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环境探索及产业行业概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环境探索及产业行业概述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行业、组织、地域、职位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环境。我国的第二产业,具体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职业岗位的功能。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担当完成流通、提供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环境探索及产业行业概述

从个人的角度讲,职业活动几乎贯穿人的一生。人们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接受教育与培训,目的是为职业做准备。从青年时期进入职业世界到老年退离工作岗位,职业生涯长达几十年。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证明。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度过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往往和产业、行业、组织、地域、职位等有密切的联系,这几个概念的含义既有交叉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产业、行业、组织、地域、职位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环境是一个人实现其职业理想的外部平台,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利用职业环境平台,帮助个人实现其理想,是就业指导中很关键的内容。

(一)产业

1.产业的概念

《辞海》中将“产业”解释为: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经济学对传统的产业的定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基于共同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又是具有相同性质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

目前在国际普遍流行三个产业划分思路,即按照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顺序以第一农业、第二加工制造业、第三服务业来划分,并用来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类活动的不同特征。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地把我国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定为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与举措。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近些年,从国际到国内又把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需要不断地加速调整和重新划分以适应新的形势。

2.产业与职业

(1)第一产业与职业。第一产业指的是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产业,具体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产品除了直接为人们所消费外,也是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进行生产的原材料。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逐渐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在其总产量增加的同时,就业数量下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提高,从而分流出一部分人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拓展生产的深度、广度,因而第一产业有大量的职业岗位尤其是新岗位有待开拓。

(2)第二产业与职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对农业等初级产品进行多种层次的加工,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产品的生产劳动。

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即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反映。这种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该国或地区人民的富裕程度。

我国的第二产业,具体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这些行业的经济单位通常称为“工矿企业”。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对各种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制造各种轻工业重工业产品;对自来水、电、煤气、液化气、天然气、蒸汽、热水进行生产;从事上述各个行业的工程技术工作;从事上述各个行业单位的组织管理与经营管理工作;从事上述各行业的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工作。第二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职业岗位的功能。

(3)第三产业与职业。第三产业是一个包括众多部门的庞大领域。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担当完成流通、提供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第三产业同样具有吸纳大量社会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功能。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第三产业扩大速度就越快,并会产生和分化出许多新的领域,使第三产业职业岗位数量大量增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全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比例增加迅速,在经济发达国家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已经占全部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

我国第三产业可以分为四个类别。

第一是为流通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物流和仓储业等。

第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社会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是为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是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二)行业

从严格定义上看,产业和行业属于不同的概念,产业概念范畴比行业大,一个产业可以跨越(包含)几个行业。

“行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工商业中的类别;也泛指职业,如饮食行业、服务行业”。《辞海》将“行业”一词划归到了经济卷,解释为“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金融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等”。

因此,行业特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是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服务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这里的单位是指有效地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实体,它是划分国民经济各单位的载体。行业反映的是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不同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就是划分行业的主要依据。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它规定了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与代码,适用于统计、规划、财政、税收、工商等国家宏观管理中对经济活动的分类,并用于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是经济管理和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后多次修订与修改。2019年修改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 382个小类。与2011年的版本比较,门类没有变化,大类增加了1个,中类增加了41个,小类增加了288个。20个行业门类包括: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H 住宿和餐饮业;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J 金融业

K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P 教育;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www.xing528.com)

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

各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尽相同,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的影响力度,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走向,可以为职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行业分析主要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与分类、行业对人员的要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匹配,即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行业,有哪些方面适合,哪些方面不适合。

(三)组织

1.组织的含义

“组织”在中文里是一个动名词。作为动词,“组织”是管理的一种职能,甚至是管理的代名词,动词属性的组织不是本教材要展开讨论的概念。作为名词,“组织”是指一群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集合,即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

人类在适应、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早已意识到,集体活动可以实现人们独立工作无法取得的成果,因而人类的大多数活动以某种方式有组织地进行。由若干个人组成的集合体,如果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固定地集中在一起从事某种活动,就会形成某种组织。因此,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它是以目的为导向的社会实体,具有特定结构化的活动系统。

组织包含四层意思:第一,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的。组织必须是以人为中心,把人、财、物合理配合为一体,并保持相对稳定而形成的一个社会实体。第二,组织必须具有为本组织全体成员所认可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第三,组织有特殊的活动。为了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组织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第四,任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与外部社会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以区别于其他组织和外部环境。上述四条,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

2.组织分析

组织分析也就是对目标组织的分析,在对组织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自己的发展要与组织的发展相一致,自己的生涯目标必须与组织的发展目标吻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是组织所需要的人,组织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组织。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个人只能在特定的组织内部工作,在特定组织内发展,只有组织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发展。如果不考虑组织的需要,只考虑个人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也就失去了意义,生涯目标也很难实现。

组织分析主要分析目标组织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组织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组织的制度,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如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政策、薪资和福利、教育培训、工作设施设备条件和工作环境、发展、组织文化、产品及其市场、员工素质、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状况、招聘条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匹配,即判断自己是否对该组织感到满意、认同,自己是否适合组织的要求,有哪些方面适合,哪些方面不适合。

