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墟土地上的安阳园林:康乐园与文化明珠

殷墟土地上的安阳园林:康乐园与文化明珠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百年前,安阳有一个园林红极一时。安阳园林有记载的始于北宋,著名的就有北宋的康乐园,距今已九百余年。康乐园所属的郡园,当时是河朔地区最负盛名的一个官家园林。据记载,八亭之外尚有浮醴亭与面山亭等建筑。郡园诸亭中,韩琦于狎鸥亭、观鱼亭情有独钟。两首诗皆作于熙宁元年,即韩琦第二次以宰相身份兼判相州知府期间。园林中的亭,是中国园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殷墟土地上的安阳园林:康乐园与文化明珠

几百年前,安阳有一个园林红极一时。安阳园林有记载的始于北宋,著名的就有北宋的康乐园,距今已九百余年。康乐园所属的郡园,当时是河朔地区最负盛名的一个官家园林。

元朝人纳新所撰《河朔访古记》曰:“相州郡廨园亭雄壮华丽,甲于河朔。”这里所说的“郡廨园亭”,包括郡署建筑以及与之相连的后园、康乐园,统称为“安阳郡园”。后园原为相州州署的后花园,后园往北通过一道门,是宋至和二年(1055年),韩琦兼判相州知府治理相州时,在后园之北新开辟的一处园林,名为康乐园。康乐园与后园仅一墙之隔,中间开有一门,可以相通。后仓坑大约就是昔日康乐园内的水池。如今,经过整修,曾经破败的后仓坑焕然一新,湖面上波光粼粼,水中鱼儿嬉戏,俨然一处藏在安阳老城区的“世外桃源”。

相传,北宋宰相韩琦第一次出知相州后,在相州署衙拓建园池,其中包括康乐园与昼锦堂,韩琦为了使城内士女有个游乐观赏之地,把新城之北余下的三分之二菜地,建成了康乐园,康乐园原有个抱螺台,韩琦后来在抱螺台上修建房舍,又名休逸台,在台北挖大池,引洹河万金渠入城灌之,池中种有莲花、养有鱼类。园内遍植名花杂果、松柏杨柳,面积大,景点多,对全城士女百姓开放,不管老幼都可进入游览。

其中所列园亭有八,即御书、红芳、求己、迎合、狎鸥、观鱼、曲水、广春诸亭。据记载,八亭之外尚有浮醴亭与面山亭等建筑。郡园诸亭中,韩琦于狎鸥亭、观鱼亭情有独钟。据志书记载,此二亭皆在忘机堂前的水池旁。其中,狎鸥亭得名于《列子·黄帝》中一段记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据此,后世常以“鸥鸟忘机”“狎鸥”等词语比喻纯朴无杂念的人,或形容人与人无所猜忌地真诚相处。在一般情况下,多用来描写超脱尘俗、忘身物外、倾心山水的隐逸生活。韩琦有《狎鸥亭》诗曰:“亭压东池复坏基,园林须喜主人归。憩棠犹茂应存爱,植柳堪惊近过围。鱼跃藻间谙物性,月沉波底发禅机。群鸥只在轻舟畔,知我无心自不飞。”环境如此优美,人与池鱼和水鸟相处得如此和谐,再加上水月相映的情趣,堪称人间仙境。

观鱼亭之名来源于“濠上观鱼”的名典。《庄子·秋水》篇讲过一则故事,大意是庄子与惠施同游于濠梁之上,见鲦鱼出游从容,便就人能否知道游鱼的快乐展开了一场趣味盎然的辩论。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道鱼很快乐?庄子反问他,你又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据此,后世常以“濠上观鱼”“观鱼”“临濠”“鱼乐”等词语来表达逍遥游乐或借指游乐的场所。因为爱此亭,韩琦又有《观鱼轩》(“轩”字疑为“亭”之误),诗曰:“雨后芳池碧涨秋,观鱼亭槛俯临流。时看隐荇骈头戏,忽见开萍作队游。喜掷舟前翻乱锦,静潜波下起圆沤。吾心大欲同斯乐,肯插筠竿饵钓钩?”

