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简史: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

西北联大简史: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抗战大后方“三坝”,是一个泛指性名称。天主教堂建于古路坝北山坡上,拨给学校使用的房屋对于教学很为合适。古路坝位于城固县城南的董家营古路坝村。1938 年7 月27 日,教育部令联大工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工学院,遂将此地全部作为其校址,后又设七星寺分院。同时,在城固县城考院设立“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前两三年,逐渐感到建

西北联大简史: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

所谓抗战大后方“三坝”(以西北联大五校为代表的陕南古路坝、以齐鲁大学等四所教会大学为代表的成都华西坝、以国立中央大学等20 余所大专院校为代表的重庆沙坪坝),是一个泛指性名称。当年的学生傅恒志院士回忆说,抗战时,“说大学有‘三坝’,成都的华西坝,有华西大学、齐鲁大学等几所高校,条件相对好一点,但也是经常断电缺粮,就把这叫做‘天堂’;重庆沙坪坝,有中央大学、交大等校,生活环境相对清苦,把它叫‘人间’;而古路坝呢,在汉中城固,是交通、生活、学习条件最差的,在大山沟里面,就叫做‘地狱’。大家想想,沦陷区的学生家破人亡,一个人逃出来举目无亲,没吃没穿。逃到了后方而且上了大学,他是什么心情?国恨家仇凝聚在一块,所以,不管是在天上、人间、地狱,没有不刻苦学习的。同样,在日寇铁蹄下、在地狱火烧中锻炼出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简直可以说是到了忘我学习的地步。老师也是呕心沥血,生怕给学生教少了”。[55]

古路坝和七星寺是西北工学院的院本部和分院所在地,中间隔着几十里路的岗峦与阡陌,而且南北分处于汉江两岸。

宋如海编著的《抗战中的学生》对古路坝有很诗意的描写:

古路坝隶属于陕西省城固县的一个小村庄,位置在万山丛中,风景绝美,距汉中约70 里,从汉中出发向东南走,渐渐到了山脚下,沿着蜿蜒的小道,越爬越高,翻过一个个的小山丘,沿途经过些狭长的山谷,耳听些潺潺的水声,有时还可以见到小的竹林,偶然也有人家,但不过是三两间茅舍,人烟稀少的令人几乎疑惑是探索桃花源去了。约行20 余里,豁然开朗,有一个大的建筑矗立在前面,附近有一个小的村镇——这便是古路坝了。从古路坝向周围看,只见些高山,向南望去,气象巍峨的,那便是有名的巴山,到天阴时,巴山便被云遮住,或者只看到云下的山腰。山上的树,虽然近来被人伐掉的已经不少,但距古路坝稍远一点的山,仍可看到一片片的葱郁。山上的树,大都是松柏杉之类,冬日也不落叶的。若站在山坡边,向山谷中望去,则是一块块的方形稻田,一级级的,好像天然的梯子。[56]

古路坝距城固40 华里,地旷人稀,远离城镇,偏于一隅,又不易被敌机轰炸,因此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古路坝有座教堂,是意大利传教士设计的,周围的田产又差不多都是教产,连居民也大都是天主教徒,那巍峨的西式建筑,点缀在这四周的青翠林木中,阵阵的钟声,荡漾在山重水复的空间,倒像是世外桃源天主教堂建于古路坝北山坡上,拨给学校使用的房屋对于教学很为合适。有20 个可供上课的大教室,内有课桌、条凳。有砖瓦楼房,可供办公和学生住宿。有平房数十间,可供职工住宿、实验室和教职工食堂使用。有老人院两层楼房20 间,供教授住宿。有小教堂一所,供开会及图书阅览使用。学院筹备期间,又在天主教堂院内山坡空地上新建了以松木为屋架、以竹笆为墙顶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图4—16)。

图4—16 古路坝天主教堂院内景与1945 届西工毕业生合影

在深山中的古路坝,寂寞的环境,正是读书的胜地,山野中,林荫下,以及葡萄架旁,聚集着手不释卷的人们,图书馆和自修室,是同学们专心致志的所在,正因为这儿静,所以读书不仅是为了学问,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所以图书馆的办公桌上,常年是堆满着借书证。学生们专心苦读,因为图书阅览室地方狭小,从早到晚皆座无虚席。晚间自习时,一个大教室,顶多两盏汽灯,晚饭后就有同学抢先进入教室,占灯下座位,晚来的同学只能依次后坐,有些则自己举着蜡烛以补光线之不足。每晚自习都是在煤气灯将要熄灭时,同学们还迟迟不肯离去。黎明,即有同学散布于山坡或树林中开始晨读。

当年的航空二年级学生回忆:

古路坝是高年级学生所在,一切都能自发自治,教授们指教出一条捷径,同学们可有较多的时间,按个人的兴趣而发展,但是必修的课程照样不准含糊,而且凭着嘴巴讲得出来不算完事,将来应用的是技术,所以各科都要实是求是,在实验室中,工厂实习和测量实习时,都配合了理论上的不足。工厂中,金工、木工,以及车床的运动,人人亲自下手。化工室内,酒精灯常喷着蓝色的火苗。野外,山坡上,小树旁,同学们抬着仪器,支起标尺,拉着皮尺,测量完了回来制图,虽然辛苦,可是别具味道。有的同学,口袋里装满了顽石、土块,满手常是泥巴,说他是小孩子,可真不像,谁知道那顽石中藏了不少奥妙,土块里竟有不少门道,什么地层、矿石,名堂可真不少。(www.xing528.com)

工学院的功课,并不只是那些老长老繁的数学公式,这些枯燥的功课里都包藏着一个满有兴味包罗万象的实际,书本中间,虽没有黄金,却真是隐藏着耸立的建筑、机器的运转,以及冒着黑烟的烟筒。

在古路坝,除了同学,没有别的伴侣,除了同学没有别的亲近,而教授们又是唯一的长者,所以生活在这个山国里这一起人们,就如同一大家子人,同学之间,又熟识又热闹,九系的同学如同是大家庭里的九房弟兄,各系主任是各房的家长,教授们也都是同学们的保姆,而院长正是年高德长的族长。而七星寺倒成了远方的亲戚了!

