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农商对比

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农商对比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农业型与商业型文化的差别,不只是中西各自的产业差异,也体现在中西各自产生这种产业的地理环境、历史,以及相应的文化精神的特性上。中国文化是东方农业文化的代表。最终只有中国获得了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农业文化的代表。西欧文化是西方商业文化的代表。因此,欧洲文化大体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文化。

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农商对比

中西农业型与商业文化的差别,不只是中西各自的产业差异,也体现在中西各自产生这种产业的地理环境、历史,以及相应的文化精神的特性上。

中国文化是东方农业文化的代表。农业是人类永远的基本生业,农业文化也永远是人类的基本文化,而世界上农业文化发展至今不衰的国家却只有中国。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农业面积不广,容易达到极限,再要继续生长,势必要另开新境,因而他们都有从农业转入商业的趋势,但他们疆域不广,国家力量有限,容易被游牧民族或商业民族侵略征服。恒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地处热带,生物丰富,居民不劳生事,安于逸乐,溺于冥想,不适于文化正常发展。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与气候。当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发展到非常高程度后,再进一步就形成了秦汉大一统的农业国家。最终只有中国获得了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农业文化的代表。

西欧文化是西方商业文化的代表。西方商业文化从地中海发源,“开始是埃及与克里特,继之则为腓尼西、雅典科林斯,西移为迦太基以及罗马,此乃古代西方商业文化活动的一条路线罗马帝国崩溃,中古时期的欧洲,渐渐酝酿他们的农业文化,而古代的商业文化,则转移到东方阿拉伯人手里,及13、14世纪,意大利诸城市兴起,因商业之复兴而有所谓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其实只是古代希腊、罗马商业文化之复兴。由是再由意大利西渐入葡萄牙、西班牙北转而至荷兰、法兰西、英吉利,此乃一线相承的西方商业文化之传绪”[71]。虽然欧洲文化中古时期走在农业文化的轨道上,但发展未成熟,受到冲击而夭折。20世纪后半期,德国苏联开始不再是单纯的工商配合,而是工农配合,西欧诸国也有从海岛港湾经济向大陆经济转变的趋势,但骨子里的文化还是传统的商业文化。因此,欧洲文化大体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文化。

第一是地理方面的差异。先说气候。西方文化在狭小、破碎的地理上生长,所受到的刺激也是单一的。欧洲南部,如希腊、罗马,只是处于一种简单的气候中,到了中部,英、法、德诸国,也是在同一气候中,到了俄国,最寒冷。分开来看,欧洲各国均处在固定单一的气候中,所受到的气候刺激都是单调的,合在一起才等于一个中国。从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城发起的文化,都容易达到一个停顿的状态。再说河流和山脉。从跨度上来说,巴尔干半岛上的多瑙河,还有经过德、法两国的莱茵河,无法和中国长江、黄河相比。阿尔卑斯山,从法国跨过就到了意大利,无法和中国北方太行山相比。中国南岭山脉,两广、福建都在它的南面,比意大利半岛还要壮观。所以欧洲诸国在小疆域内,土地狭小,刺激单一,反应也就单纯,造成了单一性的文化。最后说面积。中国是大一统的国家,中国从内蒙古高原直到广东、福建沿海,乃至台湾、海南,疆土相对广大。欧洲希腊只在一个半岛上,罗马开始只是一个罗马城,后来扩大了也不过在一个意大利半岛上,之后再扩大,变成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埃及、西亚、非洲北部,以及英国、法国等,但罗马人本身仍限于罗马小疆域内。现代欧洲国家,英、法、德、意分别如同中国一个省大,最大的不超过四川,最小的面积还不及江苏、浙江。国家小,受到的刺激就简单,没有大的变化。在单纯的刺激下,会慢慢固执自满,英国人认为英国对,意大利人认为意大利对,因为各自受到的刺激不同。

