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百越系统的分化与重新组合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百越系统的分化与重新组合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僚族处在急剧的分化与重新组合之中,其具体表现为开始在僚的前面冠以地名或郡县名,或在僚前面冠以“生”或“熟”以表示社会发展程度之不同,或把风俗习惯的特点放在僚的前面,如《新唐书·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之地有巴州山僚,眉州僚,洪、雅二州僚,纳州僚,集州僚,壁州僚,邛州僚,婆笼川生僚,戎泸葛僚等等。[114]这些处于急剧分化与重新组合中的僚族,大多成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先民,一部分融入汉族。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百越系统的分化与重新组合

唐宋时期,僚族处在急剧的分化与重新组合之中,其具体表现为开始在僚的前面冠以地名或郡县名,或在僚前面冠以“生”或“熟”以表示社会发展程度之不同,或把风俗习惯的特点放在僚的前面,如《唐书·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之地有巴州(今巴中一带)山僚,眉州(今眉山一带)僚,洪、雅二州(今洪雅、雅安一带)僚,纳州(今叙永一带)僚,集州(今南江一带)僚,壁州(今通江一带)僚,邛州(今邛崃一带)僚,婆笼川(今乐山市境)生僚,戎泸(今宜宾、泸州)葛僚等等。[114]这些处于急剧分化与重新组合中的僚族,大多成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先民,一部分融入汉族

南平僚。关于南平僚,《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南平獠,东距智州,南属渝州,西接南州,北涪州,户四千余。”[115]

唐朝初年,南平僚的上层活动更加频繁。

武德年间岭南东部大多数僚族上层都是当地的羁縻州都督、刺史。当时唐朝设置的正州数量很多,僚族上层企图发展和壮大自己在地方的势力已经很难,所以平坝地区的僚人基本稳定,但山区的僚族仍不接受统治,反抗不断。公元633年,东、西玉洞(今广西玉林桂平一带)僚反,唐朝派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担任龚州道行军总管平之;之后钧州(在今广西桂林地区)僚反抗,唐王朝派桂州都督张宝德讨平之。这些僚人渐渐接受唐朝的统治,逐步吸收汉族经济文化

到了宋代,南平僚又被称为渝州蛮。《宋史·蛮夷四》载:“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也。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当为今川、渝、黔、湘、鄂五省市连接地区),部族数十居之。治平(1064—1067年)中,熟夷李光吉、梁秀等三族据其地,各有众数千家,间以威势胁诱汉户,有不从者,屠之,没入土田,往往投充客户,谓之纳身,税赋皆里胥代偿。藏匿亡命,数以其徒伪为生獠劫边民,官军追捕,辄遁去。”[116]文中的熟夷,是僚人中渐趋汉化者,亦称“熟獠”,这些“熟獠”后来先后融入汉族,而地处僻远山区者一直缓慢发展着,被称为“生獠”。

西原蛮。岭南的西部还有僚人的一支,史称西原蛮。对西原蛮的记载,《新唐书·南蛮传下》载:“西原蛮,居广(州驻今广州市)、容(州驻今北流市)之南,邕(州驻今南宁市西南)、桂(州驻今桂林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117]这里的西原蛮,实为僚人族属,他们的分布区域大抵为:自今广西钦州往西至云南文山州的广南、富宁二县一带。唐朝初年,西原蛮地区的僚族势力较为强大,唐王朝在其分布区先后设置了羁縻州、县,任用他们的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县令,其中的大姓贵族有黄氏、韦氏、周氏、侬氏,但他们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经常性地发生动乱和相互兼并。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部分反对分裂的僚族首领出来制止反叛,唐中央政府对武承斐也采取团结的政策,尽管如此,僚族的反叛和内部兼并仍然持续不断。

在西原蛮且服且叛的过程中,黄氏贵族的势力逐渐扩张,使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显得十分紧张。