这首描写雨后临亭观鱼的七律,与《狎鸥亭》诗有着同样的旨趣,堪称姊妹篇。

两首诗皆作于熙宁元年,即韩琦第二次以宰相身份兼判相州知府期间。狎鸥亭、观鱼亭与忘机堂三位一体,其题名之意皆归于“忘机”二字,表现了一代贤相心正无邪、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三台遗址(王建安摄)

航拍彰德古城园林

除了郡园里的亭子,韩琦于硙亭似乎更有着独特的感情。“硙”,即磨。据唐代僧人释玄应《一切经音义》解释:“硙,北土名也,江南呼磨也。”韩琦第一次兼判相州知府时,曾兴建一项惠民工程,即双轮水磨,并筑亭纪念这一盛事。他在《春日硙亭同会诗》中曰:“金汤西北绿荫中,双硙当渠一脉通。”“金汤”,“金城汤池”的略称,指当时的相州城池,据此可知双磨的位置、环境与水源。此后,又曾多次作诗来记录他每次还乡任职时牵挂双磨的感受。“轩楹遇葺知还旧,花木欣来似见春。已作州人游观地,即期同俗乐芳辰。”(《再葺双硙》)其时,双轮水磨、磨亭,以及周围的花木,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园林中的亭,是中国园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然而,“亭者,停也。”(《说文·高部·释名》),中国最早的古亭,大都是实用性的建筑,例如位于驿道旁专供驿使和旅客止息的驿亭。所谓驿亭,不单指独立存在、仅供小憩的凉亭,而是有屋舍可以暂住、备驿马可供换乘的驿站,也称为驿馆。

见诸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安阳古驿亭有两个:一是安阳亭。据《资治通鉴》记载 :“晋穆帝永和五年,赵彭城王遵至安阳亭。”安阳亭属都亭一类,即城郭附近的亭舍。由此可知古代的安阳城,已是中原地带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据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所记,此亭在晋代尚有亭名,后来失传。彭城王,即后赵石虎的儿子石遵,为争帝位曾率兵过安阳,到达邺城后,杀死异母弟而登基,半年后被杀,在位183天,其葬处不明,亦无谥号。二是高亭。据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搜神记》云:相州安阳县南有亭,宿者辄死。后有书生宿,夜半,有人着皂衣,来呼亭主:‘此有客耶?’曰:‘然。’喑嗟而去。又有一人衣赤者,来问如前。移时无复来,生乃呼亭主问之 :‘向黑衣者为谁?’曰 :‘北舍母猪。’‘赤帻者谁?’曰:‘西舍老雄鸡。’‘汝是谁?’曰:‘吾老蝎也。’天明掘之,得蝎大如琵琶,毒长四尺,并及猪鸡。亭遂安静。”按《搜神记》乃晋代干宝所撰,其中搜集了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怪诞故事,故知高亭最晚也是建造于晋代。

安阳亭与高亭,都曾见证过古老安阳的历史沧桑,迎送过难以计数的匆匆行旅。其中,有关高亭的险恶传说虽属于荒诞不经之谈,却折射出了古代许多游子迁客死于异乡、驿使差吏毙命旅途的人生悲剧。然而,位于相州安阳县南的这个古驿亭终因一位书生的勇敢行为而变成了通衢上的平安之所。很显然,这则故事在赞美勇者智者的同时,也向人们证明了邪不压正的真理。

秦朝末年,原六国诸侯相继起兵,图谋复国。其时,项羽为楚将,北上救赵,与秦将章邯大战,势如破竹,章邯面临胜败皆难免遭奸相赵高陷害的命运,不得不在亲信劝说下向项羽求和。起初,项羽不允,后来虑及楚军已粮草不足,不能速胜,才答应与章邯会盟。因为谈判地点在“洹水南殷墟上”(《史记·项羽本纪》),后人建亭纪念,名曰“会盟亭”。

伴随洹水公园的扩建而侨置的会盟亭,位于湖塘北岸土冈的最西端。亭呈六角,金黄琉璃瓦攒尖;亭柱为红漆圆柱,除南北出口处,都有绿色美人靠(条形靠椅)相连。登亭四顾,弥望的是一片翠竹,有幽径穿越其间;满坡松柏与杂树,掩映着亭南的陡阶与亭北的下山甬道。游客之中不乏书法爱好者,他们会驻足亭前,注视匾额上“会盟亭”三个大字,领略名家墨宝的风韵。

