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经济与社会政治的全面调整:天门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国民经济与社会政治的全面调整:天门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 年 11 月 14 日,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决定从1961 年起, 在两三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学习和贯彻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县委按照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八项管理”办法,经过试点,系统地对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中的生产、分配、劳动、财务等方面管理作出相应的规范动作。工业商业政策的调整。

国民经济与社会政治的全面调整:天门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1961 年 11 月 14 日,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决定从1961 年起, 在两三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按照中央和省、地委的工作部署,县委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结合天门实际和从国民经济结构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工农业生产和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在整体恢复基础上有重大发展。

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体制上改大队为生产队核算。1961 年 3 月,中央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公布后,县委按照《六十条》的规定,将 13 个农村人民公社和 3 个镇人民公社改称 13 个区公所和 3 个镇人民政府。

撤销管理区,将 79 个管理区改称为 81 个人民公社,将 825 个生产队改称为 925 个生产大队,将 5500 个生产小队改称为 6091 个生产队。10 月初,县委组织力量,选择了平原地区的小庙区灯塔五队、渔薪区建设大队、丘陵地区的九真区陆岭大队、滨湖地区的干驿区周口大队作为整风整社的试点。整风整社总的要求和目的首先就是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把粮、棉、油、猪、鱼、蛋、禽等任务落实到队。

20世纪 60 年代初,位于青山脚下正在修建的天北长渠倒虹管

1962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正式发表,县委总结试点上的经验,用一个多月在全县农村进行贯彻,改变了基本核算单位,进行分配上的“三清(工分、现金、实物)”“六兑现(现金、粮食、基本工、基本肥、耕牛农具奖赔、工业品奖励物资)”工作。整顿了各种组织,改进了经营管理,制定了 1962 年的生产规划。同时,还处理了历年来政策上的各种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对公共食堂,以贯彻“自愿参加、自由结合”的原则,全县已停办食堂 1532 个,准备停办 1109 个,共有 10.6 万户不参加食堂,占总农户 55.2%, 到年底全部停办。

1962 年下半年,县委按照湖北省委、荆州地委的指示精神, 在完成各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工作后,重点在全县推行“三包一奖”(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改革生产责任制, 在一部分丘陵、滨湖区试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分田到户等形式。彻底清算和退赔从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平调”或占用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的生产生活资料、劳动力和其他财产,恢复自留地副业生产和集市贸易,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学习和贯彻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后,县委按照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八项管理”办法,经过试点,系统地对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中的生产、分配、劳动、财务等方面管理作出相应的规范动作。同时,还在农村开展“五好运动”,评比五好社员、五好干部、五好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等活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经过初步调整,农业生产形势有了好转。1962 年,全县粮食产量 27.6 万吨,其中夏粮 9.76 万吨,秋粮 17.8 万吨;另有其他杂粮 4.47 万吨,红苕 1.1 万吨,黄豆 1.9 万吨。粮食总产量比1961 年增长 37.8%;棉花总产 34.2 万担,比1961 年增长 8.4%;油料总产 1.07 万担,比 1961 年有所减产,比 1959 年略有提高。

生猪总产 16.07 万头,比 1961 年增长 55% 以上。随着农业产量的增长,社员收入也有所增加,全县农副业总收入达 9880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8628 万元,副业收入 1252 万元),农村社员分配 6610 万元,比 1961 年增长 13%,平均每户纯收入 340 元,比1961 年增长 14.8%;吃粮水平,丰收地区一般在 500 斤左右,有的队达到 600 斤至 700 斤,少数受灾队一般在 360 斤左右,初步缓解了三年粮食困难的紧张局面。1963 年至 1966 年,由于棉田面积的扩大,粮田减少,棉农口粮增加到 2.08 亿斤,县委安排粮食局组织棉农用黄豆与外省兑换大米 1.64 亿斤,以解决棉农粮食供应的问题。

工业商业政策的调整。1961 年 5 月,湖北省委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后,天门县委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召开了全县分管工业和手工业的负责人会议;7 月 15 日转发了县委工业办公室关于《当前恢复手工业合作社体制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区镇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切实依靠手工业工人和社员基本群众,具体解决分社中的一系列问题,保证把手工业合作社办好,使手工业生产欣欣向荣,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经过调整恢复了手工业合作社体制,到 1962 年全县有手工业社、组 271 个,从业人员 5233 人。以后经过调整又逐步成为公社的集体企业。