面对反反复复叛乱的僚族黄氏贵族,在唐穆宗长庆初年,严公素担任容管经略使,向唐朝廷上表请求讨伐黄氏僚族的反叛争斗。对此,兵部侍郎韩愈反对,但韩愈的主张没有被采纳。

葛僚。葛僚是僚族中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今四川宜宾市和泸州市南部与贵州省毕节、遵义相连接地带。《新唐书·南蛮传下》载:“戎(州驻今四川省宜宾市)、泸(州驻今四川泸州市)间有葛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合党数千人,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118]由于靠近戎州、泸州的葛僚大部分已接受正州、正县汉族官员的统治,汉化的程度较高,已开始能够使用汉语了。《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大中(847—859年)末,昌(州驻今重庆市荣昌县西北)、泸二州刺史贪沓,以弱缯及羊强獠市,米麦一斛,得值不及半。群獠诉曰:‘当为贼取死耳!’刺史召二小吏榜之曰:‘皆尔属为之,非吾过。’獠相视大笑,遂叛。立酋长始艾为王,逾梓、潼,所过焚剽,刺史刘成师诱降其党,斩首领七十余人。余众遁至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谕降之。”[119]可见部分葛僚居住在内地,已能够用汉语与刺史对话,当然许多居住在山区的葛僚则发展较为缓慢,发展为后来的仡佬族。即唐朝时期的葛僚,到宋代仍然存在,向着仡佬族发展。

而与汉族接触较少的部分则变化不大,时出劫掠,也有部分在朝廷的“招辑”下迁到发达地区,接受政府的管理。《宋史·蛮夷传一》载:“宝元二年(1039年),辰州(驻今湖南沅陵)吉僚三千余人款附,以州将张昭懿招辑有功,进一官。”[120]这里所说的“吉僚”即“葛僚”。辰州即今川、渝、鄂、湘、黔五省市连接地带,分布在这里的葛僚到宋代被称为犵狑,与苗蛮、徭民杂处。

守宫僚。统治守宫僚的东谢蛮是汉、晋时期的汉族夷化者。关于守宫僚,《新唐书·南蛮传下》载:“西爨之南,有东谢蛮,居黔州(驻今重庆市彭水县)西三百里,南距守宫獠,西连夷子,地方千里。”[121]则守宫僚在“东谢蛮”的南部,贞观三年(629年),唐在“东谢蛮”分布地设羁縻州应州,地在今贵州省东南与广西相接的三都、榕江、雷山、台江、剑河一带。从表面来看,上面所引材料似乎在说东谢蛮,但如果细细研究一下紧接此段材料后面论述东谢蛮生产、生活习俗情况的材料便可发现,主要是讲述受东谢蛮统治的守宫僚,他们是当地的主要民族。

剑南诸僚。剑南诸僚是魏晋时期北上入川的僚族,但由于与汉族大量接触,开始出现民族融合与分化的趋势,因此,汉族史家常在僚字前面冠以地名、郡县名,故有众多称呼,统而称之为剑南诸僚。

武德(618—626年)、贞观(627—649年)时期,僚族因不堪压迫而反抗,梁州都督庞玉镇压屠杀了王多馨,又攻破符阳、白石二县中配合王多馨反抗的僚族。故紧接着又发生了眉州(驻今眉山县)的僚族反抗,被益州行台郭行方镇压下去;不久,郭行方又镇压雅州(驻今雅安)僚族的反抗。尽管如此,反抗仍然此起彼伏。同年,益州(驻今成都市)的僚族也起而反抗。

唐高宗至德宗时,生产生活较为落后的生僚又不断反抗。到唐末,剑南诸僚大多消失,当融入以汉族为主的民族之中。(www.xing528.com)

六金齿、银齿、白衣、棠魔蛮、茫蛮等。

汉晋时期永昌郡和兴古郡内的鸠僚,到南诏时期,汉族史家根据他们生活习俗的一些表面现象推演出许多复杂的称呼。

《云南志》卷4记载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122]这显然是根据牙齿装饰或文身而命名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的。《云南志》卷4又记载说:“茫蛮部落……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123]文中的“茫诏”应该是“诏茫”的颠倒,也就是“召勐”。因为傣语称平坝为“勐”,称统治这个平坝的人为“召勐”。而“茫蛮”就是“勐蛮”,因为他们居住在勐中(坝子中),所以汉族史家记为茫蛮。

另外,《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说,大中时(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李琢担任安南经略使,对安南都护府北部与南诏接境处的夷人进行残酷剥削,导致了这一带的夷人组成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攻安南都护府。对于白衣,范成大著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赵汝适著的《诸蕃志》等书都提到,先后所指都是同一地区内的同一民族。