然而,登临会盟亭给予我们的感受,绝不限于亭姿华美带来的视觉愉悦,以及亭下小憩享受到的身体上的舒适。有人曾撰园联曰:“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会盟亭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志,正是“百回演义”中的一个回目,“半部春秋”中的一个章节。在安阳古代亭文化的发展史上,会盟亭是我们迄今为止知道的唯一一座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亭子,这应是它形毁而名存史册的原因。

亭建筑是中国园林风景中的奇葩,堪称国粹。其中,亭名含有“春”字的名亭很多,例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耸立景山之巅的万春亭等等。在安阳,古时也曾有带“春”字的名亭,这就是宋代相州康乐园中的广春亭。

广春亭在昼锦堂西北。据记载,该亭系韩琦的后任知府沿袭旧名而重建。与该亭有关的风俗是:“每岁立春前一日,迎土牛于东郊,至日鞭春于此。”所谓迎土牛鞭春,从根儿上来说,实际是中国古代迎春习俗的延续,只是其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异同。宋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迎春牛入禁中鞭春。”由此可知宋代京城的鞭春仪式是在宫禁中进行,参加庆典的当然只能是百官及皇族成员。宫禁之外,各府县官员组织的鞭春仪式则是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于官署之前,到了立春那一天,便为春牛披红挂绿,以彩鞭鞭打,象征催耕与迎春。因此只有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可称为“打春”,却没有“打夏”“打秋”“打冬”的说法。所谓“春牛”,至迟在宋代已出现“土牛”的形式。宋代诗人范成大《立春日郊行》诗曰:“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由此证明鞭打的春牛不仅是泥土做成的道具,而且也表明鞭春的活动地点在城郊的农村

那么,在相州康乐园广春亭畔举行的鞭春仪式有着怎样的盛况呢?史无明文。然而在安阳民间,却流传着鞭春的另一种版本:地点在城东南一公里处某村的村南。到了立春这一天,县太爷要在老农陪同下亲自扶犁做一做“躬耕”的样子,中午由县太爷夫人荷担送饭。县太爷完成“躬耕”仪式后,便由官吏执鞭抽打土牛三下,以示催耕。有趣的是鞭牛人的站位:如果立春的日子靠近头年的腊月十五,执鞭人要站在土牛的前面;倘若立春靠近正月十五,执鞭人要站在土牛后面;倘若恰逢正月初一或初一左右,执鞭人须站在土牛的一侧。这种站位实际是在提示春耕时间的提前、推迟或不早不迟。由于鞭春仪式在城郊田间进行,每次都呈现锣鼓喧天、笙管齐鸣、观者如堵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官民同乐的盛大庆典。

鞭春风俗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相州康乐园内的广春亭无可争议地成了亭文化与鞭春文化融合为一的标志性建筑。

元代名臣许有壬,字可用,汤阴人。元仁宗延祐二年,登进士第,历官七朝,在四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明辩力诤,不知有生死利害”。晚年以老病致仕,卒谥“文忠”。因生前曾任中书左丞,世称许中丞。

许有壬在安阳老城西建有圭塘别墅,囊括景延堂、泠然台、嘉莲亭、安石院、松竹径、桃李溪、双洲、孤屿、柳巷、菊坛、药畦、蔬圃等景致。关于嘉莲亭,文学家欧阳玄所作《圭塘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塘皆种莲,作亭于中……亭成,有莲一叶两花,名曰‘嘉莲’。”圭塘嘉莲亭即缘此得名。嘉莲亭具有怎样的造型已难考证。有一则描述三苏祠瑞莲亭特征的文字这样说:“六角形,攒顶,顶部跟柱架比起来显得硕大,远远一看,直似一朵焕然盛开的莲花;顶上青灰色扣瓦构成流畅的线条,也跟莲瓣上的脉纹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推想,嘉莲亭作为水上之亭,也应该和瑞莲亭相似。

