主体性则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更大的泛布性;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社会性的,但同时又残存着一定的生物属性,而文化则只有社会学的性质,并不存在生物学的性质;生活方式只涉及人们的一般社会生活领域,而文化则宽泛得多,它涵盖了人类历史活动、生产活动及高智能的科学技术领域等更广泛的领域。11这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区别。从生活方式与文化的本质、结构要素及特征来看,二者更多的是联系和相似性。一定生态环境下的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创造和结果,而一定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又同时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也同时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一定文化活动是生活方式的产物,生活方式又受文化创造的制约。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就影响了生活方式的性质、内容和活动模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的变迁更多的是受文化变迁的影响。

我们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对于民间艺术来说,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是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生存的背景,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决定、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动机、样式和存在形态。传统、持久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活动,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持久地延续、传承和发展,而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的变迁又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样式和创作形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民间艺术的冲击是普遍而深刻的。我们认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考察和认识不仅有助于对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对民间艺术传统生存形态和样式的把握,这有助于我们从基础和根本上理解民间艺术,并对民间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民间艺术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和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生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