当年,曾在古路坝就学的傅恒志院士回忆:

我是西北工学院1950 年的毕业生,我们那一届的同学只在汉中待了半年,1946 年底就由古路坝迁到咸阳。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没有操场,教室是土坯泥房,晚自习只能点蜡烛和小的煤油灯,教授上课经常没有粉笔,吃饭的粮食由学生轮流到几十里以外去背。

古路坝位于城固县城南的董家营古路坝村。此地有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由荷兰人设计,中国工匠施工修建。原存主教公馆,修女院已成断壁残垣。此地南处大巴山麓,北临汉江,气候温和,林木茂密,春季藤萝盛开,秋季兰蕙飘香,风光宜人。1938 年4 月,西北联大南迁汉中时,将联大工学院土木系三、四年级(一、二年级在城固县城上课),联大文理教工分院(体育系、地理系),附属高级部置于此,1938 年5 月联大教育系亦在高中部实习。1938 年7 月27 日,教育部令联大工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工学院,遂将此地全部作为其校址,后又设七星寺分院。同时,在城固县城考院设立“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

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古路坝前两三年,逐渐感到建筑设施不敷使用,遂于1942 年7 月向教育部提出:“复查本院房屋原系错用天主教堂之一部,所有大间房屋计260 间,除教室用去75 间,各部办公室用去24 间,各系实验室用去36 间,学生宿舍用去120 间外,仅有教职员宿舍不足10 间,连同二十七年建筑之宿舍30 余间,计共有宿舍约40 间,而本院教职员200 余人,势难容纳,且二十七年所建房屋以当时为节省经费起见,一切因陋就简,暂应临时之需,未作久远之计,每间房屋只用费数十元,工料均差,现在时历四载,该房多已破坏不堪应用,帮教职员大部均于院外租房居住,兼以本院僻处山中,人烟稀疏,附近房屋权少,致教职员住所每有远至五六华里以外者,往返办公深感不便,影响工作效率殊非浅鲜,且山中土匪出没无定,散居院外治安亦甚堪虞,依此情形教同宿舍实有急切建筑之必要”。[57]之后,增建了教室宿舍等。

西工在古路坝办学日久,师生们远道40 华里外的城固县城购物不便,而且,“自迁移古路坝以来,古路坝商业逐渐繁荣,各项建筑亦日有增加,唯多各自为政,缺乏整个计划,以致商业区域,变为污秽场所,不独与环境卫生有关,且对交通亦诸多障碍[58]。于是,便与地方协调,于1939 年1 月开始筹备,9 月7 日成立了分别由西工9 人、地方12 人组成的古路坝市政管委会,并豁免天主教堂税捐,兴办了一个“百日集市”。此事,得到城固县政府的积极配合,责成地方指导员及联保主任协助实施,终在天主教堂空场,建成了“古路坝集市”,大大方便了西工师生购买大米和日常用品。1941 年8 月20 日,复与城固县博望乡乡公所协商,为避免人声鼎沸影响教学秩序,禁止商人在本分院南首空场设立市场,而一律设在桥西。

西工的一年级学生住在七星寺,与古路坝校区形成西工校区的一个整体。其校区建设一度与城固县七星乡立小学理事会发生矛盾,陈立夫出面,方解决纠纷。1941 年7 月4 日,西工与城固县协商,装设了七星寺电话。1941 年10 月14 日,七星寺学生宿舍36 间、七星工厂18 间、礼堂1所、教室3 间等,均先后建造完竣,并呈教育部,派第三方国立西北大学会计主任鲍宁生进行了验收。[59]1942 年1 月20 日,又与地方商议,修筑了城固县城至七星寺的一段公路。

抗战胜利后,西工回迁咸阳、西安,经请示教育部,在古路坝、七星寺的所有建筑、设施、用具,几乎全部赠予地方。赠予陕南天主教堂古路坝总堂的有:讲演台1 座,教职员宿舍53 间,学生宿舍58 间,电工实验室6 间,矿冶实验室6 间,漂染实验室3 间,化工实验室3 间,航空实验室2 间,课余研究社2 间,茶炉3 间,学生厨房5 间,学生膳所11 间,教授厨房1 间,教授膳所1 间,水工实验室5 间,机械实习工厂7 间,农场5 间,工友宿舍3 间,厕所3 间,教室3 间,教职员宿舍22 间。合计203间,价值2 541 000 元。另将七星寺分院院址、校具全部赠予七星寺小学,以资充实设备,其余拨赠陕西省教育厅接收支配应用。另外,还将所余家具移交给城固县地方各教育机关,以及赠给博望中心小学校具,价值230 073.50 元。[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