嘉莲亭建成后,许中丞常和家人、朋友以及地方文人荡舟圭塘,流连觞咏,嘉莲亭自然也成了墨客们争相吟咏的对象。这些诗作收入《圭塘欸乃集》,为安阳亭文化增添了不少光辉。许有壬之后,圭塘年久失修,至明代嘉靖年间,已荡然无存。今日洹园有圭塘新桥、孤屿、荷塘等景点,登振衣亭俯瞰夏日新荷,似可想象当年嘉莲绽放的胜景。

明代教育家崔铣,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及第,入翰林,任编修。因得罪大宦官刘瑾,于正德四年(1509年)被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翌年,刘瑾伏诛,召还北京翰林院史馆。正德十二年(1517年),引疾告归。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年)被召入京。次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因议“大礼”冒犯了世宗,罢职返乡,潜心于研治学问。嘉靖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归。卒谥“文敏”。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

和崔铣有关的名亭有三座:一是来鹤亭。据马理《来鹤亭记》所记:崔铣的父亲升至四川参政,谢事还乡,结庐城南中村,构亭其中。亭子落成后,忽然有两只仙鹤飞落亭顶。恰巧就在这一天,崔铣进士及第的喜报传来,因以“来鹤”为亭名。二是小适亭。《洹词》所收《小适亭铭》曰:“我屋之对,载辟一园。作亭以茅,背负西垣。”据此可知小适亭为茅亭,相当朴拙。又云:“弦之诵之,游己息己。绰绰在我,炎炎在彼。”这是《小适亭铭》收尾的几句,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亭名“小适”的含义。在崔铣的仕途生涯中,曾先后三次告归还乡,在城西的后渠书屋潜心治学、授徒与著述,朴拙的小适亭正可象征崔铣淡泊名利、行如“董生著书”“司马独乐”的高风亮节。三是菉竹亭。据清代嘉庆年间贵泰《安阳县志》记载,明代诗人李梦阳《空同集》有《为崔后渠咏菉竹亭》诗一首,其词曰:“崔家孤亭万竹里,绕窗栗栗青琅。结实当春凤不馁,托根有地龙且蟠。霜风飘萧起空谷,美人翠袖生暮寒。彼湛盈盈一水隔,望而不见徒自叹。”

这首诗起笔交代亭子的归属、环境,从而点明菉竹亭得名的缘由。次写春竹结实与扎根。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因有“凤不馁”之说。再次写秋竹临风,通过“美人翠袖”的比喻状竹色、竹影之美。最后宕开一笔,写崔铣所开后渠,与诗题中“崔后渠”照应,并以“一水隔”“望而不见”表达了不能与心仪之人相见的遗憾和感慨。

三亭之中,以来鹤亭最为人津津乐道。出于对崔铣人品与学问的崇拜,有关崔铣的民间传说多带有传奇色彩。但传说不是历史,唯有小适亭与菉竹亭才真正与崔铣的人生命运、处世态度及人格魅力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在安阳古代名亭中有个圣水亭,它的出名与一口神秘的水井有关。据清代嘉庆年间贵泰所修《安阳县志》“八角井”条引元代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彰德路城中丰安坊有观音禅院,宋天禧二年所建。寺有八角井,父老相传,井中常有云气如虹,众谓有宝,探之,深不可测。郡人周邯,得昆仑奴,善入井,曰水精。请入井底,良久出曰:‘一黄龙抱数颗月明大珠,熟睡。’水精惊,亦病死。”文称“城中”者,是因为宋代所建相州古城周长十九里,南门在今南上关街南端的井楼一带。后人所称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彰德古城,系明代重修时裁原城之半所得。

观音禅院规模宏丽,历史悠久,但八角井的历史更长。宋代文学家苏轼《仙游潭》诗云:“我欲燃犀看,龙应抱宝眠。”其注引晚唐人裴铏《传奇》文曰:“周邯有奴,善入水,名曰水精。相州八角井,夜常有光如虹。邯命水精入井,良久,出曰:‘有一黄龙,极大,抱数颗明珠熟寐。’”据此可知,有关八角井的灵异,至迟在唐代已经广泛流传于百姓的口头。后经裴文传播,“黄龙抱珠”便成了后世文人习用的名典。苏轼之后,明代“嘉靖七子”中的谢榛游彰德,作《白龙潭》诗曰:“浩歌秋水边,惊破白龙梦。明月落深潭,疑是龙珠动。”这是“黄龙抱珠”这一名典的化解与活用。