1961 年 11 月 16 日至 24 日,县委召开全县城镇工业工作会议,传达了湖北省委城市工矿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和讨论了《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35 条。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展开深入讨论,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地方工业建立了造纸厂;粮食工业的加工厂由 10 个发展到 26 个,动力设备由 6 台 225 马力发展到 44 台 2372 马力;谷米机由 20 台增加到 32 台;棉花加工厂新增锯齿轧花机 18 台、脱绒机 21 台,手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会议提出了 1962 年农业机械修复配套工作任务,主要是五大农具 3.97 万件,铁制小农具 106.2 万件, 铁制日用品 31.89 万件, 木制品 12.25 万件,竹制品 199.5 万件,拖拉机修理 54 台 1660 马力,动力机修理 395 台 7800 马力,棉布 466 千公尺,机制纸 108 吨,大米加工 2.2 万吨,皮棉加工 1.25 万吨。这些计划措施,对调整工业、手工业经济起了较大作用。到 1962 年,全县工业企业 296 个,完成工业总产值 4748 万元,其中轻工业产值 4657 万元,重工业产值 91 万元,村以下工业产值 584 万元,个体工业产值 9 万元,均超过 1960 年和 1961 年的工业总产值 500 万元和 800 万元以上, 其中村以下企业产值超过历史水平。

在调整工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同时,对供销社、商业也作出适当的调整。1961 年恢复供销社集体经济性质后,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分开,又重新将基层供销分社归口县供销总社管理。1962 年为改善供应状况,恢复发展传统商品,全县恢复个体商业 335 户,1964 年发展到 2389 户。全县商业网点由 1959 个发展到 5473 个,从业人员 13508 人。由于商业网点增多,集市贸易也日益繁荣。

1962 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购销存总值:国内纯购进 1899 万元,纯销售 5167 万元,期末库存 2111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475 万元,基本上扭转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

社会政治领域里的调整。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除了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地委系列具体政策外,贯彻执行的关键必须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天门县委在调整农业和工商业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1960 年 1 月天门县第二次党代会后,除精简机构中合并撤销县委工作机构外,对区、公社(管理区)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也多次进行过调整,至 1965 年有党委 32 个,支部 1253 个。(www.xing528.com)

全县党员数 1960 年至 1965 年增加到 1 万人至 1.4 万人。党员年龄以 30 岁左右居多,人数保持在 4000 人至 8000 人之间。党员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毕业的居多,平均在1800 人至6000 人之间。

国家行政干部 1961 年为 4988 人,至 1964 年为 4568 人。1960 年经济面临困难时,从县直机关、公社、管理区以及各部门精简下放干部 1609 人,占现有干部 10022 人的 16%,到 1962 年 12 月,全县共精简干部职工 7561 人,对这些精简人员进行了妥善安排。

为了纠正反右扩大化和甄别平反工作,从 1961 年 9 月开始,对全县 580 名右派分子三年来摘掉帽子 276 名,占总数 67.8%,直到 1962 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占总人数 90% 以上。进行甄别平反工作时,对 1958 年以来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和拔白旗中的党员干部 511 人也给予甄别平反。经复查凡是批判和处分完全错了的要改正过来,恢复名誉、恢复职务,对知识分子较集中的单位和批判处理不当的基层干部大多数人也于当年秋给予纠正。经过这些工作,划清了是非界限,发扬了党内民主,加强了党的团结,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和生产积极性。在落实甄别平反工作中,县委还专门抽出力量配合财贸系统对工商界 1361人的平反问题进行了处理。同时县委统战部配合有关部门摘掉 99人的右派帽子,另对 174 人分别进行全面评审鉴定,推动县政协和有关单位的政策落实,调动了统战民主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县政协和有关部门发挥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

文化教育卫生工作的调整。1961 年,县委对 1958 年“大跃进”以来,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开始引导群众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提倡群众文化活动要遵循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发展创作,加强评论,促进群众创作活动的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健全制度,加强文化事业的管理。1962 年,群众文化创作、演出活动中的“左”的倾向得以纠正,创作的思想性和演出的艺术性都有新的提高。到 1965 年 , 电影队发展到 13 个,优质安全放映 100 多场,放映率为 98%,图书馆藏和图书发行,文物古迹的保护等也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61 年到1963 年,贯彻党的“八字”方针,教育事业得到重大调整。县幼儿园减少到 2 所,公立小学转民办 109 所,中等专业学校和农业中学下马,精简了一定数量的干部和教师,使过去摊子铺得过大的局面缩小。全县有普通中学 21 所,学生 6263 人,小学 692 所,学生 10.25 万人,入园幼儿由 1962 年的 538 人减少到 271 人。

