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特点及培养目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高职教育特点及培养目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或进一步简称为“高职”。因此,高职教学同时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职业教育的属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特点及培养目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或进一步简称为“高职”。早在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学同时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职业教育的属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尽管高职领域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核心要素有很大的交集,主要体现在“高素质”“技术型”和“技能型”三个关键词上。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特点:

(1)高职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

(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4)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2.高职教育能力要求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打造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这种能力也即为职业能力,主要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操作能力,还包括任何行业都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www.xing528.com)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与能力。按照德国行动导向学习理念,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行动能力”(德语Handlungskompetenz),认为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学术界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即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如图1-1所示。

图1-1 综合职业能力组成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知识是行动的知识,是实践的知识,是不断变化和进步中的知识。“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就是“从行动中学”。

(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能力(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能力(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称为关键能力。其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组织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自主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双元制”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势。“双元制”的本质是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双元制”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培训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一般为4∶1。德国的职业学院不是为自由的劳动市场培养“通用人才”,而是为特定的企业培养“专用人才”。

新加坡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了新发展,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一,“工读双轨制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其二,“以工艺教育学院取代职工教育”,新建的几所工艺教育学院取代了原有的职业专科学校,赋予工艺教育学院新职能,通过它提供优秀的工艺教育和训练环境为新加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竞争力;其三,“混合型学徒计划”,在新计划下,学徒必须先到工艺教育学院接受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集训方可进入公司边学边赚钱,在边学边工作期间,学徒每周要到工艺学院受训一天。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上下左右沟通的“立交桥”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落实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新加坡各层次和各类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间的转换,主要以证书考试或文凭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国外有相似之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的特征,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时间、地点而发生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面向市场。能力打造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实现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显示其风采,必须实施学、研、产、训合作教育,即利用学校、科研机构、产业(行业、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等不同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要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生在与社会交流及体验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并能切身体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有准备地、主动地适应社会。在高职教育中,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练习、自我验证、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逐步培养动手意识及动手能力,形成和建构起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创新及创业能力。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