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因八角井有灵,不仅宋朝人在此建寺,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人们更在井上建起一座亭,名曰“圣水亭”。听老辈安阳人讲,亭内顶部有一木雕彩龙,映入水井后,影随波动,宛若苍龙在井内翻腾。该亭于民国初年被陕军所拆,寺院也在安阳解放前夕的战乱中被毁。

“黄龙抱珠”是安阳人杰地灵的象征,也反映了广大百姓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八角井配以井亭,曾被列入安阳十六小景之一,名曰“八角古井”。时至今日,我们不敢奢望圣水亭能够重建,但愿后世人的心头能够有圣水不枯,永远闪耀着如虹似霓的光彩。

袁世凯晚年在安阳老城之北的洹河北岸,曾兴建宅第,自号“洹上村”,百姓径称为“袁宅”或“袁寨”。袁宅分为两部分:其西为三行九宫院,供九个妻妾居住;东为花园,以孝钦显皇后所赐“养寿”二字命其名曰“养寿园”。园北筑有假山,山南有一人工湖。除了养寿堂、谦益堂、五柳草堂、乐静楼等建筑,更有各式各样的小亭子点缀其间。

临洹亭以其南近洹水而得名;名字虽普通,却可标志袁宅的位置。

枕泉亭其名见诸古诗,可寻得两个出处:一是“松林枕泉”,语出唐代诗人戴叔伦《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中的名句:“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锡,即锡杖,系僧侣外出游历四方时的携行之物。讲席,学者讲学或高僧讲经的座位。二是“径花枕泉”,语出宋代乐史的五律《钟山寺》中的名句:“千峰夹一径,一径花枕泉。听泉复看花,行到钟山前。”泉水不能当作枕头来枕,却偏偏着一“枕”字,这就是诗人用语的独到之处。

澄澹亭以其所临之水清澈而微波荡漾之状得名。“澹”为多义词,引申为宁静,语见《老子》上篇十五章(修身)“澹兮其若海”对于心境的形容。意译为:宁静深沉啊,像浩渺的大海。

建在洹水园的宿云阁

洗心亭得名于《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之句,意谓洗涤心胸,排除杂念。后世常用此语典,如孟浩然诗句:“迟尔长江暮,澄清一洗心。”(《和于判官登万山亭因赠韩公》)(www.xing528.com)

垂钓亭含姜太公临渭而钓之意。

接叶亭得名于唐代大诗人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及宋代词人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中的名句。杜诗原句是:“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青。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张炎化用“接叶暗巢莺”之句,其词开篇曰:“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阳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张词本是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而亭以“接叶”为名,只是用来暗示春深时节莺鸣密林的美妙景象。

余如滴翠亭、瑶波亭、泻练亭、待春亭,不再一一赘述。袁宅的历史并不长,其中的亭建筑也伴随袁宅颓毁而名存实亡。

2012年金秋,一座高耸的“宿云阁”在有着“邺下胜境”美誉的安阳洹园内建成。登楼远眺,洹河两岸景色如画,古都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宿云阁首层内壁,四面彩绘古代安阳八大景,那些遥远的美景,往昔也曾现身城南三角湖公园的环湖壁画长廊。20世纪80年代复建的城内钟楼之上,同样浓墨重彩描绘着安阳八大景。

家乡人对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古代优美景致,是那样眷恋和神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安阳八大景的绝代风华,早已湮没于岁月的云烟深处。洹上邺下那久远的风花雪月、风姿绰约的景致,只能任由今人遐想……

据了解,“安阳八景”最早的说法,应为明代成化(1465~1487年)年间《河南总志》所记载的“彰德八景”:太行叠翠、洹水流清、釜山石鼓、谼谷金灯、商王旧都、魏公故宅、豹起遗渠、乔固荒冢。

