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善美一体: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真善美一体: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民间艺术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以及民间审美观念的特性,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更多地受到其他精神功能的影响,从而使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既整体,又十分多样,这种整体性和多样性,可以视作以审美为主的真善美的统一。它虽然是一种审美想象,是不现实的,但这种审美想象是建立在民众真实情感和理想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审美愉悦感和情感的满足又同时具有善的价值。

真善美一体: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始工具和后来以审美为目的艺术创造虽然有着质的差别,但它孕育了人类从幼年到成年发展所具有的最初因素,体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王朝闻先生在论述原始艺术时曾说:“即使最简陋的石器的制造,也顾及到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得起主体的快感。这种属于善的快感,伴随着或相应地引起了美的快感。石斧或石铲在造型方面那均衡、对称和尽可能光洁的特点,同时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性质。它已经在产生实用价值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的视觉艺术的艺术美。”28民间艺术同构于原始艺术的混合性,不仅具备了实用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而且其审美价值和功能更为多样。民间艺术的这种精神性功能也在于对人的心灵产生某种有价值的贡献。当艺术作用于人的意识之后,必然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艺术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它全面作用于人的精神的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情感、认识以及意志等,并促使人的精神活动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它既能提高人的感性知觉能力,亦能发展人的知性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人的意志能力。29艺术的这些精神作用主要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它的主要功用,但又不是唯一的功用,其他精神功用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展开同时进行。由于民间艺术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以及民间审美观念的特性,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更多地受到其他精神功能的影响,从而使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既整体,又十分多样,这种整体性和多样性,可以视作以审美为主的真善美的统一。

用废旧铜丝和酒盅编结的烛台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鹿鹤同春”之一

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它首先以感性形象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与客观自然和人类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带有感性直观的特征。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也具有审美直觉性的特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感知审美对象,对人们审美感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不仅在人们创造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感官到全身体会到一种审美愉悦感,而且使人的审美感觉变得丰富敏感。民间艺术的形式特征既是这种感性直观的特征的表现,又是实现审美愉悦感的反映。虽然民间艺术的形式特征不是纯粹形式主义的,它服从于特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仍然体现了民众对审美感知的关注。一架普通的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其上还雕刻了不同的纹样;南方的竹编背篓,造型或饱满有力,或纤巧优雅,而且还编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南北方不同的民居,除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干湿气候,屋脊划出的线条或高挑舒畅,或敦实严整,颇具美感,更不消说附着其上具有寓意象征的脊兽及砖雕石雕木雕装饰;而至于剪纸、年画、皮影、玩具等,则更是以悦目的视觉美感形式幻化出一个审美的世界;供奉的纸扎、面塑、神像画虽然意在表达人们的祭祀祈禳心理,却仍然以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民间各种技艺口诀,除了艺人对选材、加工技艺等的总结,以审美为内容的记录也是人们对视觉形式规律的感性把握。“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环则“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贵妇人则“眼正神怡,气静眉舒,行止徐缓,坐如山立”,这是塑造人物的规则。设色规律则称:“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30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另外,这种感性审美功能不仅具有愉悦人的身心的作用,还能开启人们丰富的想象,获得比现实生活中更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象征性地改造世界,忘却劳累和艰辛,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时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31民间艺术的审美想象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想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妄想。想象过程中审美的愉悦性以及情感的满足不仅是审美作用的结果,进而又促进提高了人的想象力。一位画画的老婆婆说:“画画的时候,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有时一面画,自己也会笑出来,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非常开心……”另一位农民画家也说:“我的画笔是随心走的。”32在民间艺术创作中,这种审美想象是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它虽然是一种审美想象,是不现实的,但这种审美想象是建立在民众真实情感和理想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审美愉悦感和情感的满足又同时具有善的价值。

艺术不仅是一种感性形式的存在,同时还具有情感内容,当艺术在作用于人的精神的深层过程中,还能影响人的情感活动,必然地对人的情感与认识发生作用。民间艺术具有的情感内容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民间社会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民间艺术的情感认知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姑娘递给小伙的绣荷包中,从土家族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西兰卡普”中,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刺绣围涎以及玩耍的泥叫叫、竹节龙、燕车中,还是从春节窗花、剪纸、灯彩以及祝寿馈赠的面塑礼花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亲切情感。即使围涎上的五毒、荷包上的莲花、年画中的财神、剪纸中的龙凤呈祥及至拴娃娃的石雕狮子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深情,也唤起了情感上的共鸣。民间艺术的这种情感作用使人类的情感活动更加丰富、真切,并能宣泄和充实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内容。有位陕北民歌手说:“有话不说闷得慌,憋在肚里要生疮;站在高坡唱两声,心里才亮堂。”民间艺术的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既是一种情感的真实、真诚、纯真,也是一种风格的质朴、率真,张道一先生就此将民间艺术的这一特征归结为“真”。当然,这种真实的情感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它是一种审美情感,民间艺术在唤起人们纯真情感的同时,也同样唤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感也是真诚的,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哗众取宠,这种“真”不见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那些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向往和意愿的福禄寿喜、趋吉避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等的吉祥内容也是一种情感的真诚。

