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与路径研究

完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与路径研究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教材编撰者们应主动研究国情,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以保证编写出来的教材符合我国的发展。因此,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根据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根据课程自身蕴含思政元素情况等选择基础性课程作为试点,再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地像圆似的逐步辐射带动、推进其他课程建设。

完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与路径研究

(一)结合学生和时代需求编写课程教材

教材是学科教师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是开展相应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教学的效果,间接地影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影响高校的办学性质和国家的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学者和专家们编写的教材,内容应紧紧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国策,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应囊括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思政元素。课程教材编撰者们应主动研究国情,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以保证编写出来的教材符合我国的发展。

对于各个学校所开设的相同课程,国家应该配备统一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方向性、准确性。编写的教材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基本知识有机融入专业教材中,还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文化和制度等中国独有的知识体系有机渗透到教材中,同时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等思政元素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加入教材。在编写人文社会科学教材时应侧重加入思想文化、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知识,加入经过实证调查的严谨数据,让学科知识更具科学性,这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编写自然科学教材时应囊括科学素养伦理道德等人文情怀的知识,使严谨、科学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防止教师只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也更利于教师挖掘思政元素,便于更好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除了各大高校统一使用的个别教材外,各大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各类课程教师可以相互协作,根据思政教育特征和各类课程特征,考虑根据学校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不同特色,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等来共同开发适合本校使用的辅助教材读物、教案、影音资料等。但是,各大高校所开发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不能和国家规定的教材内容相违背,同时也不能影响各课程原有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开发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特色,以便于教师理解和使用,更便于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二)结合学生和时代需求打造示范课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完完全全适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各不相同,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不能一刀切,切忌把各类课程机械地、被动地融入思政元素而都上成思政课。课程思政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久、系统的课程改革过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所选择的课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样也做不到全面兼顾。因此,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根据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根据课程自身蕴含思政元素情况等选择基础性课程作为试点,再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地像圆似的逐步辐射带动、推进其他课程建设。对于这项工程,全国各地高校可以对本校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试点创新,形成“1+5+N;(以思政课为“1”,以《思修》《纲要》《原理》《毛中特》《形策》为“5”,以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等为“N”)的课程思政体系。

高校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各方面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打造“点状类”的试点课程,如上海高校做出的各种试点改革课程:上海大学开设了《创新中国》课程、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中国”的课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了《智造中国》课程等一系列有关弘扬中国正能量、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程。形势政策类的课程时政性强、灵活性大、可操作性强,可以说是通用的、便于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试点课程,但是每个高校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建设更适合本校的试点课程。这里的试点课程可以是对原有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是新开设的课程,只要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即可。以点引线的“线类”课程可以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4]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思政课内容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其蕴含较多思政元素,具备较强社会意识形态,以这类课程为“线”可以更便于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试点课程建设好的关键在于找准各类试点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根据不同课程的专业特色等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www.xing528.com)

各大高校要结合时代的需求,结合学生的需要,结合本地特色等大力打造示范课程。只要在“点类”和“线类”试点课程建设中,重新思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等,就有希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期试点课程建设经验可以不断积累,进行复制、推广并为辐射其他外围的课程服务。

(三)规范课程建设,完善教学管理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还需要各级院系和教师的参与,需要从制度层面来规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学习的身心特点、社会的现实要求等来安排新的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制定新的评价标准、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分配教育资源等,从制度层面更好地保证课程思政的建设。

首先,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学校要规范课程建设,制定适合各院系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各院系的领导层需要组织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等参加学术研讨会,结合不同专业讨论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推行,重新修订各类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选定新的教学内容,重新配备教学资源,制定人才培养具体方案等,以此保证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制定、完善专业课或综合素养课的课程标准时要参考思政课程的建设标准,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学科教师要重新审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重新制定教学设计,并融入思政元素以及重新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各学院应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宣传动员工作,可以通过党员会议、学院专业会议、教学例会等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争取让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入每一位学科教师的思想中。各学院可以请思政课专家给学院学科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理论培训,让学院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方方面面创造条件来保证学科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能力。

最后,学院应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考核制度,监督并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学院可以设置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科研课题供教师们申请,可以举行有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比赛,可以鼓励教师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等,创造各种条件促进教师们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同时,学院可以根据学科教师参与情况的程度对他们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并以此作为评奖、评职称的依据,激发教师们参与的热情。除了奖励制度,还应有监督批评措施,学院还应建立一支专业的督导队伍根据教书育人标准对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授课情况等进行检查,监督学科教师是否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行了贯彻、推行,并对没有按要求授课的教师提出警告、扣除奖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