《云南志》卷4还记载说:“棠魔蛮,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溪洞而居,俗养牛马,比年与汉博易。自大中八年(854年),经略使苛暴,令人将盐往林西原博〔易〕牛马,每一头匹只许盐一斗。因此隔绝,不将牛马来。”[124]这里,与《新唐书·南蛮传》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棠魔蛮”显然就是“白衣”中的一部分。如果白衣是他称,那么棠魔便是自称,蛮是大民族统治阶级带歧视性的外加称呼。“棠魔”是“傣勐”的对音。而近现代傣族称最早建寨的人为傣勐。

《云南志》把金齿、银齿与茫蛮、棠魔蛮分开记录,作者主观上把他们视为三个民族。其实,他们是同一民族中存在着差别的三个部分。

金齿、银齿等与茫蛮是各有主要聚居区而又交错杂居的。南诏所设永昌节度的管制区,相当于近代云南保山地区的南部和西部、德宏的大部、临沧地区西部;开南节度管制区相当于近代普洱、临沧东部。在这些地方都有金齿、银齿,所谓“杂类种”指的是在同区域内杂居的茫蛮、扑子蛮、望蛮、寻传蛮。

除了永昌、开南二节度的管制区之外,镇西节度的管制区内也有“金齿”分布。《云南志》卷6“镇西城”(即镇西节度驻地)条记载说:“南诏特于摩零山上筑城,置腹心,理寻传、长傍、摩零、金、弥城等五道事云。凡管金齿、漆齿、绣脚、绣面、雕题、僧耆等十余部落。”[125]南诏设置的镇西节度后期迁驻丽水城(在今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南部伊洛瓦底江东岸的达罗基附近),称丽水节度。在这个区域内,也就是今天云南省德宏西南边境到缅甸克钦邦及克钦邦与掸邦连接地带。这一地区的金齿等后来成为德宏与缅甸的掸傣民族。

茫蛮的主要聚居区在银生节度管制区(即今西双版纳至境外的缅甸掸邦地区),开南节度是茫蛮的杂居区之一。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就很广大。《云南志》卷4记载说:“茫蛮部落……从永昌城(今保山市隆阳区)南,先过唐封(应为今施甸),以至凤蓝苴(应为今凤庆)。以次茫天连(应为今孟连)。以次茫吐薅。又有大赕(今缅甸克钦邦北部的葡萄)、茫昌(应为‘茫冒’,即勐卯,今云南省瑞丽市)、茫盛恐、茫、茫施,皆其类也。”[126]从文中所记来看,茫蛮的这一杂居区,显然是在今保山市南部、临沧市、普洱市西南部、德宏南部边境、缅甸掸邦而往北散及克钦邦境内。棠魔蛮也就是白衣,他们分布在金齿、茫蛮的东部,在安南都护府北部与南诏南部边境连接地带,即今云南省的文山和红河南部与越南北部连接地带。

百越系统各民族的文化。百越后裔的各族由于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统,再加上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大致相同,所以在文化生活习俗上亦大体相同。具体表现为在生产上大多以稻作农耕为主,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铜鼓,巫蛊习俗,信仰原始宗教,喜食异物等。

唐代,处在边远地区的百越后裔,其社会发展仍旧缓慢,但已经开始出现较为强大的阶层,所以被汉族史家以其姓称之。《新唐书·南蛮传》载:“有东谢蛮,居黔州西三百里,南距守宫獠,西连夷子,地方千里。宜五谷,为畬田,岁一易之。众处山,巢居,汲流以饮。无赋税,刻木为契。见贵人执鞭而拜。赏有功者以牛马、铜鼓。犯小罪则杖,大事杀之,盗物者倍偿。昏姻以牛酒为聘。女归夫家,夫渐涩避之,旬日乃出。会聚,击铜鼓,吹角。俗椎髻,韬以绛,垂于后。坐必蹲踞,常带刀剑。男子服衫祅、大口袴,以带斜冯右肩,以螺壳、虎豹、猨狖、犬羊皮为饰。”[127]

金齿、银齿、黑齿等的饰齿和文身文化。“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室则去之。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则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衣以绯布,以青色为饰。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128]显然这些人体装饰特征,在汉族史家的眼里是十分奇特的,故以之作为民族族称。

茫蛮部的相关文化。“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袴,藤篾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婆罗笼。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俗养象为耕田,仍烧其粪。”[129]这些生活习俗与今滇南掸傣系民族大致相同。

南传上座部佛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首先由今泰国勐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地区。[130]但这一时期这一佛教宗派并未被人们真正理解,加之战争频繁,上座部佛教在西南地区实际上并未广泛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