文艺战线也进行了调整提高。卫生事业自 1958 年以来,只有县级医院 2 所,大多为中医,西医开始推广。区镇卫生院很少, 且大多为联合诊所。1961 年贯彻执行调整方针,按照国家办、医生联合办、个人开办同时并举的精神,全县 15 个区、镇分三批实行国家集体联合办,分家经营。对联合诊所实行人权、财权、管理权下放,允许自愿相交,自由组合,入所自愿,退所自由和个人开业,纠正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取酬的原则,全面调整工资。体制调整后,全县有医疗点 407 个,其中国家办的卫生院 16 个,联合诊所(保健所)133 个,所属站 53 个,农村队办保健室 134 个,个人开业 71 个,比调整前有明显增加。在疾病防治方面,1961 年和 1962 年接种牛痘 5.29 万人和 15.7 万人, 对丝虫病、钩虫病的防疫大都采取中草药防治,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以建立血防站点为主收治病人,治理源头采取拖拉机和人工翻耕灭螺,投工 80 余万个,灭螺面积 1 万余亩。1960 年至 1962 年三年分别查出病人 3036 人、2618 人、2554 人,呈逐年下降趋势。卫生事业在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体制下,日趋成熟和巩固发展。

1963 年至 1965 年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在 1962 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党中央继续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1963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确定今后三年调整工作的重点是: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的方针;按照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突破尖端的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工作;工业要提高质量, 增加品种,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同时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继续调整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天门县委按中央和省地委指示,于 1963 年 10 月 7 日至 11 日召开第五届人大会第一次会议,在确定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对当年冬春和 1964 年主要生产工作任务进行了讨论安排。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应以生产为中心,以分配为动力,努力完成粮、棉、油、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任务,组织冬季农业生产新高潮,全面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完成和超额完成 1963 年国民经济计划,为夺取 1964 年农业丰收创造前提而奋斗。12 月中旬,县委在岳口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现场会,讨论冬季积肥和生产规划,初步研究“三定”问题。为次年 1 月下旬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落实 1964年至 1966 年粮棉油“三定”任务打下了基础。

在调整政策推动下,1963 年和 1964 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粮食面积分别为 260.5 万亩、248.9 万亩,比 1956 年和 1957 年面积要少,而粮食总产量分别为 28.841 万吨、28.28 万吨,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好年成的 1957 年和 1958 年;棉花总产量分别为58.97 万担、63.4 万担,均超过以前最高产量;油料总产分别为1.09 万石、0.99 万石,也获得较好收成;牲畜产量分别为 68281 头、69609 头,其中生猪产量分别为 5.8 万头、5.92 万头,均超过 1957 年,与 1958 年持平略低一点;土特产品中的蚕茧产量1964 年为 94 吨,比 1956 年、1958 年最高产量略低了 3 吨和 5 吨, 比1957 年高 26 吨;水产品养殖面积分别为 4.34 万亩、3.25 万亩,总产量为 2220 吨、2605 吨,低于 1956 年和 1957 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总收入分别为 1.26 亿元、1.25 亿元,居民所得纯收入分别为 8020 万元、7292 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91 元、81 元,均是历史最高的年份。这些都是农业继续调整、巩固、提高的成果,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业战线在党的“八字”方针指导下,经过认真贯彻国营工业企业《七十条》,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为 1962 年克服三年经济困难,扭转被动局面打下了良好基础。1963 年县委积极响应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号召,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支援农业、积极为农业的技术改革服务当作一项光荣任务来抓。1964 年 1 月 17 日,天门县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县手工业管理局《关于在全县手工业社、组中全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增产节约的目的和要求:继续深入贯彻党对手工业的方针政策,树立支农第一、质量第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在手工业社组中全面推行“五定两奖”,全面改进经营管理工作, 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彻底转变干部作风,参加劳动形成制度, 发扬民主,遇事和职工群众商量;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和“五好”竞赛,培养典型,树立旗帜,形成生产高潮;制定先进可行的支农规划和具体措施,保证全面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64 年农业生产丰收。县人委在批转这一报告时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具体安排,把增产节约运动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来。由于对工业、手工业的继续调整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创新经营管理,工业、手工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964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63 年增长 5.2%,比 1957 年增长 92.9%。修理技术水平和制造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技术革新中试制、改制的产品大量涌现, 如成批生产钢磨、钢犁、螺旋榨、开沟培土器、喷雾器、中耕器等;农村用电有所发展,城关、岳口两地大部分工业和手工业以及附近 8 个生产队实现了电动生产,完成了西龙、杨林两个电动抽水机站和小庙、青华、耙市公社、白茅湖棉花原种场高压线路的架设工程;兴建了日产 2.5 万斤面粉的县面粉加工厂。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很大改进,产品成本普遍降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对工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第一期投资 350 万元到 400 万元修建的化肥厂,年生产 3000 吨至 4000 吨合成氨,电厂的发电能力增加一倍半以上;机械油厂进行了扩建; 拖拉机和其他机械工业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天门工业生产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就。这次调整花了五年多的时间, 分为两个阶段。1961 年至 1962 年:主要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加强农业战线的工作;大力压缩基本建设,对重工业实行某些必要的关停并转;精简机构,减少城镇职工和人口,充实轻工业, 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1963 年至 1965 年:主要是调整工农业内部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工农业内部的产品结构,积累、消费、分配比例关系向较为合理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天门 1962 年就基本改变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粮、棉、油等农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大量调出支援全省、全国。特别是棉花总产量达 1.72 万吨,占全省 12.1%,占荆州地区 51%;单产为 54 公斤,高出全省平均单产 12 斤。天门本来是缺粮县,而当年不仅不要国家供应,而且自给储备 2000 万斤,一举变为余粮县。