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彰德赵王府的第六代赵王朱厚煜重新选定的“安阳八景”为:鲁山晴岚、拔剑灵泉、万金惠渠、漳河晚月、古庙夕阳、西陵遗冢、三台旧迹、龙潭瑞雪。

至清代又出现了新的安阳八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编修的《彰德府志》,载有鹿苑春晖、鲸背观澜、柏门珠沼、漫水长虹、韩陵秋霁、漳河晚渡、善应松涛、龙山积雪八幅景致图。据考证,乾隆《彰德府志》虽未提及“彰德八景”“安阳八景”,但现代人所说的安阳八景或曰安阳八大景,在清朝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特通过摘引八景及其图说,让我们从古文字中体味安阳八景的华美风姿。

柏门珠沼

鹿苑春晖――郡城北之大生堂,于平芜千里中高楼特起,四洞无涯。东北燕齐野接,西南梁卫云连,若邺台相垒,尤历历可指数。彼夫夏云秋月以及冬雪,三揽胜于斯楼者美不胜收。惟春野朝曦,春林夕照,则波澄草绿,麦翠花红,尤觉太和元气之充周于俯仰间者,悉荟萃于此楼也。爰命图之。

鲸背观澜――洹水绕城东北,上架石梁,若鲸之背。子午通津,会归孔道也。当夫春水秋涛,浪白波青,潆洄于虹影之下。于斯时也,或感济川而念切,或瞻鸥泛而情遥。功施利济盖不独逝者如斯,本者如是已也。爰图厥胜而为之说。

柏门珠沼――珍珠泉在水冶城外,有塘环曲数十丈许,浅而不涸,游鱼可数。泉从塘□沙中处处喷涌如珍珠,云影星光,与波相映。泉上有亭,古柏森□,虬髯异状,各表其奇。当亭一柏,独干双根,又穿行其中,谓之柏门。上干挺直,于霄门左右二枝平对,曲拳如臂。前后古柏俨如护卫,灵源之上有此灵木,憩息于此,酌泉烹茗,脱然洗尘俗之念矣。

漫水长虹――漫水桥在郡西三十里。自郡入水冶,至固县渡洹河,不可方舟。初架石梁,恒为水所冲啮,于是改置平桥,卑于岸。夏水涨时,从桥上漫过,得不坏。岸西普善精蓝,高数十级,从雉堞上俯瞰,长桥宛如卧虹。涨流既退,波湍□□。对岸陡峻如岗峦,树林荫翳,黍粱稠密,遂成佳境。

韩陵秋霁――郡东北十七里许有韩陵山,旧传淮阴侯屯兵处,后魏高欢破尔朱兆于此,古战场也。承平日久,尘氛荡涤。当秋日悬辉,登高明而驰眺望,林泉疏爽,夷犹潇洒,觉中心澹远,几忘古昔之喧嚣者。惜乎!徐孝穆当日但见子昇片石,而不获与观斯景也。故表而出之。

漳河晚渡――丰乐镇之漳河合清浊之双流,为郡巨浸,南北舆马莫不于兹卬须焉。自晨兴,鼓楫往来绎络,固可以□□□□□□矣。若夫夕阳在山,人影历乱,斜辉映树,反照入波,觉水逝云归,神怡心旷。斯一郡之大观也,已抚斯图也,得毋有临流思赋者乎?

善应松涛――洹水洑流出善应山,山岗重复,游人每援奇于此,身入画图,给赏不暇。尤多古松,如彭聃、九老与人相揖让。如谱琴瑟,如吹笙竽,如咽寒泉,如喧飞瀑,令人仰听。如苏门清啸作鸾凤之音,如鸣秋之风集夏之雨。惊其骤至,不知在林豁间也。

龙山积雪—善应山西十五里曰龙山,左思《魏都赋》所称“虎涧龙山”是也。山高五里,周回十里。冬雪霏□,屹然玉立。晴霁后,山骨稍露,余雪未消,又若元人粉笔皴染□幅,缥缈玲珑,景光入妙。惜无高手画师为之临本耳。

(注:碑文损坏部分文字缺失,以□代替)

