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

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少实践基地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类型有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基地,学校还要根据省情、市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

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

缺少实践基地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面向社会,紧跟时代,做到以新对新,这是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在多数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实践基地还是在学校,而校内的实训基地规模小,设施不健全,涵盖面较狭窄,主要只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训。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学生自身特点的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往往不能满足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实践需求。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开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优势、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统筹规划,集中实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基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创新。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可以节省学校的实习经费,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两者相得益彰。

第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有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要发动多方面的力量,建立稳定、完善、结构合理的校外实践基地体系,明确学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除了政府建立的实践基地外,高校要在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寻找能够长期坚持全面合作、双向受益、具有发展潜力的单位,整合和拓展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逐步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多种类型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此外,要推动单一型基地向多样型基地的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类型有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基地,学校还要根据省情、市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www.xing528.com)

第三,加强与基地的沟通交流。目前,部分高校在设立基地、管理基地、协调关系上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基地使用单一,划分单一,在使用上没有很好地整合。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及时总结双方合作的经验与不足,主动了解基地所在地方或者单位的现实需求,主动向基地反馈高校自身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将地方、企业研发项目放到学校实验室中来,把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带到基地去转化为生产力,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带领学生共同研发,不仅可以将新想法和新思路引入产品设计中,也可以大大降低研发和转化费用。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尽早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第四,推动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为学校实践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深化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锻炼,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及专业优势,依托合作项目,切实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使社会实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的目的,切实做到学校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好事、办实事,建立双方长期、稳定的联系与合作,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