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性开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保护性开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同时也是急迫、有效、势在必行的。目前来看,旅游业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计制作、销售等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注重旅游业经济性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

保护性开发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山东潍坊杨家埠晾年画

由于民众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等的改变,或者说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我们没有理由为了保护民居让老百姓依然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也没有理由为了保护年画让人们在新式楼房里贴满大红大绿的神像,更不能为了保护传统农具、交通工具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着老牛拉破车,然而,倘若我们难以固守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断了民间文化的香火,那么我们这一辈人必然难辞其咎。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同时也是急迫、有效、势在必行的。然而,如果能为民间艺术培育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艺术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仍不失是对民间艺术积极、主动的有效保护,它具体体现在民间艺术生存方式与空间的文化实践活动中,生存的道路也是丰富多样、立体交叉的,成功的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本书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旅游业是当今仅次于石油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是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而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旅游业并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更重要的是,文化性与经济性是密切相连的。旅游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过程,因而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精神内容。对于旅游资源来说,除了特定的自然资源,还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文化资源则是动态的、丰富的,也更具有个性特征,从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旅游业居世界第41 位,1998年已跃居世界第7 位,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12面对这种形势,如何使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介入旅游产业,既是对旅游业的丰富和开发,同时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因而,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产业开发合理并存,是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开发共同研究的课题。尽管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有不当之处,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艺术难免有歪曲或损伤,然而关键并不在二者本身,而在于开发的方式与手段。虽然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并非为旅游而存在,但民间文化艺术的现实境遇与旅游业的共同开发毕竟可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借助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仍是一条现实的途径。

近年的山西平遥古城

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合理保护与旅游发展,在国外及国内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法国的村落旅游,在保持原有村落布局、街道规划、居宅样式、室内陈设以及生活方式大体不变的前提下,由政府与居民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居民另辟新居,原有的民居既可以开设小型旅馆供游客居住,也可以供游人参观,游人可以真切地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开发方式和经营模式,既可以使国家和房主实现双赢,又可以较完整地保持传统的民间文化风貌,从而使旅游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日本民俗观光村,既有供人参观游览的原生态整体村落,也有异地重建的乡村再造,还有仿古式的新建村落和街道,不同的村落观光游览又有所区别,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努力保持原有村落的传统样貌。韩国也有类似的形式,使旅游与文化生态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在我国,除了像深圳“中华民俗村”这种微缩景观式的再造,也有像平遥古城、纳西古城、江苏周庄、安徽西递之类的城镇村落及贵州雷山上郎德民族村寨、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之类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共同开发保护的原生态样式。虽然有些样式难免有失民间文化的原貌,但现在来看,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合理形式,而其中的偏差之处重要的是管理、运作及理念导向的问题。如果能在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内涵,保持原有的民间文化和特有的民间艺术因素,使旅游者能够参与当地的民众生活,体验原有的生活方式,参与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活动,增强旅游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无疑将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原生态的民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也是旅游观光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具有支持和补充作用。在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据旅游总收入的重要比重,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对促进旅游和民间艺术保护都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产品及其他商品的开发对提高民间艺人经济收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兴盛都有重要意义,从而对保护传统民间技艺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旅游业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计制作、销售等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域特色、艺术特色不鲜明,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加工粗糙、质量低劣、商品化倾向明显,技艺保护不利、后继乏人,生产机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质量和规范化不够等等,既对旅游市场有所影响,对民间艺术保护也不利。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相关的设计、包装、营销、管理等也要配套,具体的产品要视不同的情况合理开发,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例如欧洲许多国家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开发的工艺品,也有纯手工、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开发。“工艺品”指的是既有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的“工”品,也有纯手工制作的艺术化的“艺”品;既有满足一般游客的大众化的产品,也有个性化、艺术化的艺术品。总之,不管选择何种形式,在保证质量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之一,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人士的研究、论证与共同探讨。(www.xing528.com)

注重旅游业经济性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当然,建设博物馆的思路是多元的,同时也与旅游参观密不可分。博物馆的建立除了静态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的陈列、展示之外,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无论是新建的博物馆还是旧民居、遗址等改造的博物馆、文化艺术品的陈列展示既有收集、归类的标本式的综合展示,又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艺术品的原样陈列,这种陈列方式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参与性,而不是被动地观赏。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国自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西部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就是对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它是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共同保护,形成一个具有文化生态特征的保护区。如菲尼斯特尔省的“河流之家”博物馆、水磨坊博物馆和古教堂博物馆,既依托传统遗迹,保存了原有的河流、街道、池塘、草地、水车、磨坊、面包房、庭院等等,将其整体遗迹开辟为博物馆,也有在遗迹中截取部分区域,如教堂、河流等辟为博物馆。这种陈列展示力求自然、真实,少有雕琢及人工化的成分。建立博物馆是较为普遍的文化保护与游览结合的方式,也是实际可行的。但博物馆的建立也是丰富多样的,注重参与、体验和亲历的博物馆较之被动地观赏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博物馆无疑更具吸引力。无论是生态博物馆、街区博物馆,还是收藏标本式的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都是实际有效的博物馆样式,注重博物馆的动态性还是静态性,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总体目标都不能脱离对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生活方式等的原生态保护,当然还要与其他设施、服务等相配套,才能做到对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日本盛冈手工艺村的南部铁器加工作坊

山东曹县民间庙会

如果说旅游开发与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相结合有失文化的真实面目和生态特征的话,那么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与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的日常生活内容有机结合,才是更为有效和至关重要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有为民间文化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才更有益于文化的成长。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例,节日的仪式、庆典是民间节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文化,如果春节没有鞭炮声,没有对联、剪纸、锣鼓灯彩、面花、新衣裳、贺年问候、祭祖供奉,不仅年味寡淡,年节的文化和艺术也就没了踪影,因为年文化就是由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组成的。因而如何合理适宜地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注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是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最有效方式,因为民间文化艺术自始至终就生存在民众及民众的生活当中。既然如此,脱离了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往往也就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形同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无法血脉相通地传承下来。这种现实的例子也是司空见惯的,元宵节上的高跷、旱船、秧歌、舞龙、舞狮和威风锣鼓作为商业活动的庆典虽然也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但总不比节日里来得实在,因为它没有天地同庆、全民参与,更失去了那些祭祀祈禳、趋吉避凶深层的心理内涵和象征。就像广西的舞麒麟,民众因为当地多水,龙主水,舞龙就会招致水患,因而才舞麒麟,而商业庆典的舞麒麟自然不会承载如此的文化内涵和心理期冀。当然,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如何在民众生存空间中找到一片真实自然的天地,既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文化的期望,又不能完全依赖民众的选择和文化自觉,它是政府、社会、民众、学者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文化研究的理论课题。

当然,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有益传承和合理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难题,文化的多样性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同等重要,但生物的灭绝与文化的灭绝并非出自同样的原因。物种的灭绝并非缘自生物界自身,而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开发和掠夺,但文化的灭绝却出自人类的自我选择。自然界的生存是天地造化的结果,自然与人类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并非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条件,也并非为人类所设;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是文化形式的唯一载体,如果文化形态失去了,人类也将面临着精神的失落。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文化生态保护同样也应该是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及文化模式和某些文化元素,也要保护和培育优良适宜的文化生态。上述对文化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几个方面既不深入也不具体,但它是一个更为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除了上述几方面,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积极研究、探讨,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文化艺术部门的管理、策划、研究,企业商人的赞助,政府法律法规的出台,运用某些现代高新技术和媒介,实施有效的艺人保护制度,建立台湾式的民间艺术传习制度,将民间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等,都可对民间文化和艺术实施有效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