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战争时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两宋战争时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金军尚未进入淮河以南,南方不仅安全、人口密度不大而且农业丰收,受到战乱影响的北宋文明中心区域河南、山西、河北南部、山东、陕西各阶层的人民都大规模南迁。“是时西北衣冠与百姓奔赴东南者,络绎道路”“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均反映了移民规模之大和人数之多。宋末元朝时进入粤北,明末清初进入粤中及粤西、台湾,以及在湖广填四川中进入四川,欧洲现代文明崛起后又大量向海外移民南洋、金山。

两宋战争时北方向南方的移民

1140年,金军再度大举南侵,与南宋军队在川陕、江淮交战,战事胶着,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从此进入宋金对峙阶段,靖康之乱结束。靖康之乱的时间由1125年到1142年,前后17年。改变中国南北人口结构的时期就在这17年,而这17年中因战乱进入江南难民,是此后上百年经由南雄珠玑巷进入珠三角人口的主要来源。

1126年八月金军两路大军再次进攻北宋,金军西路军主攻山西战场,东西路军连破数十城池在河南会师,沿途官吏弃城而逃,百姓纷纷逃难。大量山西、河南的百姓逃到河南南部以及湖北避难,“士庶携老提幼,适汝州、颍州(许昌)、襄阳、邓州逃避者莫知其数”[2],朝廷也专门下令安排难民的居住地。金军两次围攻汴京时,受战争影响区域的人民四处逃亡,处于极度混乱状态,有的城池抵抗,有的弃城而逃,金军进攻路线上的宋朝国民上百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惊慌失措。1127年五月北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在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汴京幸免被金人掳走的隆佑太后和一些大臣也赶到商丘与宋高宗会合。此时仍有大量金军在中原地区,高宗即位不久就开始安排政府南迁,八月隆佑太后率领皇室宗室迁往江宁、镇江、扬州,宋高宗率军与金兵在中原周旋,但是从高官到百姓都希望远离战火向南方迁徙,朝廷官员或者请求到后方的东南沿海任职,或者纷纷卖掉在中原的田宅,想方设法辞官举家迁往江南,“乞去,则必以东南为请。召用,则必以疾病为辞。沿流以自便者,相望于道途。避寇而去官者,日形于奏牍,甚者至假托亲疾,不候告下,挈家而远遁”[3]。十月高宗率领临时政府南迁扬州,隆佑太后也率领宗室到扬州会合,扬州成为北方移民的聚集地。当时金军尚未进入淮河以南,南方不仅安全、人口密度不大而且农业丰收,受到战乱影响的北宋文明中心区域河南、山西、河北南部、山东、陕西各阶层的人民都大规模南迁。

靖康之难到南宋灭亡的150多年,是中原人民向南方大规模迁移的时代,大体可以分为靖康之乱时期、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和南宋蒙古对峙时期,再细分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靖康之役。自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至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持续16年。第二阶段,海陵南侵。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隆兴二年(1164年),持续4年。第三阶段,开禧北伐,自开禧二年(1206年)至嘉定元年(1208年),持续3年。第四阶段,宣宗南侵。自嘉定十年(1217年)至十七年(1224年),持续8年。第五阶段,蒙古攻宋。自端平二年(1235年)至景定元年(1260年),持续26年。第六阶段,蒙古灭宋。自咸淳十年(1273年)至至元十六年(1279年),持续6年。六个阶段共63年,从靖康之难的1125年到南宋灭亡的1279共155年,靖康之乱阶段虽只占移民发生年数的25%,却是移民人数最多的阶段。靖康之乱阶段的北方人口南迁,其规模之大,迁入人口之多,影响之深远,无疑要超过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阶段。“是时西北衣冠与百姓奔赴东南者,络绎道路”“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均反映了移民规模之大和人数之多。就分布地域而言,靖康之乱时期的移民分布面较广,遍及南宋各路,以后各阶段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离长江不太远的地区,以及淮南、荆襄与四川的北部。从北宋末年到南宋灭亡,整个中国都在进行着空前绝后的大移民,彻底改变了华夏文明人口的传统布局。[4]

按南宋各期移民的方式和类型分,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南迁和再度南迁。

第一种类型是靖康之难后随中央政府南迁而发生的中原各阶层整体南迁,这一阶段史书有大量记载,多是有组织成规模的大迁徙,中原移民到达的地区主要是荆襄、江淮、江浙、江西、福建,此时江南经过永嘉南渡之后的800年经营已经成为以常州建康临安为中心的相当发达的地区,之后中原移民和江南士人共同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南宋。南宋时期武将多中原移民,文官多江南本地士人。南宋局势稳定后,来自中原的贵族、军人、士人都得到政府的安置,但来自中原的中下层百姓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江南地区未必能够得到很好的生存空间,于是经过数年或十数年的休整之后,大批的中原中下层百姓和部分上层人士再度南迁,这就是第二种类型。(www.xing528.com)

再度南迁的人民不再是以随同政府逃难的形式大规模南迁,而是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再度迁徙到人口密度较小的更南的地区,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相对从容的搬迁,他们在江西南部的赣州到福建宁化一线聚集,再通过大庾岭道等穿越南岭的通道进入岭南,或散布在南岭南北。以这种类型迁徙的中原人在岭南和南岭南北也分化为两类:

稍早一些进入岭南的宋朝中原移民在以珠玑巷为中心的南雄、始兴、浈昌一带聚集,使这一带变得相当繁荣并且人口密度极大,生产空间有限,于是聚集在南雄始兴一带的中原移民经过一段时间(数年至数十年)过渡后再向人口较少的珠三角移民拓荒,主要地区是南海、顺德、香山及五邑地区,这类移民和岭南世居的汉族及汉化越族融合形成以说粤语为特征的族群,在珠三角西岸大量填海拓荒,不仅改变了珠三角的土地版图,人口也迅速膨胀,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向西分流,遍布广东西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欧洲现代文明崛起后又大量移民南洋、金山。现代该族群及后裔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被称为“广府人”,广府人的标志就是共认源于南雄珠玑巷以及以粤语(白话)为通用语言

另一些宋朝中原移民则在江西南部到福建西南部地区滞留,与自唐末五代时起就避难这一带的古中原移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族群,赣南、粤东、闽西是这个族群形成初期主要的聚集地。宋末元朝时进入粤北,明末清初进入粤中及粤西、台湾,以及在湖广填四川中进入四川,欧洲现代文明崛起后又大量向海外移民南洋、金山。这个族群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被称为客家人,在清代十个客家人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四处为客家大本营,也就是“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福建宁化石壁村是类似于珠玑巷的客家祖居地,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说,客家人以客家话为通用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