民间艺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人们能从中认知并把握与此相关的内容,获得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将理念和情感统一的认识,是通过艺术的感性形象展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的认知功能是一种带有审美特点的认知,而且在民间艺术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用性的工艺造物中,认知功能是与造物的功能机制、材料选择、加工技艺,以及造物的心理因素、视觉感受、触觉感受等密切相关的。从原始造物伊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选择、对加工制作经验与技巧的积累及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与认识就已经存在了。民间艺术造物中反映出来的对自然的认识、对材料的选择、对经验的积累,以及造物功能的不断完善,都是认知不断提高的结果。如果说这还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认知的话,那么大量的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常常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如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大量的戏曲、神话历史故事,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充实完善自身的心智情感。这种认知活动与科学理性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带有审美情感的认知。也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真”;也只有这种“真”才进而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也是一种审美形态。从民间艺术来看,由于民间书本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播不够普及,民众真诚的情感认知功能在民间社会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认知教育方式,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这种真诚同时又是善的、美的,富有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

山东高密泥玩具皮老虎

湖南隆回滩头镇年画“老鼠嫁女儿”

另外,民间艺术除了对大量静态的作品的思想理性的认识与把握获得一定的概念知识外,还有许多益智启蒙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认知教育方式,这也是一种善的表现,特别表现在民间艺术大量的娱乐游艺活动中。如皮影、木偶、风筝、叶子牌、九连环、泥叫虎、燕车、竹节蛇、升仙图以及其他众多的儿童玩具都是将一定的娱玩机制原理、智力运算和组织筹划融于其中,在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起到益智启蒙的教育作用。儿童玩具的燕车、风车、提线鼠、猴打鼓、皮老虎、猴爬杆、竹节蛇等,都是依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而设置,是融益智开发于审美愉悦的最好形式。这种认知教育具有比其他形式更为形象、活泼、生动的形式和魅力,是一种更为真诚、生动的艺术认知作用,它不仅是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形象生动的教科书,因而既是美的,同时又是真的、善的。

艺术对人类的意志、价值观、思想倾向以及行为方式等也都会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具有某种教育意义,这正是艺术的“善”。这种教育意义与法律道德的政治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它以艺术形象的形式诉诸人的感性知觉、情感理智,将理性的社会内容灌注于艺术作品中,使欣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地接纳其中的某些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因而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这种艺术的教化作用有着更为坦率的表现,特别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有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时事内容等,形式也不拘一格。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谎言无益”“打金枝”“男女平等”“日德青岛交战图”“齐桓公举火爵宁戚”“水浒故事”“三国演义”等等;剪纸中的“岳母刺字”“二甲传胪”“秉烛夜读”“张良纳履”等都以此来劝诫教育世人去恶向善、尊老爱幼、知书达理、发愤图强、维新自救等。张道一先生曾就此询问农村不识字的老太太,问她们为什么要剪花,她们说:“剪花、描花,为的是心里开花;人不能从早到晚一门心思苦生活,也得讨点乐子。”问她们为什么喜欢那些传统的神仙、人物时,她们说:“做人要正,不能走歪门邪道;人家行善做好事,摆出了式子,为啥不学个样呢?”33“讨乐子”“学个样”其实也就朴素地道出了人们真诚质朴的审美情感,以及艺术的认知教化作用,也就是“善”,它既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当然,民间艺术的内容也有某些封建伦理思想和旧观念,这只是历史发展中价值观、道德观不同的体现,但这种“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沉”的教化作用较之其他形式却是最直观、简易、形象的手段。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某些新题材年画的兴起,是对保家卫国战争有贡献的;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农民画的产生与普及也是这种宣教作用的另一种发展。当然这种教化并非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同时也有思想理性认识的教育,与民间艺术的认知功能有交叉之处。民间艺术这种教化功能的实现也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流中,使主体与艺术作品在精神上交融为一体,并体会到一种生命的亲切感,从而在交融中审美地把握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内容,具有善的本质。当这种教化作用一旦影响人们的实践,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真善美的标准,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艺术的这种认知、教化功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正是真善美相互交融的体现。

如大家熟知的,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产生全面整体的作用不同于宗教哲学、法律、政治等对人的精神作用。民间艺术的真善美也是既相互独立,又融合统一的,没有艺术的真诚,就不可能产生美、发现美;而真诚又体现了善,善也是人的理想、愿望、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的目的又要以真为条件,符合善的要求。民间艺术的精神作用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审美功能是艺术首要的基本的精神功能。同时,审美作用又不是艺术的唯一功能,但它却贯穿于艺术精神功能的各个环节中,并伴随着其他精神功能同时进行,其他精神功能又包含了真和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艺术掌握世界时也认为,艺术产品的根本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主导价值的多样统一。在民间艺术中,这种多样统一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审美情感为主的真善美的统一。民间艺术的特殊性质和形态更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精神价值功能的混合性。不仅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是审美愉悦的,而且其他价值功能也具有广义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并同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注释: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

2.[日]渡边欣雄.汉族民俗宗教[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2-23

台湾1903—1960年寺庙数的变迁及1960年寺庙主神的数量之表格,从中可以窥见台湾民间信仰的状况。选自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2.25

表1 台湾寺庙数的变迁

表2 有20 座以上的寺庙供奉的主神一览(台湾文献委员会,1960年)

3.[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3~18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

5.[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8

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268~269

7.钟敬文.中国咒文化大观·序言[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

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4

9.刘德龙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89

10.[俄]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M].转引自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61

11.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61、566

1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5

13.同12,46(www.xing528.com)

14.唐家路,孙磊.中国吉祥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15.王朝闻.喜闻乐见[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100.转引自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232

16.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05

17.唐家路.民间美术的功能特征[C].美术学研究:第一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19.同18,50~51

20.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2

21.转引自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03

22.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86

2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楚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44

24.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71~272

2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143

26.[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转引自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07

27.吴彤章.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C].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314

28.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序(王朝闻)[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2

29.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28

30.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168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

32.王朝闻.总要选最“趣”的画[C].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14

33.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