清代安阳八景及其图说流传至今,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位于府城北关外的大生禅寺,又名大生堂,为安阳八大景之首“鹿苑春晖”之所在。民国21年(1932年)已拆除无余。故址在今红旗路与人民大道交会处东北隅。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一带新建了“二旅社”、蔬菜公司,今天已改建成为小高层住宅区。

古老的“鲸背桥”又名安阳桥,位于今安阳城北洹河之上,桥北有安阳桥村。古代为贯通安阳城南北的唯一官道。今天的洹河早已波澜不惊,老桥历经改建重修化作坦途,唯有那桥下的七孔涵券和石砌分水尖,默默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沧桑往事。

“柏门珠沼”故址今天辟为“珠泉公园”,当年的古柏已趋枯萎,泉水也小了许多。

“漫水长虹”在今安阳县曲沟南固现村西洹河上,漫水桥已被逐渐废弃。

今天人们常说的“韩陵片石”为安阳八景之一,府志所载景名叫“韩陵秋霁”。两景名所说秋天的环境、气象一致,景名应主要代表景物的环境和景象,“韩陵片石”似不能完全起到这一作用,故应正名为“韩陵秋霁”。不过今人已习惯称作“韩陵片石”。

安阳北部丰乐镇村漳河畔,田畴沃野早已掩映了“漳河晚渡”的渔歌唱晚。

善应镇南海泉畔郁郁葱葱的“善应松涛”,已失去昔日的松涛茂林。

龙山位于善应镇北,自然环境的积雪早已消融,唯山北之朝元洞庙宇终日香火缭绕。

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昔日安阳八景大多已化作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只能从上述志书及其图说中的文字,去遐想品味它们的绰约风姿。

以安阳八大景为基础,当代人选出的古今安阳十八景为:南海奇观、二帝圣陵、帝都殷墟、甲骨铜鼎、羑里易经、漳河遗迹、宝山石窟、明福寺塔、瓦岗遗风、修定寺塔、柏门珠沼、昼锦三绝、文峰耸秀、精忠岳庙、人工天河、林虑胜景、洹上袁林、洹园湖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进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如今,这里的城市道路景美了,公园绿地更多了,绿色产业发展起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一个个城市公园、一处处郊外湿地、一片片森林绿地、一条条景观走廊、一批批特色村庄都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行走于安阳大地,你会发现,中心城区绿意融融,公园、游园犹如一颗颗绿宝石散落在城市中;主次干道景观优美,绿化彩化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呈现出“一路一景一特色”;近郊区森林郁郁葱葱,“双环六廊”城市防护林和农田林网、生态廊道为城市筑起绿色生态屏障;乡村不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中描绘的碧水青山美景,更实现了经济林、花卉苗木和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增加了林农收益。

种下棵棵树,聚集一片林。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安阳市中心城区启动“双环六廊”城市防护林建设,初步实现南水北调生态带、京港澳高速公路、南林高速公路城区段、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四廊”合围,建成绵延140千米、宽度100~200米、面积2.35万亩的城市防护林,迎宾公园、CBD公园、龙安公园等公园、游园相继建成开放。林州市重点提升桃园大道、渠畔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建成中华古板栗公园、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等。汤阴县重点实施县域防护林带建设,建成人和公园、城北城郊森林公园、城西城郊森林公园、永通河森林公园。安阳县完成礼湖公园、海兴路、南一路等项目建设。全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廊道绿化工程全面提升,林州市重点提升省道227、省道228、国道234廊道绿化工程,汤阴县重点绿化汤屯路和省道219,安阳县着力提升辛瓦路、新东北外环道路绿化工程,内黄县重点实施省道213、国道230绿化提升工程。古都大地绿色愈来愈浓,城乡“颜值”不断提升。

安阳市人民广场

为宣传弘扬生态文化,安阳市大力开展“森林八创”活动,着力创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社区、森林景区、森林人家、森林单位、森林校园等,通过举办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地披绿”“增绿护绿”工作中,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生态、崇尚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城市在绿色中隐现,园林与城市相伴,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迎着初升的太阳,安阳在曙光中前行。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让安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安阳,是所有安阳人的共同心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