第二是人事、历史方面的差异。钱穆认为中国历史长,西方历史短,中国文化是长命文化,西方文化是短命文化。古希腊了不得,可是古希腊亡了;古罗马也辉煌,照样亡了;中世纪被看成黑暗时期,变出许多现代国家,然而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也中断了。欧洲从古希腊到今天是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从春秋到今天也是两千几百年历史。但中国的两千几百年是一脉相承,西方是时断时续,某一段只有希腊人,只在希腊半岛上,其他地方基本蒙昧,后来某一段只有罗马人,再后来是北方蛮族。中国历史是部大戏;西方历史是由几部历史拼凑起来的。古希腊人亡了,古罗马人不管,古罗马历史还是从头再起。古罗马人亡了,现代欧洲人不管,历史还得从头起。现代欧洲国家对内学古希腊,搞民主政治,对外学古罗马,搞殖民统治,就是没有接受古希腊、古罗马覆亡的教训,所以全球殖民体系必然瓦解,西方现代国家终将走向衰弱。原因都是一样的,西方历史短,过路拆桥,没有深厚的积累,人事经验就浅薄。西方人的道理流于狭隘,西方的文化也就固执而充满排斥性、冲突性。(www.xing528.com)

第三是文化精神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是商人占优势地位的国家,按照商人的思维逻辑构建西方的文化。商人在外买卖,外界看商人是商客,商人看外界是顾客,他们的社会关系都具有外在性,在一切的人生活动上,各自自由独立平等,各自对外。整个社会都是一个个点,整个民族大面还是还原为点,西方各民族就是地中海支离破碎的半岛上的点。商业民族不只是愿意要小国家、小政府,就是家庭也宁愿是小家庭,宁愿保持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这是因为商业的基本精神是对外,需要通过对外经营、剥削,来营养自己。20世纪德国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抹杀个人自由,抬高集体权力,则是从古相传的商业文化之点的精神之变相。最先之点为一个一个的独立城市,稍加扩大则为一块一块小诸侯的领邑,此为彼中古时期之特征。再扩大则为一个一个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依然是外己。德国人之民族超越论,苏维埃阶级斗争论,虽非个人主义,依然外己对立,还是彼此之间不能相调和。我们仍只认其是点的文化之演变,而非面的文化之创新。他们依然脱不掉点的观念与点的精神”[72]。商业文化把社会分化为广大的外部世界,就差夫妇父子间没有自相买卖互为贸易了,但契约关系和独立性仍是西方家庭的文化本质,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实质。这种商业化的思维逻辑,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人生,这便是西方商业文化。西方文化的商业对外思维,演化到深微处,体现在外倾型的宗教科学,实际上还是外己对立。基督教里的上帝,俨然成了一个外,科学上的宇宙更是一个外,甚至西方从生物学、心理学研究人的身与心,全都是一个外,找不出一个“己”。总之,西方商业型文化实质,就是点的观念、对立思维与客观精神,同中国农业型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合精神、历史精神,存在巨大的差别。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乃至牲畜的合作。农民依赖自己的生产养活自己。茅草遮盖和泥土筑墙的房屋,俨然是天地人的大调和,不重视外己对立,认为世界原本就是一个“调和”;农民看着田地里的作物一天天生长发育,时间与生命只是在人与世界的调和中缓慢移动,从来就不可能像商人那样可以一夜暴富,因而形成了极深微的时间观念和生命观念。“中国人之所谓‘天人合一’,所谓‘万物一体’,所谓‘孝、弟、忠、恕’,所谓‘大同太平’,所谓‘天道良心’,早已渗透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宗教、教育、政治、社会、艺术文学、人生各部门方面,而完成一种深徹圆密的文化系统。此种文化,正好与西方‘外、己’对立的商人文化,有其显著的对照。”[73]中国在这种调和的生活中,建立起农业文化。

总之,中国是在大处落笔,整体布局,然后向心凝结,不断充实。西方则是以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然后一个中心点推动另一个中心点向前移动。欧洲文化多变化,多转换,善于拆旧新建,重新翻出花样。中国文化接受各种复杂刺激,反应丰富而完备,且历经了长时期的积累和提炼。中国文化像是长跑,西方文化像是接力跑。西方国家其兴也骤,其衰也速,衰弱下去的就难再起来。中国春秋战国以后,有秦汉之大一统的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有隋唐之大一统的开新;五代十国以后,有北宋的开新;辽金元以后,有明清大一统的开新。钱穆相信,经历近代百年动荡,中国肯定还能迎来开新。中国是屡有衰微与复兴交替,总还有希望和前途,是老树根底深稳,总能生出新枝,锦上添花。中国五千年一直跑到今天,不断积累开新,是旧里开新,中国还是中国,中国人还是中国人,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