到 1965 年,全县胜利完成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粮食总产量达到34.1 万吨,占全省 2.7%,占荆州地区 29.04%,基本保持自给。棉花总产达 4.63 万吨(合 92.6 万担),单产达 124 斤,占全省总产 38.29 万吨的 12.1%,占荆州地区总产 19.31 万吨的 24%; 单产高出全省平均单产 86 斤的 38 斤,比邻县沔阳县总产量 3.37万吨高出 1.26 万吨,为荆州地区第一县。油料总产量达 1.13 万吨,比 1964 年增长一成多。造林比 1964 年增长 28.4%,育苗增加 1.6 倍。生猪存栏达 22 万头,比 1964 年增长 35.1%。鲜蛋收购量比1964 年增长 37.8%。1965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4.2 亿元,其中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9.9%。全县农、副业总收入达1.65亿元,比1964 年增长 35.1%。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 3639 万马力,其中农用动力机 2021 台、2543 马力,比 1957 年分别增长 20.17倍、3.42 倍。1965 年还试制成功了剥绒机、饲料粉碎机等新产品。工业基本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由各地投资 300 万元的县化肥厂土建工程基本完成,1966 年5 月5 日,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化肥1.2万吨到 1.6 万吨,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县办化肥厂。发电厂扩建锅炉一台,发电量由原 1000 瓦增加到 1600 瓦。机制砖瓦厂十八门轮窑建设工程已投入生产,年生产砖 700 万块,瓦 150 万块。全民所有制工业发展到36 家,固定资产964 万元,实现利税244 万元。

交通、文教、卫生得到相应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广播气象事业也有新的成就。交通的货运量比 1964 年增长24.46%,装卸量增长 38.5% 以上;新建了县至区的公路3条、大型桥梁 18 座,并发挥集体力量进行民办公助、民办民筹等,兴修许多乡村大路、桥梁等。全县建设公路 502 公里,比 1957 年增长 4.29 倍。文教卫生大抓革命化,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试办了一批耕(工)读中学和大批耕读小学。积极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全县各类学校发展到 930 所,有教职员工 8268人,在校学生 198183 人,分别比 1957 年增长 26.53%、205.9%、205.26%。组织农村文艺宣传工作队、专业剧团、电影队,利用广播、幻灯面向农村深入农村,大演革命现代戏,大唱革命歌曲,宣传新人新事,服务政治和生产,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加强血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深受群众欢迎。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2739 人、病床 552 张,分别比 1957 年增长 48%、112.3%。科技、体育、气象等事业取得新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商业更加巩固发展,社会商品购销总量进一步扩大,物资充裕,花色增多,物价稳定回落,商品库存增加,许多物资敞开供应。人民吃穿用都比 1963 年和 1964 年的供应量大有增加,如猪肉、绸缎均增长 30% 以上。零售物价水平比 1963 年和1964 年下降 5.14% 和 6%,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下降 7.9%。商业各部门的经营作风也有改进,实现社会商品销售总额 10437 万元,比 1957 年增长 54.8%。财政收入完成 2037.6 万元,其中利税完成 1947.47 万元,分别比 1957 年增长 56.7%、53.12%;财政收支实现了当年平衡,略有结余,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