(1)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发展战略明确了组织的发展远景,明确了组织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这些发展远景、发展重点、发展方向预示了未来的人才需求。组织的未来人才需求,就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自己目标组织的发展战略进行重点分析。

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关键竞争优势,而一个组织的关键竞争优势决定了一个组织对未来人才的整体要求,决定了什么样的人能够在组织内生存和发展,并且能够支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能力及类型要求是不同的:成本领先发展战略的组织需求的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差异化发展战略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与生涯目标密切相关。不同的组织文化对人才要求不同,对人才类型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组织文化的因素。

①适应性文化。这种类型的组织不只是快速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变化,因此,具有这种文化的组织需要具备开拓性、创造性和风险意识等基本素质的人才。如果在这些能力要素不是自己的强项,就需要慎重考虑,或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

②使命性文化。这种类型的组织通过建立远景和传达一种对组织的期望状态来塑造员工的行为,并将这种使命感行为作为人才能力要素之一进行评价和奖励。所以当我们要就职这一类型文化的组织时,就必须具备一种使命感,要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努力。

③小团体式文化。这种类型的组织强调实现团队绩效的优异和员工的参与与认同。参与和认同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所有权,然后对组织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显然,认同感就成为组织所需人才的重要能力要素。在这种组织工作,我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考虑认同感这一因素。

④官僚制文化。这种类型的组织依赖于高度整合性和高效率而获得成功。合作性、服从性以及遵循成就就成为组织所需人才的重要能力要素。

(3)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一定要考虑一个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4)组织的类别属性。不同的组织类别,不同的组织属性,对员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传统的机械加工组织,生产技术和手段较为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人才的需求是以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主;而对于一些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组织,则需要技术创新的开发人才;中介性贸易公司需要商贸经营人才,店铺经营型公司需要销售服务人才;劳动密集型组织强调员工的体能,资本密集型组织强调员工的技术,而知识密集型组织强调员工的科研开发能力。

(5)组织管理类型。组织管理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制度型组织。制度型组织强调控制、一致性和确定性。这种组织结构复杂,变革的速度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强调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和取得进步,强调工作福利和保障。

创业型组织。创业型组织变化较快,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成长速度也快,组织靠创建者的成就来吸引人才,员工发展空间大,发展机遇较多,如网络公司、软件公司、信息服务公司等。

③小生意型组织。小生意型组织规模小、变化慢,如特许经营店、“夫妻店”等。在这样的组织工作,需要有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④灵活型组织。这类组织包括科研院所、咨询公司、技术推广公司等。它们通常采用引进人才和开发培养人才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往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开发本组织所需要的人才。进入这样的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机会来发展自己。

(6)管理制度与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与用人标准对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有直接的影响。比如,职务晋升制度如何?绩效考核制度是重绩效还是重关系,是重能力还是重文凭?是鼓励创新还是鼓励按部就班?工资体系是倾向于技术人员,还是倾向于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或是生产工人?是平均主义,还是按劳分配?了解掌握这些制度特点及用人标准,有利于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采取相应对策。

(7)本组织的人员现状。人的工作是一个群体性的组织活动,不管我们所处的单位和部门大与小,都由不同数量、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人组成,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和其他人产生关系。因此,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了解本组织人员的情况,主要包括人员的学历、工作能力、特长、兴趣、年龄、职称、工资绩效、生涯发展状况、人际关系、领导者的能力和抱负,等等。

(四)地域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和职业的选择,很多时候更是一个生活环境甚至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工作地点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中重要的部分,就业区域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乃至生活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在哪里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选择从事什么工作。

大学生就业地域差异方面,首先表现为东热西冷。东部发达地区,北上广深、江浙等地区是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工作地,而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其次表现为毕业生增量矛盾集中到了大都市、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地带。广大农村甚至中小城市长期得不到高等人才,这就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反过来又使大学生更不愿意到相对落后地区工作,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大学生就业必须认真思考就业的地域问题,如就业是去东部还是西部,是去一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毕业生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分析地域环境因素,要认真把握不同地域的职业有何区别,工作环境有何不同,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同时,也不必过于拘泥传统的地域限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职位

职位是指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任务的位置,即只要是企业的员工就应有其特定的职位,它在一个特定的企业组织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由一个特定的人所担负的一个或数个任务所组成。随着语义的拓展,职位也代表着职务。

1.职位的构成要素

职位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1)职务,是指规定承担的工作任务,或为实现某一目标而从事的明确的工作行为。

(2)职权,是指依法或企业的规定所赋予职位的相应权利,以提供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保障。

(3)责任,是指承担一定职务的员工,对其工作标准与要求的同意或承诺。

2.职位的特点

职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与事结合。企业因事设人,职位是任务与责任的统一。换而言之,员工从事某项具体工作,就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以及保证该目标实现的工作标准、原则与具体要求。

(2)数量有限。企业行为受预算约束,追求经济合理性,才能保证其投入与产出保持最佳比例关系,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职位的数量有限体现成本最低原则。职位数量又被称为编制

(3)职位分类。职位虽有千差万别,但可依据业务性质、工作难易程度、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高低等尺度进行分类,以此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