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及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及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级教学工作组实行了教学工作责任制。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获得教育部、水电部、水利部、能源部、电力部和湖北省的多次表彰,成为办学质量保证的一大要素。学校十分重视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研究,从1988年开始,设立了“教学改革基金”,用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8个教研室被评为湖北省先进教研室。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及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成立初期主要学习苏联的培养模式,按专业要求培养人才,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先进入学校的学生实行了部颁统一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后进入学校的学生按部颁计划精神,结合具体情况,执行了修订的过渡性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学习和引用苏联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大作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整套互相衔接的教学环节。为方便教学,把同一门课或相关几门课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室,使其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先后成立了20多个教研室。为保证新式教育政治方向,系统开设了政治理论课,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等马列主义理论课,还组织全院教职工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学校教学改革由学习苏联转变为自主探索。1958年,学校党委召开会议,组织师生员工学习讨论教育方针,掀起教育方针的大辩论。主要做法是:通过劳动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要求师生支援地方水利建设。1958年全民大办工厂,停课参加全民大办钢铁运动。1959年有10446人次到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12个省区的水利工地参加生产劳动,支援地方水利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教学组织和制度。年级教学工作组实行了教学工作责任制。要求教师在讲课中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配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取了一保(保基础、保重点)、二压(压缩次要的)、三减(减掉非必要的)的措施。精选课程内容,贯彻精讲多练。要求各门课之间互相配合,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深讲透的同时,加强实践性环节,如习题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均要求抓扎实。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调整。教学管理从最初的学籍与成绩管理,到1994年已制定出关于“校风、学风”、“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与评估”、“教学评优”、“教学实践”、“委托培养”、“教材”等文件74种。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调查全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各专业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保证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基本要求;重视相关学科、人文科学的学习;强化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1990级开始,部分专业采取了按系招生、分流培养的办法,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90年代,确定了以发展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为重点的学科建设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有关专业按大类制订教学计划,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增加经济管理、涉外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计划中体现外语、计算机、工程训练与实际能力训练,制定了主辅修、双学位插班生及全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对重点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从师资力量、教学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过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理工融合、文理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质量观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观念转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了从教学内容偏旧、知识结构单一向综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实现了从塑造“千人一面”、知识灌输式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转变。

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整体优化、增强学生适应性,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先后对1995级、1997级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之后,学校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再一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全校按学科类别组成专家组进行调查、研究,认定本专业的发展水平,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www.xing528.com)

在优化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用集中、计划、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学生的人才培养框架,从1995级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并辅之以主辅修、双学位、双专业、“五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开设了涉外班、本硕连读班、优秀生培养试验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形成河南信阳南湾水库、湖北富水水库、湖南韶山灌排工程、湖北蒲圻陆水水库、武汉青山电厂、汉川电厂,特别是丹江口水利枢纽、葛洲坝工程基地等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获得教育部、水电部、水利部、能源部、电力部和湖北省的多次表彰,成为办学质量保证的一大要素。

学校十分重视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研究,从1988年开始,设立了“教学改革基金”,用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学校还结合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抓了系列课程的建设,先后组织了“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30多项研究课题并分别在教育部、国家电力公司、水利部、湖北省教委立项研究,有力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级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6项。先后有17门课程被授予部级一类(优质)课程称号,有15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有8个教研室被评为湖北省先进教研室。学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教学与科技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历届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国际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湖北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作为全国大学生电力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秘书长单位,连续两届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和湖北省优秀组织奖并获全国一等奖。1996年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北赛区受表彰的9名学生中,第1至7名均为学校学生,并获全国鼓励奖3个,是湖北赛区成绩最突出的参赛学校。1997年和1999年湖北省大学生“汇凯杯”中,连续两次获优秀组织奖并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1999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获二等奖1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