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课程思政的构建与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课程思政的构建与研究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课程思政的构建与研究

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须发挥多学科优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不仅应纳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而且应成为广大教师和干部职工责无旁贷的岗位责任,特别是要使之成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专业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近两年,我国高校深入贯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抓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以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为抓手,借鉴基础教育学科德育的经验,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特点,着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改革理念上,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发挥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学校最具效能的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

在改革思路上,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路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强调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二是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www.xing528.com)

在改革框架路线图上,就是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又充分发掘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体来说,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