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废署附及官廨扫除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废署附及官廨扫除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志》按察分司署府东二十步。因谒藩王建,久废。《贺志》通判署府堂右。《贺志》常德卫署府东半里。士大夫之在官者,署即其居,一日必葺馆,信宿必扫地。志官廨而兼及废署,非怀古也,盖幸吾邑民生于秩简责尃[34]之朝,得以免奔命之苦。清制,各省提督直辖的绿营官兵,称为“提标”。漕运总督所辖各卫分设守备,统率运粮军领运漕粮称卫守备。京城内九门、外七门各置二人,统辖十六门门军,称门千总。

清同治元年《武陵县志》校注,废署附及官廨扫除

布政分司署 府西二百步。明正统(1436—1449)初建,久废。《贺志》

按察分司署 府东二十步。明洪武(1368—1398)初建,久废。《贺志》

南察院[25]行司署 府西门外一里。因谒藩王建,久废。《贺志》

通判署 府堂右。明永乐(1403—1424)时建。国朝道光十三年(1833),裁,署废。增

推官[26]署 府堂左。明永乐(1403—1424)时建,今裁。《贺志》

照磨[27]署 府堂右。

知事[28]廨 在经历廨前。

司狱[29]署 府堂东南隅。

俱裁废。《贺志》

税课司[30]署 府西。明初建,弘治元年(1488)裁。《贺志》

主簿廨 县堂右。久废。《贺志》

阴阳学 府西半里。

府医学 府西二十步。

县阴阳学、医学 俱明建。久废。《贺志》

常德卫署 府东半里。今为提督署。《贺志》

卫经历司 在卫左。

卫镇抚司 在卫西百步。

五千户所 有地未建,独前所建设,俱久废。《贺志》

前营守备署 在百顺街东向。今废。《府志稿》

右营守备署 在大井巷内。址存。《府志》

左营游击署 在青阳阁北向。今同善堂是其址。《府志》

左营守备署 在高山巷。今为常德协箭道。《府志》

九潭湖河泊所[31] 县东二里。洪武(1368—1398)初建。久废。《贺志》

递运所[32] 县东二里。洪武(1368—1398)初建。今废。《贺志》

论曰:予读前邑宰[33]嘉兴劳公《移县署碑记》:至捐发己资,计劳而授值,照市而给价云云。未尝不叹其善用民力也。士大夫之在官者,署即其居,一日必葺馆,信宿必扫地。贤者类能知其所虑,用民或不能不扰民耳。志官廨而兼及废署,非怀古也,盖幸吾邑民生于秩简责尃[34]之朝,得以免奔命之苦。尤冀慈惠之师亦如劳公之用民力焉,则民之受福无涯矣!

【注释】

[1]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

[2]权:代理。

[3]燕堂:供休息的房屋。

[4]湢:浴室。

[5]谯:古代城门上建的楼。(www.xing528.com)

[6]川堂:即穿堂。两个院子间供穿行的房间,也可于此设座会客。

[7]寅宾馆:即客馆。

[8]抱厅:一种古建筑模式,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9]仪门:礼仪之门。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衙门”或“官邸”辕门内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成为仪门。

[10]形家:旧时以相度地形吉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也称堪舆家。

[11]房宿: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第四宿,为青龙腹房。

[12]湫隘:低洼狭小。湫,低洼。

[13]巡检: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2人,京城四门巡检各1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

[14]提标:兵制名。清制,各省提督直辖的绿营官兵,称为“提标”。凡提标均置中军参将一员,主掌全标营务。

[15]徐治都:?—1697年,汉军正白旗人,清朝将领,天津总兵。

[16]俞益谟:1653—1713年,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因先辈参军到陕西,安家于咸宁(今陕西宜川境内)。累官至提督湖广全省军务。

[17]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

[18]守备:官名。明镇守边防的军官,位次于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因事增置,统兵戍守。时南京亦设一人,以公、侯、伯充任;协同守备一人,以侯、伯、都督充任,掌南京防守事务,管理南京地区各卫所。清绿营兵统兵官中亦设,秩正五品,次于都司,分领营兵,掌营务粮饷。漕运总督所辖各卫分设守备,统率运粮军领运漕粮称卫守备。四川、云南等省土司中有土守备。

[19]都司:官名。隋大业三年(607),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都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贞观二年(628),改为郎中,永昌元年(698),又置左、右司员外郎,与郎中分掌本部门事务。宋、辽、金沿置。明为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清绿营兵军官有此官,秩四品,位次游击。

[20]游击: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21]椽曹:明代,武职衙门中设有椽史,如五军都督府、内外守备等衙门,掌办会计事务等。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22]协:清末新军编制单位,在镇之下。三营为标,两标一协。相当于后代的旅。

[23]千总:官名。明初,驻守京师兵,分三大营,置有把总、把司、把牌等官,嘉靖二十九年(1550)增置千总,多由功臣、外戚充任。后增置日多,职位日轻,至清代成绿营兵军官,秩正六品,位次守备,称营千总。清京城巡捕五营有此官。京城内九门、外七门各置二人,统辖十六门门军,称门千总。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所置称卫千总,所辖守御所置称所千总,统军督运漕粮。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土司官中也设千总。

[24]把总:官名。属于明代京营、边军系统,秩比正七品,次于军中统率千名战兵之千总(守备),麾下约有战兵440人。

[25]南察院:官署名。属都察院,分中、东、西、南、北五城,每城各设察院,掌弹压地方。

[26]推官: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朝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所属设左、右厅,每厅推官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府设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

[27]照磨:官名。元自朝廷六部御史台枢密院等院、光禄寺等寺、太府监等监、大司农府等府及诸卫诸亲军,至行中书省、肃政廉访司、宣慰使司、安抚司、都漕运使司、都转运使司、诸总管府等大多数官署皆置照磨。明都察院、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宣抚司及各府皆置照磨。清除都察院不置照磨外,皆沿袭明制,以照磨掌照刷卷宗。

[28]知事:官名。负责一县的行政官员职务,清以前称知县。

[29]司狱:明、清两代提拿控管狱囚的职官。

[30]税课司:官署名。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

[31]河泊所:元代在建康安庆池州等处设置的掌收鱼税的官署。明代广为设置,洪武十五年,全国有河泊所252处。清代只在广东设河泊所官2人。

[32]递运所:明官署名,运递官方物资及军需的机构。洪武九年始置。掌运送粮物。

[33]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34]尃:古同“敷”。足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